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全民“爱国”的大明王朝,面对李自成和满清时,为何不堪一击?

全民“爱国”的大明王朝,面对李自成和满清时,为何不堪一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259 更新时间:2024/3/10 4:05:20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被吹上天的封建大明真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吗?

帝国的丧钟,从未如此震耳

崇祯十五年的大明王朝真的已经到了只有出气没有进气的地步,在内忧外患中,掰着手指头过日子。外面是后金铁骑虎狼之师难以招架,内部是闯王势力遍布大明各个角落。

除了人祸以外,大明王朝的天灾也是接连不断,多地同时出现了因干旱引起的饥荒。为了活命,有的人不惜易子而食。大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比起任何朝代都严重,自古没有一个朝代同时面临如此棘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明王朝未来何去何从困扰着崇祯和满朝文武。

从以往朝代的经验来看,比如唐朝和两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迁都。唐朝在安史之乱时选择明皇幸蜀,宋朝则是因为靖康之变选择建炎南渡,虽然不够体面,但至少保住国祚延续下去。

此时此刻,明朝的处境跟前朝很相似。打不过的最好办法只有两个,要么用金钱美女换取求和,要么迁都暂避锋芒重振旗鼓收复旧河山。

然而,两个最实际的办法都被朝廷的大臣给否了。

因为明朝是一个儒风盛行的朝代,大家崇尚所谓忠孝节义的儒家观念,人人都以忠君爱国为能事。当年,太祖建国时立下规矩绝不向乱臣贼子妥协,“不割地,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此生死存亡的时候,谁要是敢提求和之事,就是数典忘祖背弃祖宗。

于是,在道德文章满天下的文官集团怂恿下,崇祯皇帝不得不硬着头皮死磕到底。问题是不妥协也可以,总得有个解决内忧外患的办法,文官集团根本不管这些,他们要做的是继续发挥政治表演,堂堂天朝上国,岂是李自成和满清小儿低三下四。

一句话“跟他们拼了”!

议和=叛国的大明思维

崇祯皇帝并不傻,满朝文武也不傻,大家都明白以大明王朝的强弩之末是无法招架两股势力的共同夹击,但是谁都不敢说,因为忠君爱国是最基本的道德,谁捅破了这一点,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虽然大家都不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着急,最心急如焚的人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太渴望听到朝中不同的声音,正在他急得跳墙时,兵部尚书陈新甲“站”了出来。

陈新甲偷偷与后金商量议和停战的协议,陈新甲并不是想卖国求荣,他只是从专业的角度替大明王朝争取喘息的机会。

然而,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谢升得知此事后,立刻向崇祯皇帝奏报,说陈新甲这厮要谋反,我听说他正在与后金商议议和。

崇祯皇帝问他,以大学士之见,此事要如何处置比较稳妥。谢升回答说,您交给我去办,老臣自有办法。

大学士谢升以为自己才智过人,谋事天衣无缝,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府中一个大嘴巴仆人把这事泄露出去。

此事关乎大明王朝的最高机密,朝中立刻炸了锅,那些所谓“忠君报国”的文官相继粉墨登场,开始他们义正词严的表演,弹劾谢升办事不力,要治他的罪。谢升本身就是干这一行的,他知道掉在这帮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手中,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为了弥补过失,谢升站在了大义凛然的一边,故意说听听陈新甲的想法,实则想卖了陈新甲。陈新甲不知道朝中因为已经炸了锅,以为皇帝采纳了他的想法。结果,得到的是同僚群起而攻之。大家比着看谁的嗓门大,陈新甲是何居心,难道忘了大明王朝的祖制吗,是谁给他的胆量敢假借议和行叛逆之事。

纵使陈新甲百般哭诉喊冤,奈何崇祯皇帝在文官仁义道德的绑架下,还是把陈新甲给办了。

陈新甲并不是第一例毁在主张议和的大明将领,前兵部尚书杨嗣昌在崇祯十一年时,曾向崇祯建议说,议和这是不寒碜,汉光武帝刘秀都曾跟匈奴议和,您能说光武帝不够英明吗。

崇祯深以为然,光武帝刘秀都干过这事,我要是效仿他似乎并不丢人。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不如暂时跟后金达成停战协议,先把李自成摆平再说。

杨嗣昌得到崇祯同意后,派亲信私下联络皇太极,当时的皇太极对自己也不是特别自信,自己是部落酋长出身,想拿下泱泱大明帝国,绝非一朝一夕,一直有坐下来谈和的意思。

杨嗣昌在搞定崇祯和皇太极后,准备在朝堂上公开提出来,毕竟这种事关系到皇帝的尊严,即便是崇祯同意默许,也得由大臣提出来。杨嗣昌万万没想到,这一举动差点要了自己的老命。

大明的爱国文官立刻站出来指责杨嗣昌,一摞一摞卖国求荣、居心叵测的帽子扣在杨嗣昌头上。清流人士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从三纲五常的角度,直接得出这样的论点:

议和=叛国=违背人伦=天理不容!

爱国表演到这一步,杨嗣昌计划议和救国的道路算是彻底被堵死了。

在陈新甲与杨嗣昌之后的崇祯十六年,大明最后能战的大将孙传庭战死,大明再也没有会打仗的明白人,李自成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奔向京师。

次年,大臣李明睿察觉到大明真的要完蛋,冒死进谏崇祯皇帝南迁,说白了就是逃跑。

崇祯同意了,把此事交给李明睿去办,但有杨嗣昌和陈新甲的教训,崇祯皇帝嘱咐他要悄悄地谋划,千万不要被其他大臣知道,直到谋划周全再拿到朝堂上议论,确保万无一失。

李明睿自认为谋划周全后,把自己的建议抛出来让众人讨论,结果竟是惊人的相似,计划再一次被文人士大夫给驳斥了。他们的论据是只有赵构那种昏君才会跑路,在历史上落下“搜山检海捉赵构”的笑话,堂堂大明天子岂能与赵构相提并论。首辅陈演总结说,李明睿这厮是想陷皇上于不仁不义,此人该杀。

李明睿反问陈演说,首辅有何退敌之策。

陈演说,老朽没有,宁可亡国,也不做后人耻笑之事。

唯一能够延续大明国祚、保住崇祯性命的机会,在这群忠君爱国的士大夫的集体反对中被扼杀了。

李自成破城之际,近侍向崇祯皇帝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皇帝的义务,但太子没有必要履行,不如把皇子送出去。皇帝和太子在一起,容易重蹈当年靖康之变的旧辙。

给事中光时亨听说,立刻借题发挥,我大明以孝治天下,君王都要誓死与社稷共存亡,太子逃跑岂不是让太子背负不仁不义不孝的骂名,皇上万万不可。何况安史之乱时,唐明皇跑到蜀地,太子李亨被众人拥戴登上帝位,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唐明皇只能做太上皇,这种君臣父子关系很难处理。

太子朱慈烺也被迫留下来,没有走成。最终陪伴着崇祯眼巴巴看着城破国亡。

嗓门有多高,投降的速度有多快

不能议和,不能逃亡,不能妥善安置储君以防后患,那些整天向崇祯表达忠君爱国思想的志士在大明灭亡之后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崇祯皇帝一家男女老小一个活口没留下,而那些文官翻脸投降的速度比翻书还快,其他人不多说。

谢升在清兵入关后,官复原职,一直活到顺治二年。死后被清朝追赠为太傅,词美谥“清义”。

首辅陈演因不舍得家财万贯,选择留在京师投降李自成,却不被李自成待见,闯王干将刘宗敏将其囚禁,在各种毒打中交出四万两助饷银。李自成本想放过他,转念一想他是崇祯的心腹,又把他给杀了。

给事中时亨在城破时,投降了李自成,做了大顺的兵科给事中。

东林扛把子、大明学问最大、忠君爱国口号喊得最响亮的礼部尚书钱谦益,看到明朝灭亡时,小妾柳如是劝他殉国明志,并且自己陪钱大学士一起赴死。钱谦益挽着柳如是来到湖边,脚尖刚着水面,立刻缩了回来,说了一句:水太凉,老身骨恐怕不行,改天再来说吧。转身投降了清朝,做了大清的礼部侍郎。

黄道周倒是挺有气节,坚持抗击清朝,最终失败被俘、壮烈殉国。

大明朝亡国实在不该,崇祯这位亡国之君更是冤枉至极。

大明之所以亡国,完全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玩坏了。这些人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号,实则干的是尔吾诈、清除异己的勾当。这样的大明和“忠君爱国”的大臣,岂能抵挡不住李自成和后金。

这不是大明战斗力的问题,而是人心崩坏的绝症。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明朝史:魏忠贤提出辞呈还乡,为什么崇祯皇帝会果断拒绝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大太监魏忠贤来,他在历史上的争议就比较大了,很多人都说他是大奸臣,也有少部分人说他对大明有贡献。然而,魏忠贤死前对崇祯说的那句:“如果我死了,大明朝肯定就要灭亡了”更是让世人们充满了遐想和迷幻。那么,

  • 司马光砸缸的疑问:七岁小儿哪来的力气能够抱起石头砸破缸?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体现了司马光小小年纪就临危不惧,能够急中生智想出救人的办法,也通过正面与侧面的双向性,突出了司马光神童的一面,从他七岁的表现,让我们自行为司马光下了一个定义:此子他日不可小觑。司马光砸缸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普及的成功,让我们记住了他多智的一面,而对于这则故事背

  • 大明朝史:明朝的廷杖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有些大臣会喜欢被廷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廷杖来,估计很多人会想到这是一种刑罚,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知道,官老爷审案的时候如果要对犯人用刑,有的时候就会喊一句:“拉出去,重打多少大板”其实这个就是最直接的廷杖。不过,在明朝时期这个廷杖刑罚,可不仅

  • 成吉思汗的爷爷,咸补海罕被金朝钉木驴,为此金朝遭受灭族之灾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木驴这个酷刑太残忍,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张驴儿什么事,即便是罪大恶极的人,一般也不会被判这种极刑,毕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人道主义还是值得赞扬的。不过,历史上还真有那么一个被判了木驴,他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爷爷,咸补海罕可汗。当时因为金朝和南宋表面上很和谐,只不过是表面上,金朝想干掉南宋,

  • 古代禁止民间贩卖食盐,为什么宋朝还禁止私藏茶叶?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宋朝的时候,民间禁止的不仅有食盐,还有茶叶,这是为什么呢?茶叶作为中国的一种饮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茶叶在很多朝代都是可以出售的,为什么在宋朝的时候,茶叶会成了民间禁止贩卖的商品呢?其实根本原因在北方的少数民族身上。我们都知道古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过的都是游牧的生活。他们的食物主要以肉食和奶

  • 明朝最奇葩的皇帝,他不仅是一个明君,同时他也是一个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朱厚熜的哥哥死了之后,因为他哥哥没有儿子的原因,所以朱厚熜就被明朝的某位大臣,硬架着做上了皇帝的宝座,某位大臣原本以为朱厚熜是个傀儡,结果他没想到朱厚熜太精明了,没用几年朱厚熜就拜托了他,无奈之下他也就只能是告老还乡了。然而,手握大权的朱厚熜,励精图治推行新政治国,可是说明朝在朱厚熜的治理下,那就是

  • 大明朝史:明宣宗朱瞻基为何是贤君,他对大明朝到底有什么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明宣宗朱瞻基来,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就非常高了,尤其是他在位时期的“仁宣之治”更是被后人们津津乐道。不过他并没有像朱棣一样为大明朝开疆扩土,反而还放弃了朱棣曾打下的大部分疆域,并且他在位时期所推行的国

  • 中国的友好领邦,在历史上曾与明朝“生死相随”,如今关系依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朝初期,朝鲜就派使者来明朝做文化交流,并鼓励人民学汉语,相互派遣留学生传播学习中华文化,但是实则朝鲜内部并不是很统一,加上被朱元璋打败的元朝又变成了游击队不断对其骚扰,明与朝鲜关系实则断断续续,直到朱允炆时期,朝鲜才下决心正式确立册封关系,取消了自己的王侯公主等制度,表示甘愿臣服。然而在燕王靖难

  • 宋代朝史:宋朝到底是弱还是强,为什么谁都可以欺负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宋朝来,大家基本上都认为宋朝很弱,尤其是南宋更是弱得像鸡一样,像什么辽国,金国之辈说欺负就欺负?很显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宋朝的弱或许是真弱,但是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么弱,更不会弱得像鸡一样,宋朝可真的不

  • 司马光砸缸救人,被救的小孩儿到底是谁?家族背景比司马光还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这件事在小学课本中就有记录,当时的司马光只有七岁,他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到后院儿玩耍,有几个人爬到了假山上,在假山的旁边儿有一个大水缸,在假山上的一个小孩儿出于好奇,伸着脖子看水缸,结果发生了意外,人也掉进了水缸之中。这时候周围的小孩儿一看,有的大喊大叫,有的干脆就跑路了,只有司马光一个人非常冷静,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