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秦到清2000年最好的政治制度-唐朝初期的“三省六部制”

从秦到清2000年最好的政治制度-唐朝初期的“三省六部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710 更新时间:2024/2/6 18:35:51

图丨来源于网络

六部

01

导言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到1912年清政府灭亡。

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共诞生了九大封建王朝:

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以及五十多个封建小王朝,如:

三国时期的吴蜀魏、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

而若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那一时期,那一王朝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

那答案一定是唐朝初期,贞观年间的三省六部制。

今天,为大家解读,从秦到清最好的政治制度——

唐朝初期的“三省六部制”

02

三省六部制概述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三省六部制?

01.三省

三省即为: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

中书省正长官为

中书令

;副长官为

中书侍郎

;再之下是

中书舍人

(七八名中书舍人)。

门下省正长官为

侍中

;副长官为

侍郎

;再之下为

给事中

尚书省长官为

尚书令

;副长官有两名,即为

左右仆射

,再之下则为

六部长官

(六部尚书实权很重)。

至于三省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

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主审核;尚书省主执行。

皇帝与三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个政府,信息、命令等的传递方式,自然是要靠“文件”,这个“文件”可以理解为皇帝的“诏书”。

皇帝是如何发布诏书的呢?给你都编辑好?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往往都是皇帝提出一个大概方向,大概的处理方式,而再由其他人将其总结编写成为一个正式的“文件”。

这个“其他人”就是中书省。

中书省就是撰写全国政事“文件”的人,这个“文件”可以是皇帝下达的指示,也可以是中书省自己对一件事情的“处理想法”。

由此可见,中书省的职能是很重的,全国的大事小事都需经由他的手。并且他享有一定的决定权。

中书省拟好的文件,合不合理?可不可行?有没有问题?这便由门下省来审核。如果拟好的文件有问题则驳回,重拟,或重新商讨问题的处理方式。没有问题,便下发到尚书省安排执行。

尚书省是一个庞大的政府行政单位,直接对接六部,全国全部大事小事几乎都要由他去执行。

尚书省印章

02.政事堂

说三省六部就不得不说一说政事堂,因为全国一切的最终决策几乎都由这个政事堂发出。政事堂有点类似后世明朝时期的内阁,是当时制度实践出来的产物。

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主审核。倘若中书省费半天劲拟出来的文件,送到门下省了,门下省直接一句不行,退回,这岂不是很麻烦,既费时又费力。

那怎么办?大家商量着来呗。于是,每有什么大问题需要决策的时候,中书省干脆直接跑到门下省去开会,当门下省长官同意了这个决策后,中书省才开始拟写这个文件。

这个开会的地方就叫作政事堂。

通俗点说就是,之前大家干活不碰面,不碰面之间就容易出问题,很麻烦。于是大家就找个地方开会,一起研究着来,商量的地方就是政事堂。

其实,政事堂的成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

三省权力的争夺与最后的妥协

”。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政事堂为什么没有尚书省的身影,这便是他权力斗争失败的结果。

三省起初的本意是三个平等的单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但是有权的地方就会有争端,谁都想让自己独掌大权。

而尚书省只有执行权,却没有决策权,自然会被其他两省所淘汰。中书省有决策权,但门下省却有一票否决权,所以,中书省必须要带着门下省玩,否则自己也玩不转。

政事堂

这便是政事堂有中书省与门下省两省身影的原因。

也因此,中书省、门下省两省长官被称为真宰相,尚书省长官被称为假宰相。

03.尚书省与六部

尚书省虽然权力不如中书省、门下省大,但是一个国家的行政机构好不好却要看尚书省的建设。

因为全国所有的政事都要由尚书省去执行。

尚书省直接对接六部,六部即为吏、礼、户、兵、刑、工六部。

吏部:管人事

礼部:管宗教、教育

户部:管民政、户口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

工部:管建设

唐朝的尚书省可以理解为一个庞大的行政大楼。

大楼中间处有一个总办公厅,名为“

都堂

”。都堂的左边为“

左厢房

”,左厢房有三个办公区域,分别是

吏、户、礼三部

。都堂的右边为“

右厢房

”,右厢房也有三个办公区域,分别是

兵、刑、工三部。

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坐镇于都堂,左仆射负责管理左厢房(吏、户、礼三部),右仆射负责管理右厢房(兵、刑、工三部)。

吏、礼、户、兵、刑、工六部还都有他们各自的长官,即为六部尚书。每部还分为四个司,第一司为此部的本司,如兵部的本司为“兵部司”,户部的本司为“户部司”……

每部除了本司外还有其他三司,也都各有名字。

尚书省与六部二十四司

尚书令的办公室在都堂,左右仆射的办公室也应该在都堂,六部尚书以及六部二十四司的长官的办公室则应该在本部。

而有什么事情,需要讨论的,大家则都会去都堂开会。

03

为什么说唐朝初期(贞观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好的政治制度?

看一个政治制度好不好主要看两点,一是“

权力的导向

”,二是“

政治执行力

”。

01.权力的导向

纵观两千多年的历史教训,让我们认识到“权力的导向”的重要性,什么是“权力的导向”?即为权力导向于谁,谁占的权力多,谁占的权力少。

倘若权力全部导向一方,或者一个人,那便会形成独裁,是不利于国家的。权力过于分散,则做不成事情。

在权力的把控这点上,唐朝初期(贞观时期)是做的最好的。

臣与臣互相制衡与配合:

三省分工明确,有的主策划,有的主审核,有的主执行,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而三省宰相们之间又互相制衡,同时也极大程度上的避免了真正权臣的出现。

即便出现了权臣,也很难真正与皇帝相抗争,不至于皇权旁落。

如:唐高宗初期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唐中宗时期以神龙政变五大功臣宰相为代表的功臣集团。

面对皇帝的打压都没有坚持多久,便都走向了覆灭。

左:长孙无忌;右:张谏之

臣与君制衡:

唐朝初期,君主并不可以“随心所欲”,唐朝宪法规定:

“皇帝的诏书必须由中书省起草并盖印,也必须通过门下省的审核并盖印”

有中书、门下两省盖印的诏书,方为

合法的诏书

,而由皇帝直接下发,不经过中书、门下两省的诏书,在唐朝初期为

不合法诏书

,是不被大小官员所承认的。

也就是说,在唐朝初期,皇权极大的受到了三省(相权)的制约,受到制约的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才不至于“爆炸”。

臣与臣之间互相制衡,君与臣之间互相制衡,保证了唐朝初期,权力的稳定。

02.“政治执行力”

“政治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政府的工作效率。之前已经说过了,三省之间互相配合,分工明确,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唐朝初期,不仅仅上层建设的好,下层基础同样搞的好。

尚书省领导的六部是一个庞大的政府行政机关。

多一分为多,少一分为少

”吏、礼、户、兵、刑、工六部既充分涵盖全国政事,又无无用部门。他们分工明确,具有极大的行政效率。

文武百官

有工作效率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04

结语

很多人说从秦到清,就是一部相权不断衰落、君权不断强化的历史。

如汉时是一人宰相制,唐时是集体宰相制,到了明朝甚至都没有宰相了。

因此,唐朝采用的集体宰相制,目的就是为了分割相权,从而强化君权。

这个观点看似有一点道理,但是却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情。我们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

在唐时,尤其是唐朝初期,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他们的第一想法都不是去想如何夺权,谁分谁的权。而是想

如何去建设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如何让大唐万世不倒。

皇帝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就能不倒?

最近的例子,隋文帝事必躬亲,兢兢业业,大权独握,隋朝不也二世而亡了?

我们不防在思考一个问题,皇帝集权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过瘾?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定?

答案当然是

为了政权稳定

,而倘若集权不利于政权稳定,那为什么还要过分的集权?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认识到了这点,李世民曾经就这样评价隋文帝杨坚:

“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形苦神,未能尽合于理”。

太宗李世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皇帝也有犯错的时候,皇帝也需要“镜子”,没事的时候自省其身,这也是李世民重用谏官的原因。

李世民正是认识到了皇帝过分集权并不一定利于政权的稳定,王朝的千秋万代。

所以,李世民一手打造一个多方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政权。

从唐朝初期,政府对皇权有了明确的规范,最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时期,皇权什么时候有过具体的规范?那朝不是皇权无限大?

唐朝有具体的规范。

唐朝对皇权有明确的规范,那些事情是皇帝该做了,要做的。那些不是皇帝该做的,可以做的,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

这不正是唐朝初期皇帝为了社会稳定,王朝千秋万代而主要放弃的权力吗?

由此可见,唐朝时期的“人”,第一想法并不是“权力”,而

是国家、是社会、是未来

这也就是唐朝能打造出“三省六部”这样优秀的政治制度的原因,唐朝君臣最初的目的不是争夺权力,而是要打造一个能够千秋万代的王朝。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当秦始皇度过非凡一生时,跟他同龄的汉高祖刘邦在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51年,8岁的秦始皇终于回到了秦国,而5岁的刘邦还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公元前247年,12岁的秦始皇(虚岁13)正式成为秦王,而9岁的刘邦已经开始读书了。当然,刘邦读书并不认真,经常唆使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逃学出去玩。卢绾也是刘邦小时候关系最铁的小伙伴。公元前23

  • 从“三年生一个”到“一年生三个”,52岁创业的李渊凭啥老来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从生育年龄黄金期的“三年生一个”,到“晚年”的“一年生三个”,李渊的逆生长让人啧啧称奇。其实李渊不光在生育上表现出老来俏,事业上也是“逆生长”。在晋阳起兵前,李渊最高的职位是太原留守,从三品官,一点不起眼。谁能想到,已经51岁,等着回家含饴弄孙的他,居然拿起刀枪,拉开了事业的高潮,一年后当皇帝了。看

  • 史说三国:三八五 大封诸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七月,中山王司马睦因为招募逃亡的罪犯而获罪,被贬为丹水县侯。卫将军杨珧等人建议,说:“古时候分封诸侯,是为了藩屏护卫王室。现在诸位王公都在京都,这就失去了保卫的意义。另外,异姓诸将领居住在国家边境地区时,应当让皇室的亲戚参与其中。”司马炎于是下诏,诸王根据所食户邑的多少被分为三等,大国设置三军共五千

  • 兰州城外东岗坡上,李世民擒获褚遂良,从此就注定他悲惨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苐六:褚遂良的兰州兰州城外东岗坡上,李世民擒获两文人,其中后来成为武则天的死对头。他们就是唐初重臣,褚亮褚遂良父子。那么,他们是如何到兰州的呢?为何会被唐军擒获呢?1.兰州城内鸿门宴,薛举起兵反隋隋末,天下大乱,英雄豪杰,遂揭竿而起,试图成就一番霸业。这不,一场鸿门宴就在兰州城内上演。只听见,手起杯

  • 从当朝宰相到褴褛囚徒:一代名相长孙无忌为何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且是长孙皇后之兄长。他出身士族,身份矜贵,博古通今,学富五车,能文能武,年少时就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参与谋划无数场战役并且取得胜利,是李世民最为看重的谋臣之一。最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依旧不骄不躁,对朝廷忠心耿耿,被文武百官所敬重,三朝肱骨之臣

  • 孙权一生错过5位人才:庞统上榜,另外四位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一、庞统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庞统初任郡功曹,后跟随周瑜,被周瑜任以大事。不过,在周瑜病逝后,孙权没有继续任用其貌不扬的庞统。于是,在南郡借给刘备后,庞统开始跟随刘备,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公元211年,庞统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

  • 从晋武帝罢州郡武备和行封建制度,浅谈“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八王之乱”,是西晋王朝发生的一次内部大动乱,历时十六年,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事件,不仅破坏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更导致了西晋王朝的灭亡和此后三百余年的大动乱,使中国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成了历史学家的研究热点。众多学者对此,也发表了很多专著,提出了不同的

  • 为唐朝建功立业的一大功臣,李世民称帝后,想方设法将其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著名的船山先生王夫之对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中的张亮的评价。张亮确实是当年李世民建功立业的时候的一大功臣。无论是南征北战还是当初的玄武门之变,张亮确实为李世民付出了许多。然而兔死狗烹,最终李世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将他杀了。最终在后人的评价里面这也只能成为一个冤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李

  • 三国杀金属卡牌系列第二弹——三张全新锦囊卡与超值福利来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杀标准卡牌一览表,三国杀卡牌效果介绍,三国杀新版卡牌介绍

    不料这招“美人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他交代随行的赵云说:“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最后这招“锦囊妙计”不仅保刘备安全入吴归蜀,还带回了夫人孙尚香,这一情节突出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计无双。由曾成功推出过寒冰剑、祈梦篇花切扑克等三国杀周边的青古工作室全新打造的三国杀金属卡系列第二弹,所选取的正是三国杀

  • 盘点三国时期,东吴出身宗室的五大名将,看你知道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孙贲一、孙贲(?—219年),字伯阳,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年将领。孙贲是孙坚同母兄长孙羌之子,孙策和孙权的堂兄。孙贲的父母早亡,弟弟孙辅还是婴孩,孙贲独力养育孙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孙坚于长沙起兵,孙贲弃官跟随孙坚。初平二年(191年),袁术派孙坚出征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迎击孙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