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黑石号”沉船出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黑石号”沉船中的唐青花瓷碟
1983年,扬州文昌阁三元路基建工地出土有20余块青花瓷片,原器型应该是碗、盘、壶等。专家们确认以上青花瓷片出自扬州唐城遗址的唐代地层无疑,为此,以上出土瓷片被称为“唐代青花瓷片”。
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青花残片 扬州博物馆藏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志刚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对瓷土、釉色、青花颜料、发色等的仔细测试,同时通过比对河南巩县(现巩义市)黄治窑以及白河窑出土瓷片测试数据,认为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自河南巩县窑。
1957年冯先铭将巩县黄冶窑和白河窑采集到的白瓷片与西安唐大明宫出土的白瓷片对比后,认为巩县窑完全有可能是河南开元白瓷的贡地。黄冶窑和白河窑被发现,
1976年,河南省博物馆(现河南博物院)与当地文管所对该窑址首次试掘,面积25平方米。198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河南轻工厅轻工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巩县陶瓷厂,由李家治、杨文宪先生等对河南巩县黄冶河、白冶河瓷区窑址中的白瓷片进行了发掘研究,并将河南巩县白瓷和河北临城邢窑及景德镇瓷做了对比,得出结论:河南巩县隋唐时期烧造的白瓷应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精细白瓷之一。而高质量的白瓷对青花——这种白蓝两色相间瓷器的起源有直接的影响。
1985年,第二次全国陶瓷学术讨论会在景德镇召开,杨文宪先生在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国的“蓝宫”唐代蓝彩与青花瓷》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早在唐代,河南巩县就烧成了高品质的白瓷,烧制温度可达到1400摄氏度。”而现在普遍认为瓷的烧成温度为1300℃。杨文宪先生的观点,正在成为学界的共识,他对巩县唐白瓷和唐青花的探索研究,影响深远。
195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周仁所长在国瓷组(左起:杨文宪、周仁、李国桢、郭演仪、李家治)
后经过多次发掘和考古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为“青花瓷始于唐代”提供了许多力证。唐青花瓷有以下艺术和科技成就: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艺术引入到了瓷器纹饰,形成了成熟的釉下彩(点彩、洒蓝、釉下绘画)装饰工艺;窑炉结构取得重大突破,烧成温度普遍较高在1300℃以上,瓷质成熟。巩义窑唐青花的诞生代表着中国瓷器烧造工艺的成熟,为后世青花瓷这一世界性的陶瓷艺术的发展,赢得了第一缕曙光。(图片:扬州博物馆、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