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假如明朝熬到工业革命,华夏民族会怎么样?

假如明朝熬到工业革命,华夏民族会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48 更新时间:2024/1/22 1:12:20

上网时,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明朝熬到工业革命,华夏民族会怎么样?

说实话,这是一个很伤感且诙谐的话题。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也不会给明朝那样的机会。纵使网友在评论区做了一百种推测,但对明朝和历史而言毫无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是:要是明朝赶上工业革命的话,二十四史大概率不会出现《清史》了。

言归正传,我们假设明朝的国祚可以延长数十年,哪怕坚持到了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也不会进行所谓的工业革命,原因有两点:

一是商人的定位是“韭菜”

表面上来看,华夏封建史终结于清朝。

实际上,封建社会早在明朝就已经魂飞魄散了。(希望明粉不要喷我)

明朝是封建制达到全盛的时期,很多人说清朝的封建专制的顶点,实则不然。

清朝毕竟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游牧民族的原始部落军事联盟制。它的专制只是体现在对待八旗贵族以外的民族罢了。

明朝则不同,皇权与相权,或者说皇权与官集团的斗争从没停止过。结果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皇权压倒了相权,老朱家的地位从此不可撼动。

从明朝立国初期,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训,所有本家朱姓成员皆不得外出工作,全部由朝廷养着。

很多人想不明白,朱元璋雷厉风行推动反腐,腐败依然屡禁不止,国库依然连年亏空。于是乎,把问题归咎于朱元璋对手底的人管得太狠了,出现物极必反的怪象。

实则非也。

导致明朝国库亏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全部来自官僚集团的腐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朝廷养皇家贵族的费用过高所致。

朝廷常年入不敷出,那些官员又不能向皇帝建议裁剪皇室成员,那样的话岂不是离间皇室血亲。

但是皇帝太需要钱了,手底下的人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单子开到商人头上:抄商人的家。

这一幕曾被改编进《大明朝1566》,我们也不妨拿这部历史小说粗略地分析一下。

内阁大臣一封密信送到浙江巡抚那里,浙江丝绸大王沈一石倒了霉了。

沈一石是南方巨贾!大名鼎鼎的浙江丝绸商会会长,几乎垄断了江浙一带的丝绸行当,丝绸品远销海外。

沈一石也不是等闲之辈,买卖做得那么大,朝廷中自然有自己的耳目。听说此事后,沈会长吓坏了,拿出三成的家产送给浙江巡抚,花钱消灾。

沈一石不能坐以待毙,他做了两手准备。

一是能够花钱买平安,朝廷放过自己,生活微笑着继续,自然是最好的结果。

二是派侄子沈翊坤通过东南沿海守将邹沂隆的关系,准备与倭寇里应外合,这是做最坏的打算。

很可惜,朝廷没有放过沈一石的意思,沈一石索性反了。造反的代价是惨痛的,结局也是相当悲惨。

从这段改编的历史故事能够看出来,指望封建贵族自上而下地革命是不行的。

哪怕工业革命的东风吹进大明王朝,依然不会萌芽发展。在封建社会眼中,商人只不过是生长旺盛的韭菜罢了。

矛盾的是,商人是酝酿工业革命的首要因素,对商人的认知观念没有改变,寄希望于官僚贵族是更不可能的。

从这一点来说,明朝的沃土更不适合工业革命的生长。

清朝洋务运动可以视为封建社会的首次工业革命,那都是封建贵族自上而下推动的,有朝权的支持尚不能成功,何况那些有钱没身份的商人呢。

所以,若是明朝有幸碰上了工业革命,极有可能会比清朝更加守旧抵触,甚至更加落后于清朝与西方的差距,进而让明朝的灭亡更加迅速。

二是封建社会的重心在农业

中国古代的思想是“农耕文明”思想,说得具象一点叫“小农思想”,套用俗话说叫“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种种说法,纷纷指向一个问题: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心在农业,很少思考过如何用先进的设备来代替人力物力,因为我们从来都不缺人(相比较而言)。

在这点上,它与工业革命是相悖的。工业革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自由开放的市场,二是通过扩大生产资料来拉动生产,三是对技术的认可。

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曾对欧洲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总结出四点:新航路开辟、圈地运动、技术成熟、无限的市场。

新航路开辟相当于海外贸易,这点明朝是具备的,郑和下西洋是最好的佐证。

圈地运动也差不多,只不过是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化。

市场就更不用提了,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封建王朝,光内需就足够抵得上十个新航路开辟的大陆。

最根本的问题是“技术成熟”与否。

在满朝文武都在做道德文章的明朝,四书五经、八股取士的科举才是人上人的上升渠道。

读书、科举、升官、发财、纳妾……这是明朝代表的封建社会有钱人的终极追求。

于科学技术而言,明朝跟清朝一副德性。

哪怕是工业革命主动找上门,它们的第一反应是一致的。“什么奇技淫巧,能当饭吃,能满足道德文章的精神愉悦吗”。

工业革命的发生并不在乎哪个王朝,即便是开放的唐朝也是如此。

直到近代,华夏民族被西方列强分割成半殖民地。慢慢地,催生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实业家。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

没被挑战过的文明,是不会在文明与文明的对抗中,反思和学习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苏轼出一上联: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佛印听完下联仰天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日苏轼的好友黄庭坚来到了他家,二人打算痛饮一番,苏轼在当地还有一个朋友就是佛印。但是这次他不想带上佛印,因为这个和尚每次都在他吃饭喝酒的时候跑来,似乎一顿都没落下,二人一合计打算带点儿酒菜,划船到湖中心饮酒。拿定主意的二人一同出门,前去酒楼买酒菜,刚出门儿没多久,佛印就跑到苏轼家里来找他了。他询

  • 张献忠江口沉银被证实,出水文物之多惊呆众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张献忠部大败,为了不让财宝落入杨展之手,张献忠无奈下令将千船财宝悉数沉入江底。因此从清朝开始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江口沉银的传说。“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这是一首关于张献忠江口沉银的歌谣。从歌谣中就可以看出沉入江底的财宝之多。面对如此惊人财富的诱惑,民间偷偷打捞的自然不在少

  • 锦衣卫到底有多厉害,指挥使纪纲都敢自称万岁,结果让朱棣给办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锦衣卫来,估计大家都知道,尤其是明朝时期的锦衣卫,更是被大家所津津乐道。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锦衣卫很厉害,但是对于锦衣卫来说,太厉害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因为权力这个东西如果太大的话,很容易就会让一个人迷失自己。明朝明成祖时期就有一个名叫纪纲的锦衣卫指挥使,他就是因为权力太大的原因,所以就彻彻底

  • 16岁少年惹怒朱元璋,处死前脸上挂着笑容,朱元璋:立马放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总体来说朱元璋的功劳还是要比过错多的,他当上皇帝之后为了整顿官场贪污的气象,专门设立了锦衣卫,对官员进行督查。刚开始的时候锦衣卫还能够做到恪尽职守,但是后来一些朝中的权贵为了打压对手,不惜和锦衣卫勾结,陷害朝中的忠良。当时有一位滁州牧,他是百姓眼里的清官,只因为得罪了权贵,遭到了锦衣卫的抓捕。因

  • 蒙古军横扫亚欧大陆,七十年后元朝亡于治黄,天灾人祸哪来的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一直以来饱受史学界争议,各方学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关于那些争论点暂且不论,单从军事力量来讲,元朝是夏商至明清3982年以来,最具有战斗力的封建王朝,草原雄鹰成吉思汗带领蒙古男儿开疆拓土,横扫亚欧大陆一切政权,将华夏文明的脚印踏烙四方,东至俄罗斯库页岛,西至欧洲多瑙河,南至秦岭淮河

  • 大明朝史:杨廷和为什么斗不过嘉靖,其实并不是因为嘉靖太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哪位皇帝是最聪明的,那么这位皇帝一定就明朝的嘉靖,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嘉靖14岁的时候就可以智斗杨廷和,并且最后还取得了胜利,就足以证明嘉靖到底是有多聪明。杨廷和可不是一般人,

  • 杯酒释兵权,君臣共荣的契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宴席上,众人推杯换盏,气氛很是不错。酒过三巡,赵匡胤突然放下酒杯,满面愁容。众人见状,忙问赵匡胤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宋史.石守信传》记载赵匡胤是这样回答他们的:“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赵匡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不是诸位兄弟也没有我赵匡胤今天。但是我

  • 清军入关联合吴三桂打李自成的时候,明朝的百万大军都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很显然,满清之所以能入关,也就是因为吴三桂,如果吴三桂不投靠清军的话,别说清军能一路打到北京了,估计就连进山海关都难,毕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都没有打进山海关,更别说是一个小小的多尔衮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满清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山海关打到北京城,但是明朝的百万大军又在干什么呢?当时,清军和吴

  • 大明朝史:明朝党争是从嘉靖开始的?其实万历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大明朝的灭亡,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其实和党争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自从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开始,大明朝的党争就已经注定存在了。很显然,不管是哪个朝代,只要是有利益的存在,朝堂上永远都少不了党争,因为奸臣和小人并不会

  • 大明朝史:为什么明朝是一个充满民族血性的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朝代,明朝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虽然明朝有很多皇帝备受后人的质疑,但是这并不影响明朝存在276年的价值。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明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是最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