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在前后行郎官的秩序变化中,地位最高最有实权的是哪个?

唐代,在前后行郎官的秩序变化中,地位最高最有实权的是哪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227 更新时间:2024/1/21 3:48:43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郎官的职掌,在《唐六典》《通典》和新旧《唐书》的职官志中都有描述。《唐六典》成书于开元年间,只叙及开元年间事。

《通典》编成于贞元十七年,对郎官的职掌不但有历史回顾,也引用不少唐初到中唐的事例佐证,叙述最为丰富、具体、生动。新旧《唐书》则采取比较简略的写法,几乎没有引用任何事例,仅有制度条,行文枯涩,远不如《通典》详备。

“前后行”郎官秩序的演变。唐代中央政府行使,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制。中书和门下省可说是秘书性质的机构,负责草拟、审核各种制诰和官文书,组织简单,官员不多。

相比之下,尚书省则是个非常庞大的机构,分为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管理全国种种政务,上至国防外交等大事,下至桥梁河津等小事,几乎无所不包。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唐六典》在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组织时,都只用了一卷的篇幅即完事,但却用了整整六卷来详述尚书省的六部,每部各占一卷,可知尚书省组织之庞杂,远非中书和门下省可比。

其实,三省制还不是唐代中央政府的全部。三省之外,尚有秘书省、殿令省、御史台、九寺(太常寺、光禄寺等)、诸监以及十六卫率府等军事组织。尚书六部和九寺诸监的职务,表面上看起来似有重叠之处,但据严耕望的研究,尚书六部为上级机构,主政务;寺监为下级机构,掌事务。

尚书省的六部,每部之下又各有四司,共二十四司,加上统领这二十四司的左司和右司,计有二十六司。

在《唐六典》和《通典》等政书,六部的秩序是:吏、户、礼、兵、刑、工。这是《周礼》六官的秩序,但却是一种不符实况的仿古制,和唐代六部的轻重地位不同。据严耕望、孙国栋等人的硏究,按唐人的“前后行”观念和轻重地位排列,六部的秩序应当是:吏、兵、户、刑、礼、工。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在尚书省“部”的层次,六部长官称为尚书(如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副长官为侍郎(如吏部侍郎、户部侍郎等)。他们的升官大略依前后行秩序,即由工而礼,而刑,而户,而兵,而吏。

在“司”的层次,二十六司的长官为郎中(如职方郎中、考功郎中),副长官即员外郎(如职方员外郎、考功员外郎)。

他们的轻重地位和迁升秩序,却往往不依上述六部前后行秩序,而另有一套规律。例如,开元以后,由于礼部掌贡举,地位提升,所以礼部司的地位,有超越户部司和刑部司的现象。兵部驾部司的地位,也往往落在礼部祠部司之后。

唐人对尚书省二十六司的地位,也早有约定俗成的评价。其中提到“考功员外专掌试贡举人,员外郎之最望者”,反映了开元二十四年之前,考功员外郎仍掌贡举,地位崇高的实况(贡举事后来由礼部侍郎接替)。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至于“屯田、、水、膳部、主客,皆在后行,闲简无事”,亦可为孙国栋所考提供佐证。至于当时人说“司门水部,入省不数”,更是时人对这些“闲简无事”省司的一个生动说法。

司门等司在唐人眼中评价不高,在韩琬的《御史台记》也有所反映:唐司门员外郎张文成好为俳谐诗赋,行于代。时大将军黑齿常之将出征,或人勉之曰:“公官卑,何不从行。”文成曰:“宁可且将朱唇饮酒,谁能逐你黑齿常之。

张文成当了司门员外郎,当时还有人以为他“官卑”,劝他从黑齿常之出征“从行”,博取更好的官位。除此之外,户部的仓部司和兵部的驾部司可能亦为士人所不喜,甚至成了一种传统,一种常常可以被人演练轻视他人的“故事”。

总的来说,由于郎官的数量有限,且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任职,品级也还可以,能够当上郎官(即使在仓、驾两曹),应当都很不错,至少远胜拾遗、补阙或监察御史等官。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例如,水部员外郎一般居末,上引韦述的《两京杂记》,甚至说水部和司门为“入省不数”。然而,这恐怕也不能看得太死,要放在适当的情境下来看。当然,我们应当明白,朱庆馀这时是在写诗祝贺友人得官,不免有所吹墟,不能把他的话当真。

总的来说,二十六司以吏部司、吏部考功司(开元二十四年之前仍掌贡举时)、左司和右司等司为最望,而以司门、膳部、主客、屯田、虞部和水部等司殿后。但在唐代,能够当上水部等司的郎官,都算是个不小的成就,值得庆贺。在前后行郎官的秩序变化中,负责考察官员任免的吏部郎官地位最高,最有实权。

唐后期郎官的使职化。唐承隋制度,实行三省六部九寺诸监的政治制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政治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庶族在唐代中后期兴起,其迫切需要在政治上建立其政治地位。

同时,唐代中后期,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朝务急要,而三省六部九寺诸监的制度因为行政效率的缓慢,已不能适应政治的动荡和革新。与此相对应的是,唐朝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乱权,帝王将相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在常参官之外,开始大量置使职差遣。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然在唐中叶之时,此特点就已经开始显现,历经五代,止于宋而完善。初唐时期,使职也只是一般性临时性的差遣,比如在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多次派出抚慰大使、巡省大使、观风俗使等。不过,直到唐中叶之前,这种使职都是临时性的,不具有普遍性,更没有形成一种制度。

我们可以用杜佑的“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之观点,来简单概括之,即虽然在初盛唐时期,使职的体制和使职的运作形式已经多有发生,但相对固定的三省六部与九卿诸监的政治体制还是唐王朝政治体制运行的主体。因此,此种使职体系与固定官职政体带有强烈的过渡性。

在唐中叶以后,这一使职差遣逐步被确定下来,同时,随着唐后期尚书省地位的衰落,其六部二十六司的体制,也多受冲击,虽然在形式上,依然保持着六部之整体称谓,但是六部彼此之间联系松散。随着使职行政体制的不断增强,其运作机制,逐渐为北宋初年的行政体制开拓道路。

通过钱大昕的分析,我们发现唐后期逐渐发展出了“职”与“官”的分离,“职”无品秩却又掌事务之权,“官”有品秩仅仅是为了寄禄秩。关于唐代尚书省与九寺诸监官员“职”与“官”的问题,阎步克和张国刚都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张国刚认为,唐后期出现了“以使为实、以职为号”的现象。阎步克则认为在唐代中后期,随着“散”之阶和“职”之实的制度逐步衰落,以“使”之为实,以“职”之为阶的官员制度逐渐兴起。

在此转变的影响之下,尚书省六部诸司的郎官等官位,也通过加使职衔的方式,开始了新的阶官化,郎官之品秩“阶”的作用不断强化,“使职”开始成为实职。

在此浪潮影响之下,国家处理行政事务的职官开始大量的使职差遣化,即使在原有的职事官机构的内部,也出现了使职化的机构和职掌,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使职化的机制介入到了职事机构。

尚书省在唐中后期,由于其“上承君命,下行百司”的行政特点,其职权也出现了明显的使职化倾。这当然一方面是出于对加强君权和削弱相权的目的,另外一方面,相较于中书门下等其他中央“流内”官员员额,郎官体系作为政务的主体最为庞大,员额最多。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从汉代以降,郎官一直是中央政府中员额最多的一种官,多达二十到三十多员,负责各曹事务,可说是朝廷骨干。唐朝也不例外……唐代郎官员额多达六十五个(包含左右司)。

相比之下,唐代的监察御史只有大约十个名额,补阙四个,拾遗四个,都不如郎中或员外郎的员额来得多。”因此,在中央官员中以尚书省郎官使职的现象最为常见。

在整个唐代,职官的使职化具有从临时到普遍,从高级别官员到低级别官员发展的趋势。尚书省职官的使职化发展也伴随着这种趋势而演变。在唐代前期,使职的对象主要是尚书、侍郎等三、四品官员,尤以吏部和兵部为重。

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都是宰相使职差遣的称谓。随着政局的发展,从高宗武后一直到玄宗时期,尚书省使职化具有明显扩大迹象,使职差遣制不再受资历的限制,低级别的官员,开始大量的使职化。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通典》卷十九职官总序言:“神龙二年三月又置员外官二千余人,于是遂有员外、检校、试、摄、判、知之官。原注:摄者言敕摄,非州府版署之命;检校者,云检校某官;判官者云判某官;知者,云知某官事,皆是诏除而非正命。”郎官在此时多有使职的迹象。

玄宗是在此基础之上,大为发展,首先在军事上节度使固定化,在地方制度上,于开元二十一年设十五道采访使,成为固定的使职。宰相制度方面,本是尚书左右仆射的官员若不加平章事,即不再为宰相。

结语

同时还设置了翰林学士,并逐步知制诰,使职了中书舍人的草拟奏章之权。“充任(翰林)学士者,不限资历,唯取文才,因此上至著曹尚书,下至校书郎,都可充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清末代皇后隆裕,为何会在清朝灭亡后的一年后就暴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天早上,大臣们像往常一样,穿着清廷朝服,早早地来到乾清宫门口等候,但其实也只剩下没几个人了,大家都很清楚,今天的退位仪式不过是走个过场。不一会儿了,一个小太监喊道:“太后已到,请各位大臣上殿内。”大臣们各怀心事进入养心殿,却没有见到隆裕太后和溥仪。过了一会儿,隆裕手牵着6岁的溥仪进入养心殿,隆裕一

  • 古有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今有董某藩:何不进城买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这段文字说的是晋惠帝司马衷一次在华林园听见蛤蟆叫,问侍从说:“这叫唤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们说:“这东西在官家地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就是私人的。”到了天下灾荒的年岁,百姓饿死,司马衷竟然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两个小典故,足以看出腐朽昏庸、荒淫奢侈的封建帝王不关心

  • 大清第一廉吏,康熙都为他亲自题写碑文,于成龙究竟有多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四十五年,于成龙在山西吕梁出生,于家祖上出过不少高官,算是书香门第,因此于成龙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二十二岁那年,于成龙到省城太原参加乡试,他本来想好好写篇应试作文,考个好成绩,因见考官公然受贿,于成龙心中愤懑不平,便在作文中写了很多批评时政的话,写完之后他倒是舒坦了,可考官很不爽啊,因此他到

  • 杜甫和王维的朋友圈:他正值得意之时,朋友竟这么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年轻时幻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虽命运坎坷,官运不济却仍热血沸腾,忠心王事,心怀天下。王维则一向内心平静,隐居世外,吟诗作画,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杜甫被贬华州,王维辞别华州去上任,照理说杜甫应该为王维高兴,毕竟古人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步入仕途。但是杜甫却写诗劝说王维远离官场,隐居山林。01

  • 慈禧后人赫庆铃:一直沉浸阿哥梦不愿醒,上相亲节目要求观众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辽宁就有一个农村小伙,他自称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后裔,身上流淌着与慈禧太后一样的血。结果,在参加一场节目时丑态百出,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慈禧太后的发展与落幕公元1835年慈禧太后出生,从小她就深受父母的教育,再加上人长得也比较漂亮,所以十七岁那年叶赫那拉慈禧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贵人的地位

  • 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为何轻易就被儿子给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安禄山可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乖儿子,杨贵妃亲自给他洗过澡。但就是这样受宠的安禄山却反了唐朝。按理说这是一件极不正常的事情,造反的风险有多大,用屁股想也能想明白。因此备受宠爱的安禄山肯定是不想反的。但是安禄山还是反了,很多人把这归咎于胡人反复无常造成的。但当时的真相是,安禄山真不想反。那么安禄山不想反,但

  • 慈禧卧室暗藏密室?她死后终于被人打开,在场人看后都哭笑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卧室暗藏密室?她死后终于被人打开,在场人看后都哭笑不得慈禧是我国历史上最后的掌权者,虽然慈禧没有像武则天一样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是慈禧在后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印象早就已经非常的根深蒂固了,远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深刻。除了因为慈禧的照片有所保留下来之外,还因为慈禧做过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慈禧

  • 多尔衮一世英名,却只生了一个女儿,此女只留下一个信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崩逝于清宁宫,在皇位争夺战中,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相持不下,无奈,多尔衮扶立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随后,摄政王多尔衮统领八旗入关,定鼎中原,立下盖世功勋。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就这样一个威名赫赫的大人物,在清朝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无人提起,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直到乾隆四

  • 北魏攻刘宋虎牢关:在外无救援的情况下,守军却坚持两百余天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虎牢关的宋军情况变得日益危险起来,然而,刘宋司州刺史毛德祖不愧为一员身经百战的猛将,他命人在虎牢城内挖了两条地道,出城以后,两条地道又分作六条,这六条地道深达地下七丈,一直通往北魏军的包围圈以外,然后,他挑选出四百名敢死队员,由参军范道基率领二百名勇士为先锋,参军郭王符、刘规等人率领另外二百名勇士为

  • 多尔衮十世孙不娶汉人,只为保自己血统,还说故宫应该还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却有这么一个“疯子”,一直以自己是多尔衮的后代为尊。他经常口出狂言,说自己是“统治者”,甚至要中国政府给他故宫的使用权,让他“回家”。大家都嘲笑此人的固执,但他却觉得自己的身份高贵,本就应该受到重视。一、在火车站闹开我们在前文提到的人名叫爱新觉罗·州迪,此人行为诡异,因为称自己因为是多尔衮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