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着眼于未来。皇太极为了实现他更大的抱负,皇太极时期的金国已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女真,汉和蒙古是其中的三大民族,只以象征女真振兴的金为国号,民族意义显得太狭隘了。再者,皇太极时候的金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明朝,明朝也是皇太极施展他最大抱负的对象,设想真的有那么一天的话,皇太极能够打败明朝,取代明朝,这是何等的奇勋伟业啊?而这样的伟业500年前,只有半壁江山的女真完颜部的金国是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的。
另外一个方面,着眼于现实,是皇太极为了淡化汉人的历史记忆,甚至消弭汉人的反感情绪,皇太极为了和大明对抗,甚至要战胜大明,必须争取更多可能的汉人的支持,哪怕使这些汉人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而在这个方面金国号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对于金国号,汉人太熟悉了,北宋是被金国灭亡的,宋徽宗,宋钦宗是被金国俘虏的东京开封城里的宗室后妃,官吏,工匠,书籍,仪器,金银财宝,是被金国人掳掠到北方去的,这个在历史上成为“靖康之耻”。这是汉人旷古未有的奇耻大辱,麻烦的是明朝也有这样的奇耻大辱。
我们知道明朝主要的外患是两个方面叫做南倭北虏,虽然朱元璋被元朝灭掉了,元朝的势力退到了蒙古草原,但是和明朝一直有战争,绵延万里的明长城就是为了抵御蒙古的侵扰而修建的。公元1449年,蒙古入侵,大明皇帝朱祁镇率领50万军队亲征,在今天河北怀来县,当时称为土木堡这个地方惨败。不仅死伤了数十万的军队,而且朱祁镇也被人家俘虏了。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这是何等丢面子的事情,皇帝都让人家给抓去了。所以在这种情绪之下,明人的民族情绪极度高涨,历史记忆非常敏感,就像一个碰都不能碰的神经一样。这种民族情绪乃至使有些明朝人,敌视蒙古和一切外族。
在这种情况之下,现在你努尔哈赤,皇太极又用金为国号,这对于大明臣民的刺激,对于已经归顺到皇太极政权的汉人心理的压迫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是金国大汉,皇太极要实现更大的抱负,要取代大明。另一方面大明的君臣百姓深恶痛绝金这个国号,审时度势,皇太极终于做出了改女真为满洲,改金为大清的决定。
清太宗皇太极把国号从“金”改为“大清”,也是为了巩固和壮大自己的统治。皇太极和父亲努尔哈赤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明朝,那么大清这个国号势必与明朝有着一定的关联。在后来清朝统治时期,无数的文字狱就因“清明”两个字而蒙冤,清风明月间,暗藏着两股政权的较量,那么“大清”这个国号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大清国号的取义当时以及稍后的文献当中没有任何记载,研究讨论中国历史的国号这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我们父母亲给小孩取名字,往往不会留下书面材料,我们今天要讨论中国从夏商周一直到元,明,清国号的意思也往往迷惑于困惑于没有文献资料,我们只能从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推测。从这种思路出发, 我们来推测大清国号的意思。
首先,我们从满足方面来看。把金改为音近的清,汉人能够区分得开来,可能满洲民族以及满洲的前身女真民族就不一定能区分得开。所以改用和金子音近的清为国号,既缓解了汉民族对金国号的反感情绪,也一定程度上照度了本民族的自尊心,有利于他事业的发展,所以应该能够为满洲上下人等所接受。甚至有一些人提出来,实际上皇太极改的是汉字,是改汉不改满,在满洲还是那么叫,但是对汉人,把金改为清,避免汉人的反感。其次,我们从汉族方面来看,正如李洵,薛虹两位学者主编的《清代全史》中的讨论,说“金”的音近汉字中,只有“清”字的含义作为国号比较适宜,而且这个“清”字,中国历史的朝代中还没有人用过,不论用五行相克学说还是其他解释也都能找出根据。
“清”字作为国号的根据有四个方面。第一,五行方面,这也是最容易看出的,明属火,明朝的国姓是朱,朱是红色的意思,也属火,而清,满洲这三个字都带水,符合五行相克中的水克火,寄寓了大清灭大明的吉祥之兆。凡事都是要有说法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天地万物都有名字,每个名字都有说法,何况国号呢?至于原来的金国号,以五行来说,犯了火克金,也就是大明克金的忌讳。皇太极放弃金国号,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方位方面。乾隆皇帝在《钦定满洲源流考》里面有一句诗,诗说“天造皇清,发祥大东”“皇清”就是“大清”,大清发祥壮大于东方。满洲民族,大金国出来的东北地区属于东方,五色配五方,比如北方配的是黑色,南方是红,西方是白,中间是黄,东方是青。而在四方当中,无论我们说东西南北,还是东南西北,东都是排在首位的,东为四方之首。这样比较下来,也就说东方的大清是可以压过南方的大明的,这是第二点,方位方面。
第三点,字义方面。由“天造皇清”一句引申,天和清之间也有着关联。汉语的常用词中间,有代表天体的清妙,有代表天河的清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汗号当中也有天字,比如说天授,天命,天聪,这个天相当于汉族的“王者受命于天”,也就是说“清”这个字在汉民族的语境当中有天的意思,而“明”字分开为日月,日月在天,但是天包容了日月。简单来说,就是代表了天的“清”可以涵盖代表了日月的“明”,所以从字义方面来看,清又压过了明。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政治方面。就为政而言,清可以代表王者的风范,王政的理想,比如我们经常讲的一些词,清时,指太平盛世;清晏,指清净安宁;永清四海,指天下永远安定;又有“清明”这个词,是先秦以来的一个固定搭配,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清明,清在明前,清居明上。从这种种方面来推测,我们可以断言,在汉文化语境中,皇太极所定国号为大清,在于大清的气势和含义都压过了大明,改金为大清就反映了皇太极以及他身边的大臣们心思的细密以及雄图的远大。雄途远大的皇太极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能够真正地征服大明。
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极突发中风去世,享年52岁。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的功业是可以和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相提并论的。皇太极的遗憾在于在他的有生之年征服大明看上去似乎还是比较遥远的一个理想,但是历史有的时候恨的不是人能够预计的,皇太极不会想到在他去世仅仅八个多月以后,他的同父异母弟弟多尔衮便率领着由满,汉,蒙三方组成的大清军队借着李自成农民军贡陷大明京师的东风,借着大明山海关的守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的怒气,顺利地开进了北京城,几乎可以说是兵不血刃。
又过了几个月,到了公元1644年的十月,皇太极六岁的九子福临便在大明的京师做上了大清国的皇帝。再过了不到二十年,大清就名副其实地统一了天下,把各方的反对势力都镇压掉了,成了真正的天下共号。直到公元1912年的2月12日,皇太极的第九代孙六岁的溥仪下诏退位。而在此前的1913年的1月1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大明的故都南京建立中华民国。
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专制集权的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国号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帝国时代进入了民国时代,开创民国时代的中华民国国号。中华民国代表了国家的主权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不是一家一姓的国号。所以我们说中华民国1912年的国号开创了国号历史的新纪元。
关于大清的国号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