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的一个辩士劝说齐国归顺,眼看大功告成却惨遭烹杀,谁之过

刘邦的一个辩士劝说齐国归顺,眼看大功告成却惨遭烹杀,谁之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926 更新时间:2023/12/13 10:53:08

刘邦的一个辩士劝说齐国归顺,眼看大功告成却惨遭烹杀,谁之过

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之初,身边有两个能言善辩的人物,陆贾郦食其。这两人都很有本事,深得刘邦器重。但郦食其没能活到刘邦称帝的时候。

[var1]

公元前204年,秦国已亡,楚汉争雄。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今荥阳虎牢)一带拉锯战,一度被项羽围困追打,很是狼狈。同年六月,为打开局面,刘邦命韩信率部东征齐国。几个月后,刘邦迫于楚军的压力,想放弃成皋以东的地区。郦食其来见刘邦,分析利害关系,劝刘邦不要后退,应当趁着楚军防备松懈,夺取荥阳敖仓(粮仓)。而齐国土地辽阔,拥兵数十万,韩信短时间无法搞定。所以郦食其又自告奋勇去劝说齐王田广归顺。刘邦全盘同意。

郦食其抵达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一带)与田广会谈,已经是前203年。郦食其从人心向背方面分析局势,对齐王田广说,项羽必败,汉王必胜,齐国归顺汉王刘邦是唯一的出路。一番话说得无可辩驳,入情入理。

[var1]

田广与他的叔叔田横商议再三,决定归顺汉王,为保险起见留下了郦食其,派使者前去答复刘邦。使者往返需要多日,田横叔侄心情大好,天天与郦食其摆酒痛饮,宾主尽欢。同时齐国解除了历下的城防,让士兵们也放开了饮酒作乐,普国同庆。但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韩信率军与齐国已经交战许久,打下了几十座城,到达平原(今山东德州范围内)西界,再往前的历下(今济南历下区一带)有齐国重兵把守,短时间内无法攻陷。这时韩信听说郦食其说降了齐王,也准备收兵。他的谋士蒯彻说,汉王并没有传令让您停止进攻。郦食其凭三寸之舌,降服七十多座城池。您以数万兵力耗时一年多才打下五十座城,您的功劳反而比不上一个儒生了。

这话点到了韩信的痛处,他本来就厌恶郦食其的行动,于是趁着齐国的使者还在路上、双方还没缔结盟约的档口,突袭历下。齐国毫无防备,一败涂地。田横叔侄与郦食其正在喝酒吹牛,听到消息顿时愣住。

[var1]

郦食其很快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仰天长叹。田广却认为这是郦食其的阴谋,怒不可遏,命人架了一口大锅,把水烧沸,对郦食其说,现在,除非你能劝说韩信退兵,否则就煮了你!郦食其心知韩信抢功而来,不可能退兵。他倒是很硬气,说道:“干大事的人不会婆婆妈妈,大德之人不在乎他人责难。老子才不去找韩信!”于是郦食其被投入锅里烹杀。

古代行军打仗,往往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战场局势瞬息万变,主将必须相机而动,所以不能一切听命于君王指挥。韩信明知齐国已经归顺,仍然发动突袭,从纯军事角度来看没错。他完全可以声称自己不知道齐国已经归顺,刘邦无法怪罪。而且一样达到了目标,拿下了齐国。

[var1]

蒯彻作为韩信的谋士,眼里是只有韩信没有刘邦的,所以他提出这个抢功的建议,无可厚非。日后他还劝过韩信起兵反刘邦,韩信犹豫没下决心而已。郦食其死得冤,主要还是韩信的小毛病犯了,爱占便宜,只顾眼前利益。打下齐国不久,韩信想当齐王,请示刘邦,刘邦那边正被楚军打得狼狈不堪,很生气,也只得以大局为重,封韩信为齐王。如果不答应,韩信可能就听从蒯彻的建议,自立为王,三分天下了。

那么,郦食其的死刘邦有责任吗?确实有那么一点。如果刘邦早点派人通知韩信,命令他如果齐国归顺,就按兵不动,或许郦食其就能功成身退。但也只是或许,因为韩信并不是个安分的人。蒯彻毫无疑问还会劝他出兵,在齐国不设防的情况下,取胜易如反掌,韩信会不会动心就很难说了,哪个将军不想要战功。至于是不是背信弃义,会不会害死自己人,不在韩信和蒯彻的考虑范围内。

[var1]

其实郦食其之死也有自己的责任。郦食其早前为刘邦说降过陈留(今开封范围内)。一介书生,恃才傲物,想必没考虑过军将们对自己的看法。有一点需要说明,没有韩信的军事打击,齐国大概也不会这么快投降。郦食其的行动在韩信看来就是争功。韩信突然出兵明显超出了郦食其的想象,等他醒悟过来为时已晚。如果郦食其建议田横叔侄同时派人与韩信讲和,那样的话韩信总不至于背信弃义,应该会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田广和田横也大意了,跟着遭殃,田广死于乱军中,田横逃到了海岛上。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意见!

参考文献:《史记》

更多文章

  • 武王不想伐纣?你看他封了黄飞虎什么官,两个字说明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黄飞虎反五关全过程,福建东山潮剧黄飞虎,纣王与黄飞虎妻子接吻

    文/王事情第67回,时当纣王35年三月初三日,姜子牙在西岐上出师表,中心思想就一句话,奏请武王伐纣。姬发接表,先是指出了纣王的无道确是事实,接下来的反应却是匪夷所思。他直接搬出了文王去世时的遗言,切不可以臣伐君。按,第29回,文王临终前确实首先说过,“纵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为,以成臣弑君之名”;又

  • 梅山第一妖袁洪与纣王有杀父之仇,为何心甘情愿助纣灭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梅山七怪袁洪的真实身份,袁洪照片,袁洪和孔宣谁厉害

    文/王事情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袁洪是北海诸侯、大妖袁福通之子。袁福通在纣王7年~21年首义反商,是最先反抗商帝国残暴统治的诸侯,独擎大旗十五年,终被闻太师扫平。后文再不见袁福通之名,想来多半已经被杀。无论如何,袁福通之举都堪称“威武雄壮、虽败犹荣”。可是仅仅13年过去,纣王末年,当西周大军兵临孟津之时,

  • 管知管行,还原一个务实鲜活的管仲 - 《中国文化与品牌之道 – 义利俱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迁怀着赞叹之情为管仲列传,发乎心,感于言:“管仲既任政齐相,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管仲的务实,源于务本。只有为民计,为国计,才能实现为天下计。管仲的

  • 距今2000多年!邢台广宗发现一战国陶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近日,记者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文保部门获悉,文保人员日前对当地文物普查时发现一战国陶制食器陶豆,保存较为完整,距今已有2000多年。该陶豆为浅盘、浅钵形,高22厘米,口径19厘米,素面无纹饰,颜色呈灰色。陶豆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此类器具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盛于商

  • 张郃死后,魏国后期还有5大猛将,一个堪比赵云,一个不输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曹魏猛将一说起曹魏猛将,众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典韦、许褚。诚然,这两人确实算得上是天下间最为顶级的高手,但是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这些猛将大多已经故去了,当时曹魏最出名的猛将当属张郃了!在曹操时期,张郃虽然实力不错,但名声一直不是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张郃运气比较差,老是

  • 秦国军功赐田,不担心将来土地不够分吗?1976年考古才知商鞅机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409年,魏国吴起伐秦,秦国丢失河西的临晋与元里,次年又败退洛水,尽失河西。战国时期的秦国内耗严重,逐渐沦为其他诸侯国眼中落后的“西陲弱邦”。公元前359年,决心改革图强的秦孝公下令广纳贤能,无论是秦国人还是他国人,只要能让秦国强大就能拜官分地。出身卫国公族的公孙鞅自年少起便喜好刑名之学,由于

  • 东进还是西进:战国早期魏国战略浅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魏国的第一任国君魏文侯励精图治,重用人才,魏国渐渐强盛,不再满足于三晋领袖的身份,而是拥有了称霸中原的野心。但是在东进还是西进的战略决策上,魏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渐渐丧失了称霸的优势,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一、富国强兵之法魏国在战国前期之所以能拥有先发优势,除了从晋国继承的丰厚遗产之外,还离不开两位大

  • 妲己生前所做最后一件事,证明她不但爱着纣王,而且很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妲己是怎么被纣王亲死的,纣王和妲己吻戏王丽坤,莲花童子妲己和纣王

    (一)在上至神仙下至妖怪的通力合作之下,近乎强行般地掐断了成汤的气数:女娲娘娘的金口玉言;三教第一高手鸿钧老祖明显袒护阐教;元始天尊、老子及西方几位大佬的公然助周;妲己煽风点火,纣王偏听偏信,剜心取胆、炮烙虿盆,剖腹验髓,每一桩都堪称缺德阴损、不作不死,最终成功的断送了自己的气运。轩辕坟三妖,即千年

  • 江东胆寒之战:孙权十二虎臣一死一伤(吴国战力最强的四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十二人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孙坚的老部下)、蒋钦、周泰、陈武、董袭(追随孙策起兵的核心将领)、凌统、徐盛、潘璋(孙权一手提拔)、甘宁、丁奉。徐盛、董袭前面已经介绍过,详见:徐盛:三国江东有一名将,名气不及周瑜吕蒙,却两次陆战击败魏军,获得了和张辽同样的顶级封号!董袭:可以媲美邓世昌

  • 《三国争霸》渤海小吏电子书版PDF、epub、mobi、azw3下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惯 注 工 忠 耗 : 比东东 或取。 14场大战,376个问题,串联起东汉末年与三国的历史,破案式写法,抽丝剥茧寻找三国真相。130多幅地图从地理的角度搞清楚历史的真相。本书通过描写14场战争和阴谋类政变,掰开揉碎了讲述三国这段最有故事性、最有热度的波诡云谲的历史,其中宏大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