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护高高在上的皇权以及保障清朝宗室王公阶层的实际利益,清末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迟迟不肯进行彻底的革新,亦因此而固步自封、甚至出尽洋相。
20世纪之初,内心异常排斥“西洋玩意”的慈禧太后,逐渐开始接纳了一些在她看来有一定的娱乐功能并且完全不会伤害到健康、威势以及皇权的西方科技产物。
当时很多出访大清的外国使者给慈禧太后带来了地球仪、电影放映机、照相机、钢琴以及西洋钟表等五花八门的有趣物件。
绝大多数具有个人享受价值的洋玩意儿都被慈禧一一接纳了,然而当慈禧第一次见到灯泡的时候,她竟然洋相大出,在外国使节面前丢了中国人的脸、暴露了当时的国人孤陋寡闻的真相。
晚清封建统治者在长期闭关锁国后被迫兴起了洋务运动
公元1757年至公元1840年,大清乾隆皇帝为了防范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而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在这8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对外的商贸活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而随着中外贸易限制越来越多,使得清朝中后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减少。
然而恰恰就在大清闭关锁国的几十年中,西方的科技和工业革命却发展神速、如火如荼。
因为清朝的固步自封、不鼓励科技发明,使得大清与西方的文化和实力差距拉得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大清的封建统治阶级依旧极其自负,他们坚持排外、夜郎自大,完全没有锐意进取的行事风格,严重阻碍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行技术、文化、科学、经济等多方面的有益交流。
尽管自乾隆皇帝开始大清就实行起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大清的国防也因此而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安全感,但是在公元1840年,英国殖民者首度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紧闭了数十年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由此而爆发。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西方列强相继蜂拥而至,通过先进的军事装备、武器而使中国连连受挫战败,外强中干的大清只好低头服输,还极其无奈地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毫不平等的赔款割地条约。
吃了大亏之后,一些头脑聪睿、思想超前的臣子和文士开始横向对比起中西方的具体差异,他们发现大清彼时还处在冷兵器阶段,而西方列强已经发明出了样式繁多、用途各异的火炮和火枪。
此外,中国当时还依靠着手工作坊来促进生产、制造商品,而那个时候西方国家早就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工业革命,已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为了不让落后的清朝成为西方列强嘲讽愚弄、巧取豪夺的对象,自高自大的清朝统治阶级猛然醒悟过来,将希望寄托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之上。
后来,晚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准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具有抛旧纳新意识的官员来发起洋务运动,欲通过这种新颖的变革方式来挽救濒于危亡之际的大清。
慈禧太后对充满科技含量的“西洋玩意”始厌终喜
慈禧太后在20世纪之前是十分厌恶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西洋物件的。
而待其晚年之时,将裕德龄和裕容龄2位满腹西学的姐妹召入皇宫做“御前女官”后,姐妹俩便将外国的高跟鞋、照相机、西洋钟等新鲜玩意儿逐一介绍给了慈禧太后。
两位青春澎湃同时又熟知西方事物礼仪的女官,如同一股饱含着活力和新鲜的春风,不但让慈禧太后逐渐开始了解并关注到了各式各样、充满科技含量的“西洋玩意”,而且还使其正视了西方列强的科技领先以及强大的国力。
后来,那些出访清朝的外国使臣,陆陆续续向慈禧太后进献了许多新鲜的物什和玩意儿。
然而思想顽固闭塞的慈禧一开始对那些具有科技含量的东西怀有厌恶之意,所以很多被慈禧视作“奇特怪异”的西洋礼物就这样被无情地返还给了外国使臣。
当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成功地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慈禧才是个刚满4岁的小女孩。
晚清时期,西洋照相技术传入我国,一位外国使臣趁着谒见慈禧太后的机会,扛着一架照相机来到了紫禁城,想要通过为大清的皇室成员拍照摄影的方式来讨好清朝的当权者慈禧。
而当照相机自带的“镁光灯”闪烁亮起的时候,第一次拍照的慈禧顿时被惊得面容失色、慌乱不已,还以为照相机能够摄取人的魂魄,于是表示再也不想看到照相机。
后来,在女官裕德龄的耐心解释下,慈禧太后这才相信了照相机能够彻底代替画师,可以给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们留下异常清晰真实的人像。
慈禧太后见到了冲洗出来的相片后,便相信了照相机是个有趣且实用的西洋玩意儿。
自那以后,慈禧太后再也没有讨厌过照相机,她不但听从裕德龄的推荐,准允其哥哥裕勋龄入宫做“御用摄影师”,而且还经常邀请皇室贵胄一同拍照合影,以感受“照相机”这种西洋玩意儿的神奇和玄妙。
后来,擅讨慈禧欢心的裕德龄还千方百计找来了一个电影放映机,一个时长仅为十秒左右的“小片”竟被初次看电影的慈禧反复看了十余次。
很明显裕德龄再度令慈禧对西洋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后的日子里,慈禧太后就经常命人进宫为她放映电影。
慈禧首度看到灯泡时因大喊了2个字而出尽洋相
晚年的慈禧最大的爱好就是:穿着各种各样的华服衣饰,在各种或华丽或轻逸的人造布幕背景前拍摄照片,以炫耀自己的美貌、富贵以及权势。
因为那个时候的照相机所带的镁光灯总会在拍摄时发出刺目的光,故每每拍照之时慈禧太后的视线总会尽量避开耀目的镁光灯。
但这样一来,摄影师又没办法确定抓拍的契机,因此每次摄影师要定拍的时候就会喊出“cheese”一词来提醒慈禧要固定好自己的表情。
由于慈禧对英文完全没有了解,她不知道“cheese”仅仅是一个抓拍的“暗号”,所以她总是以为那个刺眼的“镁光灯”就是一个“茄子”。
后来,一位外国使臣欲在慈禧太后圣驾前大肆吹嘘自己国家所生产出来的灯泡,当他从随身的布袋中拿出一个灯泡的时候,慈禧太后垂眼一看以为又见到了“镁光灯”,所以故作聪明的她大声喊出了“茄子”二字,却没成想顿时便让一个好好的外交场面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之中。
慈禧将灯泡误认作了照相机上的“镁光灯”,在接见外国来使的重大场合下乱秀“小聪明”,不但令自己出尽了洋相,还直接丢了大清的颜面,当真可发一笑。
虽然如今人们依然习惯了在拍照时大喊“cheese”或者“茄子”,但是在清朝末期,孤陋寡闻、闭目塞听的慈禧太后,因为搞不清状况而喊出了丢人的“茄子”二字,却直接让外国使节看到了清王朝统治者的愚钝和无知以及整个大清社会的落后和羸弱。
出洋相的慈禧仿佛是冰山下的一角,预示了大清王朝覆灭的必然性。
虽说晚清的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官僚和志士都曾经致力于除弊兴利、变法维新,以期能够推动晚清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可那个时候的大清已经无可救药了,无论再怎么垂死挣扎也改变不了濒死的结局。
大清在昏聩愚鲁的统治者之领导下走向灭亡其实是一件好事,只有满清彻底灭亡,中国人才有了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机会,中国才会真正地强盛起来并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