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世袭到选贤,从唐朝选拔官员方式的变化,谈改革要循序渐进

从世袭到选贤,从唐朝选拔官员方式的变化,谈改革要循序渐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794 更新时间:2024/2/6 19:06:40

但每一个新生事物从其出生走向成熟无疑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最终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作为选贤的科举制,在唐朝初立阶段虽备受统治者重视。

《唐摭言》记载的唐太宗发出“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感叹。

但由于李唐帝国的统治者本就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内部贵族势力盘根交错,因此出于拉拢上层各贵族的政治需要,彼时唐朝仍然实行着门荫制,门荫制前期在一定程度上较之科举制甚至占据着优势,直到后来,世袭的门荫制逐渐走向衰落,科举制也逐渐在人才选拔制度上走向了舞台中央。

一.从世袭到选贤的渐变之路

门荫制是古代的封建帝王为维护高级官僚及贵族的政治特权与利益,为其子弟的政治前途大开方便之门的一种拉拢手段,其存在历史悠久。

从先秦时期《孟子》中记载的“昔者文王之治歧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到西汉时期《汉书》记载的“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从《通典》中记载的两晋“遂记官资以定品格,天下惟以居位者为贵”的九品中正制,到《册府元龟》中记载的隋炀帝诏令“自今已后,唯有功勋乃得赐封,仍令子孙承袭”,可见世袭制度在千年之中已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势能,不是统治者一朝说废便能废的。

因此,代隋而立的唐,前期仍然需要世袭制度为统治阶级服务,进而过渡到选贤的目标上。

1.制度完备的世袭选拔

世袭制度发展到唐朝,虽然仍然保留着其作为封建社会产物的腐朽性,为特权阶级服务,但统治者基于其在人才选拔上的弊端制定了完备的制度尽力规避,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世袭下选拔出人才的质量,也在国民心中制造了选贤的选拔舆论导向。

按父祖辈之功勋品级定门荫之品级。《新唐书》记载唐政府规定“一品子正七品上叙”,以下递降,直到从五品子,从八品下叙,并且孙降子一等,曾孙再降子一等。

由此可见,唐朝的世袭制并不能保证高官之家长保高官,毕竟后代的职务发展已不是父辈所能掌控,且升迁本身就存在时间成本。时间一久,曾经的达官贵人两三代后便同普通士大夫并无而致,在收回这些特权阶级的权力上该制度可谓是一把软刀子。就像汉武帝的推恩令一样,时间就是化解权贵利益的最好武器,且杀人于无形。

各尽其用的人才选拔制度。虽然唐初世袭制存在,但其在世袭制基础上,又创造性的发明了文武分科的选拔制度,这样便能最大程度发挥出通过世袭制选拔出的人才的能力。文武官员的子孙皆可获得世袭的资格,如果一刀切的全让他们进入政坛,显然无法做到人尽其才。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往往会决定其才能的发展方向,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尽快开发相关方向的才能,武官家庭子弟常年习武,文官家庭子弟日夜书香。只有做到识才方能用才,因此唐朝统治者们通过文武分科开始量才而用。

2.引领潮流的科举选贤

有了政府在世袭制度中对民众的选贤人才导向为基础,科举制度在帝国人才选拔的舞台上逐渐闪耀,并最终成为了选拔官员的潮流制度。

唐朝中后期,中小地主阶级及下层官僚看到中枢高官多为出身科举的进士,于是开始重视子弟教育,并且由于进士科考核内容及标准发生变化,成为国家真正的人才输出基地,统治者也加大了对科举选贤的重视程度。贞元、元和之际,进士科成为唐朝高级官僚的主要来源,地主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唯一正途,且高级官员中进士占据了绝对优势。

唐政府也逐渐扩大了选拔官员的人数和范围,这种政策信号无疑进一步加大了社会各阶层对科举的投入,其在人才选拔上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那些高官子弟也逐渐轻视门荫入仕,转而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成为了他们的人生目标,《唐语林》记载高宗时期宰相薛元超“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便是明证。

二.一举三得的渐变改革

世袭制到科举选贤,盲目的大跃进式改革,必然会引起大动荡,因此唐朝统治者聪明的选择了渐变式改革,在保证稳定的同时,又很好的保证了人才质量,为最终科举选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稳固统治根基

唐朝统治者出生于关陇集团,进入长安后,为获得隋朝旧贵族的政治支持,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选择通过保证其相应的政治权力来交换。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贵族们是一个利益联盟,统治者需要他们的政治号召力,他们需要统治者的现实权力护佑。出于帝国初立,根基不稳,且天下大乱,无暇顾及制定完备的人才考核制度,唐初统治者选择通过世袭的门荫制度来选拔官员,这种方式缓解了人才紧缺的困境,又拉拢了贵族集团,从而进一步稳固了统治根基。

2.完备的世袭选拔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质量

天下既定,人才选拔必然得以贤者为导向,方能大治。科举制便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能最大程度上保证选拔出的人才质量。然而世袭的门荫制由来已久,一朝废除,必然引起既得利益者们的恐慌,造成政治不稳的局面。

一方面要保证政治稳定,一方面要保证人才质量,于是统治者为世袭选拔制定了完备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选出贤能的人才。这种制度不仅通过文武分科,使得人尽其才,随着时间的发展,还能自然解除那些政治能量巨大的百年门阀给帝国统治带来的威胁,可谓功在后世了。

3.为选贤导向的科举制奠定舆论导向

迫于现实的政治压力及统治需要,唐初虽不得不用世袭门荫制选拔官员,但其依然为选贤导向的科举制投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无论是按照父辈品级定子弟门荫等级,还是通过制度对世袭门荫出身子弟的考核,都说明了政府的人才政策就是以选贤为主的,且政府想要尽力给天下士子一条上升通道,不会因阶级固化而让其怀才不遇。

这种舆论导向虽然是在世袭门荫制中直接体现,但其受众却是各个阶级的所有人才。这便为选贤的科举制奠定了舆论导向,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成功的,最终世袭门荫制中受益的官僚阶级同样认可了科举制在选贤上的权威性。

三.唐朝选拔官员制度改革的

唐朝选拔官员制度的改革,是一种从上而下的自发性改革,统治者在保证统治稳固的同时,成功实现了自己最终的政治目标,对比历史上的诸多失败案例,这种改革方式对于后世是具有极大启迪意义的。

两汉交际时的新朝王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成功窃取汉之神器,其政治手腕可见一般。在获取权力后,其迅速推行其新政政策,一系列政策看的眼花缭乱,屡改币制,恢复井田制,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只用了短短的十五年,新朝基业毁于一旦,更始军攻破长安。

王莽想要快速改革西汉末年的积弊,但一味图快,忽略实情的同时,过于急躁,最终落得身死国灭;北宋王安石变法,其也是迫切想要改变当前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担任宰相时,改革法令令到禁止,过于操切,于实施过程中得罪了各个阶级的所有人,最终也不免落得失败下场。

反观唐朝对于官员选拔上的变化,先从现实需要出发,世袭门荫得以实施,但考虑到后续发展需要,以完备制度对世袭制度进行引领式改革,从而将选贤的人才导向舆论深深扎根于社会各个阶级,久而久之,民众舆论一旦成势,选贤的科举制度便走向了舞台中央,成为了选拔官员的正途,最终成功实现了从世袭到选贤的人才选拔改革之路。这便告诉我们改革一途,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才是硬道理。

四.小结

从世袭到科举选贤,唐朝的统治者向我们展现了其人才选拔中选贤的终极价值观,并通过循序渐进的引领式改革,最终走向了科举选贤的官员选拔方式。这种渐变式改革既能短时间内保证政局的稳定,又能在长期上实现统治者的政治目标,为后世改革提供了借鉴意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甄宓街上邂逅曹丕为他擦嘴伤好肉麻,确定是甄宓?这甄宓差远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酒后春风一度甄宓误把曹丕当曹植,曹丕和甄宓亲吻完整版,军师联盟曹丕临死思念甄宓

    司马懿怪他心软不在路上把曹丕给杀了,大哥司马懿又开始教训起小弟刘平了,拿东西砸刘平,皇后心疼了,而被支走的曹丕竟然去了许攸的府邸转悠,为什么曹丕会去许攸那儿呢,因为他怀疑他大哥的死跟许攸有关,所以想来调查,曹丕在外面被发现被他们给发现了,曹丕就满大街的跑就邂逅上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了,刚巧不巧撞上甄宓

  • 二把手怎么搞倒一把手,唐朝一位官员用生命举了一个完美的例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主角叫孔谦,是后唐人士。唐朝之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其中就有一个后唐,皇帝叫李存勖。李存勖的大唐公司成立时,因为蛋糕有限,总有一些人对工作安排不太满意,马怨言最大的莫属自我考评该当租庸使的孔谦。孔谦,魏州人,出生年月不详,史书记载,他是魏州的孔目官。这个职位是官府中的高级全能型人才,管的事情比较

  • 从外部环境看,为什么南明不能像南宋和东晋一样延续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东晋的外部环境打断晋朝统治的是五胡乱华,当时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南迁到中原,西晋王室和中原士族开始大规模南下,也就是衣冠南渡。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十分混乱,南下来的胡人和鲜卑根本不懂如何建立一个秩序,他们甚至还残存着兽性,以人为食。古代以人为食的情况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到了绝境才以人为食,比如张巡和岳飞。

  • 五胡乱华究竟是谁的罪过?为何说魏晋像“娘炮”?原因很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五胡乱华当时的五大部落只是其中比较成气候的代表,当时北方各族与汉人所建立的国家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有强有弱,略有些势力的有十六个国家,因此,史上以五胡十六国来称呼这段历史时期。而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就是“八王之乱”。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吞并了蜀吴而一统天下,但司马家族的人大概是遗传基因太好,都继承了司

  • 从安禄山的伊朗语系背景,看与黑衣大食几乎同时出现的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其一,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国内部发生了王朝更迭,哈希姆家族依靠波斯人的力量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即白衣大食),建立了具有鲜明波斯特色的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其二,公元755年,有着粟特背景(伊朗语系)的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而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场为广大网友所熟知的战役,即怛罗斯之战——

  • 关于秦朝公子扶苏的疑问,答案都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一生有许多孩子,其中扶苏当属最出名的,作为秦始皇的皇长子,扶苏为人正直刚毅,不像其他皇子那样整日沉迷权力富贵,扶苏善用人才,有自己的远见,是个很有想法和作为的皇子,也深受百姓的喜欢。照理说,又是皇长子又有能力,扶苏应该是登上皇位的不二人选,可当朝丞相李斯并不支持扶苏上位,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和小

  • 从唐朝建筑入手,了解一下唐朝究竟有多发达?这就大唐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著名诗人李白就是一个混血儿, 他生于唐代的条支都督府,这在今天就是阿富汗中都一带。唐代的包容程度之高乃当世罕见,那么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对于建筑的影响就是十分之大。唐代的建筑规模气派宏大,各种住房,宫殿,高塔,寺庙等规划严密整齐,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也趋于完善。唐代建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体现了

  • 从武德时期的各种建制,看李渊的治国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李渊称帝后,国家百废待举。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在李渊统治时期,基本初具规模。政治体制方面,李渊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发展。唐朝中央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掌管全国政令,是命令的

  • 刘彻在位54年,有6个儿子,为何选仅有8岁的幼子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卫子夫十分受宠,在连生了三个女儿后,终于为刘彻诞下了一位皇长子,这就是刘据,没多久卫子夫就被封为皇后,刘据也在七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太子。刘据性格十分温和,而且很仁慈,深得民心。但是随着卫子夫渐渐年老,她不再受宠,而且经常有奸臣在背后盯着刘据,当他有点过失的时候,他们就会添油加醋地说给刘彻听,慢慢地

  • 五代十国是怎么刷存在感的?出奇一致地模仿从前伟大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大家出奇一致地刷存在感。而刷存在感的方式,只有一个套路,即“模仿从前的伟大王朝”。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了后梁王朝。后梁,还算低调,以汴梁根据地命名了新王朝。因为这一地区属于古梁国,所以,朱温的新王朝叫梁朝。按照惯例,朱温当了皇帝,于是也给自己改了名字,叫朱晃。明晃晃的晃,晃瞎人的眼。称梁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