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那个生产力主要靠人力的时代,为什么主帅白起不将这四十万赵卒压回国内,当作劳力使用,反而做出如此有害于自己名声以及如此血腥之事呢,其实啊,主要原因以及考量有以下几点: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间发生的这场决定着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同时也是登顶天下一统的至尊宝座的角逐之战——长平之战,最终的结果还是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以及出色的指挥战胜了赵国,坑杀了四十万赵卒,把自己最后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赵国彻底的赶下了争霸天下的舞台。
后勤粮草不济,无法供应如此之多的军队及降卒
我们知道战争打的主要就是国力,而粮草又是其中消耗的大头,不论是战争消耗还是运输上的消耗都是十分巨大的,而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投入了上百万的军队以及征召数十万的民工青壮,作战以及对峙时间又耗时数年,粮草的消耗已经是捉襟见肘,这也就是为什么范睢设反间计让赵王换下廉颇,用年轻气盛的赵括来取代,而赵王也干脆直接的就派赵括出来决战的原因了,因为两国都快耗不起了,再耗下去只能两败俱伤,所以说,粮草消耗到这个份上了,原本供应秦军一方就已经扛不住了,更别说再加上赵国那四十万降卒了。
[var1]
归途遥远,日久恐生变
我们知道长平之战发生地距离秦国还是比较远的,尤其是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期,而且又是四十万年轻力壮的赵国军人,这运输上的人力投入,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再者说,几百里地,四十万人的押运耗时上也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一旦路上发生暴动,那可就真的是内部开花,元气大伤了,毕竟四十万人而且还是四十万赵国精锐军人,这个的威胁可是巨大的,一旦有所不测,整个秦国都有可能为之陪葬,所以这个风险太大,变数太多,实施成本太高。
战机难得,欲取邯郸
之所以没留下赵军这四十万降卒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白起此时是想趁着赵军惨败,元气大伤无力防守之际,一举拿下赵都邯郸,乘机直接灭亡赵国,或者彻底击垮赵国,不给他任何喘息之机,毕竟赵国北部还有一支劲旅,一旦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他也还是能够恢复一点元气的,那么此战所能达成的效果就要打下折扣了,所以说留下这四十万降卒必将影响白起进攻邯郸的战略规划,加上粮草不济的考量以及考虑到国内此刻也无力消化这批降卒,直接就给全部坑杀。
[var1]
所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白起要坑杀四十万降卒的原因所在了,毕竟如果不是一定意义上的客观因素限制,四十万人,任谁也无法轻易下得去手,尤其是信奉鬼神和因果报应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