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史说了六个字,隋炀帝立刻给宰相封爵加禄,目的就是要找替死鬼

太史说了六个字,隋炀帝立刻给宰相封爵加禄,目的就是要找替死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077 更新时间:2024/3/11 0:59:57

可以说,当时的隋朝属于国强民困,志向远大的隋炀帝善于规划宏伟的政治蓝图,但在爱养百姓方面,他还真是不行。

如果说,隋炀帝杨广手下有一个好宰相,或许能够填补他的这一短项,只可惜他没有这样的福气。

当时,隋炀帝手下的第一宰相就是大名鼎鼎、文武兼备的杨素。

对于隋炀帝来说,杨素最早曾经帮助自己平灭陈国,并协助自己夺得皇太子之位,之后又平定了五弟杨谅的叛乱,自然是功高无比。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杨素,就不会有后来的隋炀帝杨广!

按理说,在隋炀帝的心目中,杨素应该是他最信任的大臣,没有之一。可实际上,杨素却成为了杨广称帝之后,最为戒备和猜忌的大臣。

位极人臣、劳苦功高、文韬武略……

不得不说,杨素的才能确实太高了,以至于隋炀帝杨广对他不得不防。

从表面上看,隋炀帝对杨素简直好得不得了,让他当尚书令,位居百官之首,而且还赏赐给他无数的金银财宝。

但是,隋炀帝与杨素之间的真实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的,之所以让杨素当尚书令,表面上好像是位高权重,实际上却是将他完全架空。

关于这一点,如果大家仔细观看史书就可以发现,隋炀帝初年,有关大隋王朝的国政大事,很难再看到有杨素的参与了。

宰相杨素之死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突然把杨素从“越国公”改封为“楚国公”,还下诏赐其食封两千五百户,似乎是想进一步提高这位老宰相的声望。

的确,给杨素更多的封邑就相当于给他更多的财产,可实际上,对于这种公爵(爵)号的改封,其实是隋炀帝在搞厌胜。

【注:厌胜(yā shèng),即厌而胜之。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辟邪祈吉习俗。】

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使得隋炀帝要搞厌胜呢?

大业二年的一天,太史上奏隋炀帝:隋分野有大丧。意味着大隋国界内需要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去死,去上应天象。

古人认为,隋(地)和楚(地)在一个分野上,既然占星专家(太史)说隋地有大丧,需要一个重要人物去死,那就意味着楚地也可以有大丧,让一个重要人物去死,以此来顶替隋地的大丧。

得知有此星象之后,隋炀帝立刻把杨素封为了楚国公,目的就是为了让杨素顶替自己上应天象,去当那个必死之人。

【杨素(公元544年-公元606年),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人。隋朝军事家、权臣、诗人,出身关中士族弘农杨氏,先祖世代为官。】

单看杨素先前帮助隋炀帝杨广上位的整个过程,似乎他就是一个大阴谋家。可实际上,杨素不但是一个文韬武略的全才型人物,同时还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大才。

关于武略方面,杨素是隋朝四大名将之首,另外三位分别是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不但如此,杨素也是四人中的常胜将军,平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至于文韬,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父子曾号称是弘农杨氏后裔,实际上却是乱认祖宗,杨坚、杨广包括老杨家其实都是武川镇兵出身,祖上压根就谈不上显赫,反倒杨素才是正牌的弘农杨氏后裔。

可以想见,出身世代贵族,杨素受教育的程度肯定很高。

【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世人多未之知,唯从叔祖深异之,每谓子孙曰:“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善属文,工草隶。——引自《隋书·杨素传》】

青年时期,杨素就擅长草隶,书法写得特别好,工于诗文。而且,杨素流传至后世的诗有十九首,每一首都是文采飞扬。

那么,隋炀帝如此猜忌自己,杨素本人到底知道吗?

作为一个人精,杨素心里自然非常清楚隋炀帝对自己的看法。

于是,杨素就开始“求财自污”,他一改以往不拘小节、视金钱如粪土的风范,开始自毁形象,不但拼命聚集财富,而且还搞得人尽皆知,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天下人和隋炀帝都鄙视自己,不要太“惦记”自己。

实际上,这也是政治家韬光养晦的一种计策。

只不过,隋炀帝杨广同样是个人精,人精遇上人精,杨素也就只能认栽了:整日里“惦记”着隋炀帝可能“惦记”自己,时间一长就抑郁成疾,最后还真的得了重病。

大业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杨素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关于杨素的死,日后也有人说是隋炀帝将其毒死的,而且还编得有模有样,实际上并非如此,其实杨素就是病死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杨素是在隋炀帝的精神压迫之下抑郁而死的。

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或许这就是古代权力体系中的一种潜规则吧!

得知杨素死了,隋炀帝内心自然非常高兴。

于是,立刻向大臣们表示要厚葬这位老宰相,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太尉,并且还要给他树碑立传,以表彰杨素一生对大隋的丰功伟绩。

总之,要给杨素安排一场最高规格的丧礼和仪仗。

古语有云:生荣死哀,隋炀帝杨广对老宰相杨素还算是不错的,朝中大臣们为此也很感动。

可不久之后,隋炀帝对左右侍从不小心透露出了一句话,使得他先前苦心营造的君臣一体、温情脉脉的局面一下子全毁掉了……

【及素薨,帝谓近臣曰:“使素不死,终当夷族。”——引自《资治通鉴·隋纪六》】

杨素死后不久的一天,隋炀帝忽然对身边的左右侍从说道:“如果杨素没有病死的话,他的整个家族总有一天都会被我夷灭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统治角度来看,隋炀帝猜忌杨素这种有权力的老臣,实际上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毕竟,杨素此人确实具有策划大阴谋的能力,像这样的人对于隋炀帝来说,该除掉的时候肯定是要除掉的。

清洗前朝老臣

按理说,杨素已经死了,隋炀帝大搞国内建设就需要更多的老臣来辅佐,岂料他非但没有重用这些老臣,反而是在短时间内对这些具有治国理政才能的老臣相继痛下毒手……

杨素死后的第二年,就有人给隋炀帝打小报告,说高颎(jiǒng)、贺若弼和宇文弼三位老臣经常在背地里发牢骚,讲皇帝的坏话。

作为隋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高颎善于识别和推荐人才,同时很注意保护有功之臣,此人为人谦逊,不居功自傲,近二十年的宰相生涯中,一直都是竭诚尽职,功绩卓著。

作为大隋王朝的四大名将之一,在平灭陈国的过程中,贺若弼的功劳是最大的。

至于宇文弼,他原本是北周宇文宗室(疏宗)的人,入隋之后就一直效力于隋文帝杨坚,算得上忠心耿耿,属于文武全才型。

隋炀帝时期,宇文弼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在隋炀帝巡行塞北草原的时候,朝中大臣们自然也都全部陪同,因此这几位老臣也才有机会在一起唠嗑。

【熲又以帝遇民过厚,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引自《资治通鉴·隋纪四》】

眼见隋炀帝对突厥的启民可汗相当厚待,还让他一起巡行,特别是带着启民可汗一同入朝,高颎为此就私下里说了一番话:“皇帝陛下让启民可汗一起跟着上路,相当于在给他带路,让他把从草原到中原的地形地貌都摸个一清二楚,一旦启民可汗有了反心,岂不是养虎为患。”

【礼部尚书宇文弼私谓熲曰:“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引自《资治通鉴·隋纪四》】

听到高颎发牢骚,同样身为老臣的宇文弼也接过了话茬儿,他看着能装几千人的皇帝大帐说道:“天元皇帝宇文赟(yūn)当初就已经非常奢侈了,如今咱们陛下的排场比起周天元来说,简直更加过分。”

【又言:“长城之役,幸非急务。”——引自《资治通鉴·隋纪四》】

听了高颎和宇文弼两位老臣的话,贺若弼也忍不住开始发起了牢骚:“既然已经花了这么多钱和启民可汗发展友好关系,就没必要急着弄这么多人来修建长城,简直是劳民伤财。”

就这样,仗着自己是先朝老臣,高颎、贺若弼和宇文弼三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在私底下责怪隋炀帝太过奢侈,太能折腾,恐怕很快就会把先帝留下的老底给折腾光了。

按理说,这三位老臣只不过是在背后发了发牢骚,根本没有任何搞阴谋诡计的想法,更没有任何谋逆的行为,即便是隋炀帝知道了,生气了,顶多就是把他们降级、免官或者外放。

岂料,隋炀帝得知后竟是勃然大怒,并且立刻发布诏令,痛斥高颎、贺若弼和宇文弼三个人,说他们谤讪朝政,全部处以死刑,立即执行。

不仅如此,隋炀帝还下令,把这三位老臣的儿孙家属们,男子全部流放边疆,妇孺全都没入掖庭当宫婢,或者直接阉掉当小宦者(小太监)。

不得不说,隋炀帝的这一处理确实太重了,如此位高权重的三位老臣,只因在背后发了个牢骚就全部死于非命,不免令人感到心寒,同时也使得当时的隋朝朝野为之震惊。

隋炀帝的猜忌之心如此之重,一下子就清洗掉了三位功勋卓著的老臣,对于把持西魏、北周多年的上层关陇贵族集团,实际上也造成了非常重大的打击,而这种打击不仅是实质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很明显,之前逼死(精神压迫)杨素,再清除几位老臣,隋炀帝就是为了加强自己手中的皇权。

但是,此次事件对于隋炀帝时期的政治来讲,的确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不仅使得隋朝一下子损失了三位特别优秀的政治家,同时还使得隋朝的政治风气由此变坏。

大家要知道,元老重臣因言获罪,即便是在隋文帝时期也没有这么严重。

由此,朝廷官员进谏,包括皇帝纳谏的风气,一瞬间荡然无存!

只能说,对于封建社会掌握绝对权力的皇帝来讲,隋炀帝杨广的这件事情办得简直太不地道了。

杀掉三位重臣之后不久,隋炀帝又把大名士薛道衡杀掉了……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郡汾阴县人。隋朝大臣、诗人,东魏仪同三司薛孝通之子,专精好学,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

薛道衡之前是北齐的官员,也是北朝时期大名鼎鼎的诗人和文学家,当时和北齐的大才子李德林齐名。

隋朝平灭南方陈朝的时候,薛道衡在高颎手下掌管文案,而隋炀帝那时还是晋王,兼任行军元帅,同样也是一个文学青年,因此和薛道衡的关系非常好。

隋文帝时期,由于薛道衡出众的文学才能,他就在京城出任内史侍郎,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和诏令,文辞非常华美,不仅隋文帝对他非常满意,就连当时主事的两位宰相高颎和杨素也对他特别推崇。

隋文帝晚年的时候,由于猜忌杨素当政,理所当然就觉得薛道衡也是杨素手下一起的,于是就把薛道衡也外派出去,让他出任襄州总管,等于将其排挤出中央的圈子之外了。

【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颂》,帝览之,不悦,顾谓苏威曰:“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五》】

隋文帝去世之后,隋炀帝又想起了薛道衡的文采,重新将他调回了京城,但薛道衡就是一个书呆子,刚一回京就立刻给隋炀帝上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淋漓尽致地将隋文帝生前的功业猛夸了一番。

按理说,在儿子的面前夸他的亲爹,绝对是真心拍马屁,岂料隋炀帝却不高兴了,认为薛道衡属于“是古非今”

【注:是古非今,“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意思是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于是,隋炀帝立刻就和身边的侍臣说道:“薛道衡这是对着我这位现任皇帝,夸前朝皇帝是《鱼藻》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为了贬低我。”

【注:《小雅·鱼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赞颂了周武王饮酒的平和安乐,在欢快热烈的语言中充分展现了君民同乐的主题,有颂古讽今之意。】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命令群臣一起讨论新的法令,结果群臣的意见都不统一,因此很久都没能将法令制定下来。

【会议新令,久不决,道衡谓朝士曰:“向使高颎不死,令诀当久行。”——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五》】

此时,薛道衡的书呆子毛病又犯了,竟然在上朝的时候,公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别的大臣说道:“如此多的繁琐之事,如果高颎还活着的话,早就全部解决了,行政法令也早就推行天下了。”

听见薛道衡的这一番话,隋炀帝勃然大怒,说道:“汝忆高颎邪!(看来你很想念高颎!)”

于是,隋炀帝立刻下诏,把薛道衡当场抓了起来,而审问薛道衡的朝臣心里知道,隋炀帝深恨薛道衡,因此就判其大逆不道之罪,赐令自尽。

诏令一下,简直出乎薛道衡的意料,按照他自己的想法,觉得先前和皇帝的交情颇深,而且自己对大隋朝廷也很忠心,不至于为了一句话就让自己自杀。

见薛道衡不想死,司法官员只得重新向隋炀帝报告,隋炀帝一听更生气了:既然不想自尽,那就勒死吧!

由此,一个名满天下的老才子(薛道衡死时70岁)就这样被活活勒死了,至于他的妻子儿女,全部被流放到了且末(今新疆)等边境地区。

如今大家说起隋炀帝赐死薛道衡的原因,一般都说是因为隋炀帝嫉妒薛道衡的文采,薛道衡死后,隋炀帝当时还得意洋洋地说了一句话:“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这么好的诗吗?)”

实际上,对于薛道衡的文采,隋炀帝是惺惺相惜的,他之所以要杀薛道衡,最主要的原因绝对不是嫉妒,还是因为这位老才子之前猛夸自己的亲爹隋文帝,惹得自己很是生气。

更要命的是,薛道衡竟然还在朝堂之上,大庭广众之下,替一个罪臣(高颎)鸣冤叫屈,如此触犯自己的忌讳,是隋炀帝不能忍受的。

对于一个文人,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隋炀帝也非要将其弄死,可见其心胸确实太狭隘了。

杀了薛道衡不久,隋炀帝又把自己之前一个名叫张衡的心腹也杀掉了……

【张衡,字建平,怀州河内人。北周到隋朝时期大臣,西魏河阳太守张嶷(yí)之孙,北周万州刺史张光之子。大业八年,以“诽谤朝政罪”被杀。】

隋文帝杨坚临死之前,杨广曾经派出过一个亲信把隋文帝软禁了起来,这个人就是张衡。

【衡承间进谏曰:“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弊,伏愿留神,稍加抑损。”——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五》】

张衡在杨广登基当皇帝的事情上,其实属于立下奇功的,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大业四年的时候,见隋炀帝过于奢侈浪费,出于忠心和好心,私下里就和隋炀帝说道:“最近几年,国内的百姓们已经很辛苦了,希望陛下把有些工程暂缓一下,好让百姓们休养生息。”

张衡的一番话,使得隋炀帝心中大怒,觉得张衡仗着自己曾经有功,嚣张得不得了,自此开始冷淡张衡,不久后就将他贬为榆林太守,踢出了朝廷。

之后,隋炀帝命令张衡修建江都工事,但由于被贬职外派的原因,张衡的心里十分抑郁,做起事来也就不太用心,最终被人告发了。

隋炀帝得知后,派出礼部尚书杨玄感到江都视察工作,举报人进一步告发,说张衡心怀不轨。

【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衡谓玄感曰:“薛道衡真为枉死。”——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五》】

作为老臣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原本就与张衡有过节,如今以天子钦差的身份来到江都视察,还没和张衡说上几句话,张衡自己又发起了牢骚:“薛道衡死得真是冤枉。”

当时,杨玄感并没有接张衡的话茬儿,而是转身回到了房间里,立刻写了一封疏奏,弹劾张衡诽谤当今圣上,为罪臣打抱不平。

接到了杨玄感的奏疏,隋炀帝怒不可遏,立刻下令将张衡押送到江都闹市,准备就地处斩。

恍然间,隋炀帝回忆起了一些事情,觉得张衡对自己登基称帝确实立有奇功,于是咬了咬牙,饶了张衡一条命,将其革职为民。

说来这张衡也是倒霉,本来老老实实在家待着,郁闷之余却得罪了自己的一个小妾,至于如何得罪的,史书上并未记载,很可能是类似于争风吃醋的事情导致的。

岂料,这个女人并非一盏省油的灯,她居然亲自写信诬告张衡怨恨皇帝、诽谤朝政。

当时是大业八年,隋炀帝首次征伐高句丽(gāo gōu lí)失败,心火正旺、无处发泄之际,一看这封告密信,顿时火冒三丈,于是马上下诏,赐张衡自尽。

如此忠心耿耿的心腹,就是因为对隋炀帝说了一句劝谏的话,竟然遭到了杀身之祸。

可见,隋炀帝杨广在政治统治方面(统治心理和统治能力)都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欠缺,猜忌成性、不能纳谏,完全听不进逆耳忠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四处遗存,拼接唐朝岁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诺曷钵和他的继任者们都没有等到复国的那一天。唐朝虽然出动十万大军,与吐蕃在青海湖南的大非川决一死战,但以失败告终。688年,诺曷钵在灵州郁郁而终,三年后,42岁的三儿子喜王慕容智去世。▲ 乌兰泉沟壁画墓中的吐蕃人物形象这段历史在甘肃天祝县祁连镇的唐墓中得到了证实,这座墓葬出土了墓志一方,上有篆书

  • 《我们这十年》:带有唐代风韵风韵光芒的乐舞俑,给了陈冉很多创作灵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便带上各自的趁手工具,把那些刚出土的文物,小心翼翼地转移回博物馆去修复!说到修复文物,那可真的是一个技术活,也是需要花很多心思和时间去整理的!毕竟专家们都知道,文物的出产地和年代不同,物件自身的风韵和材料等各方面的工艺属性,都会跟着不一样!因此,专家们只能用小木棍等工具,一步一个脚印,轻拿轻放地去美

  • 顺治24岁而亡,为何留下了8个儿子6个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大家的印象中,顺治帝对董鄂妃一往情深,董鄂妃1660年病逝后,顺治帝也在1661年离开了人世,很多人认为顺治帝就是悲伤过度而死的。一个用情如此专一的帝王,为何会跟别的女人生下这么多孩子呢?顺治皇帝的一生有两位皇后和十五个妃子。第一个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也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但婚后二人性格不合,随后

  • 有人说顺治是病死的,也有人说他其实是当了和尚,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中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风雨的洗礼,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国家之一,时间久了总会发生一些谜案,其中就有很多人对清朝顺治皇帝的死感到奇怪,他们认为顺治皇帝其实并没有死,而是选择出家当了和尚,证据就是现在北京城里还有顺治皇帝出家的寺庙,而且庙里还有顺治皇帝的塑像。那么顺治皇帝到底有没有出家呢?今天小

  • 晚清大臣李鸿章家里有一条奇怪家规,不准和许姓人通婚,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要说在政界上影响最大并且还最受慈禧喜欢的清朝官员是谁?我想那个人一定是李鸿章,说起李鸿章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有很多,有的人说李鸿章是我们国家的功臣,在清朝晚期的洋务运动就是他发起的,他也逐渐的推动了清朝的发展,同时也有人说李鸿章是民族的罪人,清朝和西方各个国家签订的各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 面对西方列强一直都非常软弱的慈禧,为何会同时向十一国宣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可以说是导致我们国家被西方列强欺辱的罪魁祸首,当时西方国家已经欺负到门上来了,而我们的慈禧太后不是组织人马和他们抗争,而是一味地忍让,后来更是和许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所以慈禧也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个软弱无能,只会去讨好侵略者的形象,可是一直都在向列强低头的慈禧,竟也有强硬的一天,他

  • 清朝冷知识:努尔哈赤要“八家分权”,儿子皇太极却要中央集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政权,也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封建大一统政权,享国268年。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统治时间超过200年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只有汉、唐、明、清四大朝代。这其中只有清朝属于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足以可见清朝的成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清朝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提倡“八家

  • 鲜文化 | 城、宫、市、驿,唐朝悬疑剧真正的“创作者”?(上)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喵族码字员:徐小怪探寻大唐。若问古代哪个时期最令人神往?大唐当仁不让。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存在,大唐国力鼎盛、经贸繁荣,文化璀璨,不仅有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记载,亦有无数能人异士的精彩传说故事。这无疑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其中,又以悬疑探案类的作品颇具代表性。从梁冠华主演的《神

  • 清朝发现“小人国”,小人平均身高20公分,国王的坐骑是只“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小人国的故事,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许多,在西方,很多的文学作品当中,都有关于小人国的描述,比如著名的小说《格列佛游记》,第一卷就讲述了主人公,冒险来到了小人国,并在这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美好的故事。其实除了西方有小人国的故事,中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关于小人国的描述。据说在我国清朝时期,有一个叫做仇端的

  • 李白:长安,我要走了|阅读时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 戴敦邦绘白居易《长恨歌诗意图》(《唐诗选》插图) 李白被斥去朝 作者|安旗来源:原鄉書院(微信公众号)李白总算有了报效国家的机会。待诏翰林三年来,他第一次不是侍候皇帝洗澡,不是侍候娘娘赏花,不是为梨园配词,总而言之,不是为帝妃们吃喝玩乐效劳,而是为朝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