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寻迹三国之一:三国古迹遍中原

寻迹三国之一:三国古迹遍中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911 更新时间:2024/1/22 13:05:52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开头语,是古人对历史大势的概括,也是对魏蜀吴三国史的描述和写照;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三国纷争最后也还是归于中原一统。12月17日晚,河南省文物考古院院长刘海旺做客郑州图书馆天中讲坛,带大家一起开中原大地的三国寻迹之旅。

对于三国的起始时间,学界有不同的认识。从狭义上看,三国的起始时间为公元220年至280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公元280年三国归晋。从广义上讲,有学者认为三国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也有人认为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基础时开始。

在三国时期,河南属于魏国境内,主要有属于司隶校尉部的河内、河东、河南尹三郡,属于冀州的魏郡,属于兖州的陈留国,属于豫州的颍川、汝南、陈郡、梁国、沛国等六郡二国,属于荆州的南阳等。河南在魏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曹魏都城设洛阳、许昌、邺城、长安和谯城五都,其中洛阳、许昌在河南境内。

刘海旺说,河南三国时期文化遗存丰富,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河南省境内三国时期文化遗存有百余处,主要为历史人物遗迹等。

受禅台遗址位于临颍县繁城镇南街村南,是一处东西南北各长130米,高13米的正方形高台,是三国时期曹丕受禅而筑,是曹魏与汉政权交替的实物见证。附近还有著名的《受禅碑》。

钟繇墓,位于长葛市长兴路办事处田庄村,目前已经开辟为钟繇文化园。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臣,曹操官渡之战时钟繇支援战马2000匹,曹魏时期位居三公。钟繇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古人称其为楷书鼻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马腾墓,位于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冢许村,现墓高6米,占地1000平方米。马腾及其儿子马超出自西凉,是三国著名战将。

王允墓,位于许昌市魏都区半截河街道办事处堰口村,又称堰口汉墓,冢高5米。王允与吕布密谋刺杀董卓,后被董卓部下杀。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在许都为其立衣冠冢。

徐晃墓,位于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城角徐村,墓呈椭圆形,高约2米,占地约70平方米。徐晃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追随曹操征战四方,屡立战功。

夏侯渊墓,位于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贺庄村,墓高10米,东西长50米,南北40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夏侯渊也是曹操麾下名将,后被蜀汉老将黄忠所杀。

关林,位于洛阳市关林镇,始建于明代,相传为埋葬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是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魏文帝甄妃墓,位于安阳市柏庄镇灵芝村,现仅存墓包。魏明帝继位后,追封其母亲为文昭皇后,并重新进行安葬。甄妃原为袁绍的儿媳,后归曹丕。据说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以其为原型而创作的。

曹植墓,在全国有多处。通许县长智乡后七步村有曹植陵墓,现存墓冢高3.4米,面积约480平方米。有明代万历年间立的《通许县创建陈思王陵祠记》。

魏文帝庙,位于许昌市建安区将官池镇郭集村,相传原为曹氏家庙,后来被魏明帝改为魏文帝庙,几经修葺,在许昌成为颇负盛名的“帝庙”。

华佗墓,位于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石寨村西南石梁河畔,墓冢高约4米,占地360平方米。此外,周口沈丘也有一处华佗墓。

霸陵桥,原名八里桥,位于许昌西郊的石梁河上,由青石砌成。因著名的历史故事“关羽八里桥挑袍”而闻名,很多艺术门类对此有生动描述,其真伪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南阳卧龙岗,又称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盛于唐宋,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1963年被列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睢阳渠、白沟,是曹操为军事需要开凿、疏通的两条运河,后来被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继续使用。

刘海旺说,三国时期开启了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时期,同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乱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秦汉时代一样,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产生了空前的统一王朝隋唐时期。三国时期河南不仅是曹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晋统一三国的核心依托地区。寻迹三国是解读从“汉制”向“晋制”转变的关键,无论其都城制度、陵墓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转折性的创新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邦与仇敌妻子“一夜情”,却意外开创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邦子孙到2020多少代了,刘协是刘邦多少代孙,刘邦1-36集免费央视

    ▲汉文帝刘恒亲侍母病。(图/翻摄百科词条)汉太祖刘邦总共生了八个儿子,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汉文帝生母薄太后,名字不详,史书称其为薄姬或薄太后。当初她父亲和魏王宗女魏媪私通,生下了薄姬。后来魏豹为魏王,宠幸了 薄姬,将她纳为后宫。魏媪请当时久负盛名的女相师许负为女儿薄姬看相,许负说薄姬将来会生下

  • 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191期霍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位剑眉入鬓的年轻将军,站立在低矮的民房外驻足不前,部属们习惯统帅地镇定自若,然而他的内心此时波涛汹涌。17岁率领敢死队奔袭漠南,19岁征战河西走廊直捣祁连山,他是汉朝最耀眼的骠骑将军,却没有力气推开眼前的小门。门内,是抛弃他们娘俩的父亲。或许是向往生命中的缺失,或许是响应汉武帝的儒术治国,他替做侍

  • 四位死得最憋屈的三国名将:蜀汉有两位,曹魏东吴各一位,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涌现,这是以武力为主导的时代,武将的多寡以及本身的作战能力强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如何,像蜀汉就有五虎上将,还有其他的名将,这让刘备能够实现三分天下,拥有自立为王的能力和资本。而战争年代,很多武将势必会沦为政治争斗的牺牲品,毕竟他们本身的职责就是为主公鞍前马后

  • 【邓氏源流】东汉南阳邓氏人物及关系图谱(最终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备注:邓邯、邓禹、邓隆,非同辈族人,因同属南阳邓况后裔,故以虚线连之。邓隆为西汉人,邓邯、邓晨、邓禹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人。禹公十三子,史书可以明确排序的是,长子震,次子袭,三子珍,六子训,十三子鸿,其他排序不详。邓况,邓禹、邓晨、邓彪之祖。其先楚人,邓况始居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见《续汉书·邓彪

  • 此人是三国最有权势的谋士,其岳父曾吓跑袁绍,逼得曹操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袁绍手下第一谋士,袁绍谋士田丰之死,袁绍手下谋士深度解析

    这位谋士不是别人,正是董卓的女婿李儒。为何说李儒是三国顶级谋士呢?我们来看下李儒智谋的精彩瞬间。当初,何进为了铲除宦官,召董卓带兵进京诛杀宦官。董卓本来就有不臣之心,得到诏书立即点起军马起行。这时,李儒为董卓出了第一个重要决策,他说:“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这条

  • 《人生若如初相见》三大巨头上演民国版三国究竟鹿死谁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鹿死谁手故事简短,鹿死谁手,三国志11鹿死谁手

    傅荣才(李重年的左右手)来见易继培,提出要易连怡去义州为易帜的条件。易继培称易连怡身体一直不好。傅荣才直言他们这次议和是大将风度,易连怡明白李重年要的是人质,易继培表明自己不会答应这件事,易连怡表示联省自治是他毕生的理想,易连慎反问大哥舍不得理想,难道就舍得大嫂?易连怡又说慕容汘绝不能去义州,她是慕

  •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何四辞徐州,好人要做绝,人设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备接手徐州完整版,刘备徐州兵败后去向,刘备取徐州杀车胄完整版

    不过,大家似乎都注意到了陶谦为民着想“三让徐州”的美德,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刘备还有个“四辞徐州”呢。多说一句,陶谦让完徐州之后,徐州又打了好几仗,吕布KO张飞,纪灵打小沛,吕布打刘备,曹操打吕布,刘备打车胄,曹操打刘备……感觉陶州牧好心干了一件坏事,把徐州祸害的比荆州还惨。书归正传,说刘备这个“四辞

  • 《三国演义》片头有六位主角,谁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片头素材,三国有哪三国,三国演义七大主角

    如果只选出一个的话,当然是刘备,虽然他下线之后还有挺长的剧情,但毕竟《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如果扩大到两个人的话,答案可能就不好说了,诸葛亮和曹操似乎都有资格当第二主角。如果扩大到三个人反而好选,刘备、曹操和孙权啊。四个人?五个人?按顺序是: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关羽和张飞。应该说这是比较严谨

  • 《三国机密》曹操,刘平携智囊天团大PK谁是王者背后的最佳辅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机密刘平,刘协刘平,刘平最后结局

    如此江山难打啊,今天咖咖就为大家揭秘刘平和曹操背后的两大智囊天团,到底谁才会赢到最后。首先是曹操智囊团的脑力担当荀彧,荀令君,在历史上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是三国时期一名著名的谋臣,荀彧对于曹操就相当于诸葛亮对于刘备一样的存在,从最开始刘协密谋用一场大火掩人耳目将刘平送进宫代替自己做皇帝,复兴汉室

  • 《三国机密》大讲权谋,金像奖放在那时谁才能拿个影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政治家,也是公认的权谋大师。京剧脸谱几乎全是白色,可见后世看来此君有多狡诈。曹操最大的狡诈之举,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假扮“护汉天使”,图谋取而代之。但是这么重要的权谋居然被人看穿,似乎说明他的“演技”还有待提升。《世说新语》还记载过一个著名的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