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物极必衰,晚年的乾隆好大喜功,喜爱奢靡,在他的无度挥霍下,大清帝国表面上繁荣昌盛,实际上已经祸根深埋。
雍正治腐改革
康熙八岁登基,在位61年,他励精图治,造福百姓,在他去世时,清朝国库中还有2716万两白银。
康熙去世后,皇四子胤禛继位,年号雍正。
雍正是一个以改革著称的皇帝,他接手父亲的帝国事业后,革除旧弊,使天下面貌焕然一新,在康乾盛世中承上启下。
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很痛恨贪官污吏,康熙末年,他亲眼见证官员贪腐造成粮食短缺,国库空虚。
所以,自他继位以来,就大刀阔斧地开始整顿,惩处贪官污吏,上至皇亲国戚,下到各省官员,一旦查出有贪污行为,绝对严惩不贷。
像郡王、贝勒这些皇室宗亲,如果有人贪污,经查处后,弥补不上亏空,皇帝就让他们到街上变卖自己的家产,以此追回贪污的银两。
如果是官员贪污,情节严重的,皇帝就会抄他们的家,把抄家的家产作为弥补,如果家产不足以弥补他们贪污的部分,就会连累到他们的亲戚,亲戚要把剩余的部分补齐。
雍正大力惩处贪官污吏的行动持续了三年,三年之间,大批官员落马,其中不乏省级大员,这三年的整顿基本上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
官员贪污有一部分原因是俸禄太低,不足够家用,雍正为了从根源上治理这个问题,他下令推行“耗羡归公”的政策。
“耗羡”指的是:征税过程中,因损耗而额外多征的钱银。其实就是地方官巧立名目,为中饱私囊所找的由头。
雍正把这项税收合法化,把征收的数目降了下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项税收的一部分被当作“官员养廉银”发放给官员,增加了官员的收入,剩下部分充入国库,增加了国家收入。
雍正在位13年,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但大多都是从道德方面出发,而作为帝王,他对清朝的贡献是不容抹灭的,他去世时,大清国库还有3453万两白银。
乾隆晚年危机
经过父辈们的铺垫,乾隆登基后,大清国力抵达顶峰,晚年的乾隆也开始骄傲,变得挥霍无度。
乾隆仿照祖父康熙,特别喜欢外出巡幸,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六下江南。
皇帝出游,动辄上千人跟随,所到之处,官员为了恭迎圣驾大肆铺张,不仅要准备富丽豪华的行宫,还要张灯结彩,整顿市容,每一处都要流水一样花银子。
除了地方官员,当地巨贾富豪也花招百出地讨好皇上,不惜耗费大量金银弄些争奇斗艳的花哨应景,乾隆一高兴,大手一挥,就一笔一笔的银子赏赐下去。
银子从哪儿来?官员们无非就是趴在百姓身上吸血,弄得百姓叫苦不迭;而皇帝则是从国库掏钱,这极大地损耗了国库的实力。
乾隆晚年的昏聩让和珅这个大贪官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和珅出身不高,但他伶牙俐齿,善于迎合乾隆,因此很得乾隆的喜爱,乾隆一路提拔他,使他的地位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乾隆把自己88岁的生日庆典交给和珅操办,和珅为了让乾隆看到自己办事得力,在操办过程中极力铺张,丝毫不吝啬花费,唯恐不够奢靡,这次庆典的花销远远超过以前各种庆典。
这笔钱从哪儿来?还是从国库来,乾隆看见和珅如此会办事,哪里还考虑国库是不是因此而空虚,他更加赏识和珅了,和珅也因此得到了更多贪污的机会,成为历史第一大贪官。
乾隆晚年的挥霍给社会埋下了诸多危机,但乾隆还在自己盛世的梦中不肯醒来,与此同时,西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乾隆还以为“天朝统驭万国”,并且下令闭关锁国。
乾隆执政60年后退位,此时,国库中大约还有7000万两白银,但是这个数字结合当时物价膨胀的社会现实来看,购买力大不如康熙、雍正时期。
嘉庆乱中上位
乾隆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但实际上还把控着朝政。
此时,社会矛盾隐隐待发,白莲教以湖北、四川为中心,掀起了全国性的大起义,乾隆临终前因白莲教起义惊恐万分,去世时他的手还指向西南方。
嘉庆当上皇帝后,还在乾隆的阴影下活了三年,在此期间,他不敢过多地干涉朝政。面对自己厌恶的大贪官和珅,因为乾隆的关系,他也不能流露出鄙夷之意。
乾隆去世后,嘉庆终于开始亲政,他决心收拾父亲留下的烂摊子,首要任务就是除去和珅。
嘉庆解除了和珅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的职务,并且把和珅抄家逮捕。和珅家中抄出家产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十多年的财政收入。嘉庆罗列出和珅的20大罪状,最终将和珅杀了。
白莲教的起义还在继续,嘉庆大力镇压起义,但是各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朝国库因大量军费支出而日渐空虚。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势力不断向东方扩展,嘉庆面对西方国家的挑衅,态度十分强硬。
嘉庆一改乾隆时的奢靡之风,从他自身起,倡行节俭。出巡时,他不许当地官员铺张浪费接迎。自己过生日时,也不像父亲那样大操大办,给国库和百姓增加负担。
但是历史的趋势不因他一己之力而改变,嘉庆在位25年,他的能力不足以弥补乾隆捅下的篓子,清朝的国运急转直下,而嘉庆也在遗憾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820年,61岁的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