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看《长安十二时辰》,浅析唐朝间谍活动,军事情报和政治情报

看《长安十二时辰》,浅析唐朝间谍活动,军事情报和政治情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780 更新时间:2024/2/6 18:57:04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扮演的“不良人”其实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便衣警察”或类似于情报部门人员,小乙是不良人安插在葛老身边的暗桩,相当于警察在黑社会安插的间谍、卧底。如果说,不良人是官府征用的有劣迹的地痞、混混之流帮助破案,维护社会治安;那么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陆三、檀棋双重身份,就是间谍行为了;李泌所在单位靖安司就有林九郎安插的眼线“三女”,这“三女”是敌方安插的卧底。一系列的眼花缭乱烧脑的间谍情报活动是推动整个剧情的重要线索。

由此可知,唐朝间谍情报活动还是很频繁的,那么现实中唐朝情报间谍行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间谍都有哪些人充当?采用哪些手段?唐朝军事情报和政治情报侧重?笔者通过本篇文章浅析一下唐朝间谍行动!

唐朝的间谍与现代国家间谍一样,为了能够刚好的潜伏下去,完成任务,选拔间谍的人员身份不受限制,五花八门的,有使者充任间谍,僧人充任间谍,商贩充任间谍,俘虏充任间谍,家僮充任间谍,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

使者间谍,使者充任间谍大致有三种情况,观察敌情,充当死间和谋图敌国首脑。

《通典》记载唐朝贞观时期,“李靖伐突厥,以唐俭先在突厥和亲,突厥遂不备,靖因掩击破之”

贞观时期,李靖打突厥先是以和亲的方式,麻痹突厥人,获取情报,然后乘其不备,大破突厥。

僧人充任间谍,唐人常常用僧人这个特殊的身份来充任间谍,例如唐朝贞观十六年,新罗被百济王率兵进攻夺取四十多个城池,新罗国相金春秋去高丽求援,又被高丽扣留,百济王又派死士救之。面对朝鲜半岛这种复杂局面,玄宗时期,张说为相,为探得新罗情报,“引僧道岸窥时事”,唐僖宗时,西川节度使筑成都罗城,害怕南诏扬声入寇,于是又派遣僧人进入南诏国,刺探情报,为西川筑城预警。

商贩充任间谍,在我国间谍情报历史中,商贩充任间谍很早就有了,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曾利用聂壹以商人为名诱导匈奴来到马邑,差点造成匈奴全军覆没。

《资治通鉴》记载,唐朝中和二年,西川节度使派高仁厚征讨叛将“未发前一日,有鬻面者,自旦至午,出入营中数四,逻者疑之,执而讯之,果阡能之谍也”

由此可见,在唐军还未出发之前,对方就已经派商贩充当间谍来刺探军事情报了,由此,可知唐朝商贩充当间谍现象较为普遍。

俘虏充任间谍,这种间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敌人俘获的我方人,深入地方内部了解情况,向我方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二是我方抓获对方人士充任间谍,再放回去,为我方测探情报,这就是反间计。

《旧唐书》记载,贞观初年“颁利政乱,太宗知形势危急,以书谕之,不从。遣夏刘旻、司马刘兰,经略之。有得其生口者,辄纵遣令为反间,离其君臣之计”

家僮充任间谍,家僮在间谍活动中的作用往往是用于传递情报,刺探某人罪证等作用,有很多事情,主子不好出面,只能让家僮出去活动。

唐朝间谍都使用哪些手段呢?笔者通过研究史料得知,唐朝时期尽管没有现在这么高的科技,这么先进通信技术,伪装技术,但唐朝的间谍手段还是令笔者吃惊,主要有化装、蜡丸、伪造、隐语、窃听、通讯等手段。我们逐个了解一下:

化装,化装方式很多,可以化装成敌方人士,穿对方的衣服,混入对方阵营中探测军事情报,还有化装成野兽,借助于山林地貌掩护下来潜入敌方住地探听消息,《通典》记载这些化装成野兽的间谍“或上冠微禽,或幽伏于丛薄,然后倾耳以遥听,竦目而深视,专智以度事机”,他们极其专业能够通过观察水痕预测出敌军经过的视角,通过观察树动来辨别敌军行军速度。

此外,唐朝间谍还可以男扮女装,例如,李密归附唐朝时,唐高宗令其招抚山东,当行至桃林时,为掩人耳目,高祖把其召回,挑选勇士数十人,穿妇女衣服,戴羃羅,将刀藏在裙子里面,伪装成妻妾,成功进入桃林县城,然后,突然脱去女装,占据县城,成功招抚山东。

蜡丸,在唐肃宗时期,颜真卿就派遣使者以蜡丸裹书的形式向皇帝陈事,蜡丸裹书有很多优点,历经山川险阻,过河淌水不至于损坏情报;蜡丸还便于隐藏,不易被敌人察觉,可以有效防止情报泄露,在唐朝时,还有将蜡丸仿制成水果等形式,以迷惑敌人巡查,防止情报泄露。

伪造,就是伪造书信、诏书等。在唐高祖、唐玄宗、唐德宗时,多次出现使用伪造书信、诏书等手段来达到目的。例如,武德年间,梁师都薛举派遣使者去突厥,到渡河与突厥合兵,唐张长逊知道后,于是伪造诏书给突厥贺咄设,告知,唐已经知道了这个阴谋,于是突厥拒绝了梁师都和薛举的要求,从而化解了唐一场劫难。

隐语,类似于现在谍战中的语言密码,唐隐语有口头隐语、书面隐语、实物隐语等多种形式,在唐朝,隐语多次用来传递情报,例如在武则天称帝之前,唐李姓宗室都深感不安,私底下互相联合,为了怕朝廷发觉,他们用隐语传递情报。

《旧唐书》记载,黄国公李謖作谬书写到“内人病渐重,恐须早疗,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宜早下手,仍速相报。”

此隐语情报中,“内人”暗指武则天,“早疗”指起兵反叛,即使这封信被截获,也不容易是情报泄密。

又如,韦皇后失势后,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太平公主也效仿武则天想参与皇权,面对咄咄逼人之势,尚书张说派人给唐玄宗宋史佩刀,暗示唐玄宗要与太平公主切割,先下手为强。

窃听,窃听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在唐朝窃听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出现了地听技术,侦听人员位于井下能够侦听到城外是否有挖掘地道的声音,后来唐朝又发明了一种新型“地听”器具,侦听人员借助此器具,卧于地面上就能侦听到对方的动静。

《通典》记载“地听,以新罂用薄皮裹口如鼓,聪耳者于井中托罂而听,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

除了地听外,还可以派听力好的特种兵藏于隔壁,或者床底下来窃听对方谈话,这种方式唐肃宗时期的史思明就用过。

通讯,就是传递情报的手段,唐朝传递情报手段很多,可以利用流动不息的河水,从上游向下游传递情报;借助风筝来传递情报;将情报封于蜜蜡中,用射箭的形式传递情报;也可以用鸽子来传递情报。

《朝野佥载》记载“太宗养以白鹘,恒令送书,从京至京都与魏王,仍取报,日往返数回。”《唐国史补》记载“南海舶,每岁至安南、广州,海路必养白鸽为信,鸽虽数千里亦能归也。”

由此可知,无论是皇帝还是普通商人,都能鸽子来传递信息,那我们也可以推测出,唐朝的鸽子肯定会用于间谍通讯领域。

在唐朝之前,间谍活动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唐朝建立后,实行开明的政策,四周都被臣服,社会相对稳定,繁荣的经济,昌盛的文化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到了唐朝中后期,情报间谍活动从军事领域逐渐转移到了政治领域。以安史之乱为界限,之前,间谍活动主要用于皇子、后妃对皇位的营求,而皇帝更加关注如何稳固皇权;安史之乱之后,间谍活动主要表现为皇帝对藩镇的监视,和藩镇对皇帝消息的掌控。

皇位争夺

皇位争夺中的间谍活动主要表现在,拉拢后妃刺探皇帝消息;寻求朝中重臣支持;收买对方人员;树立敌对势力,刺探京师情报;以及行刺、投毒、监视、告发等手段。笔者详细解读一下一上几种情况。

拉拢后妃,李世民不是太子,但是他为了当皇帝,以重金收买唐高宗嫔妃,一是让她们吹高祖耳边风,说李世民的好话,二是为了刺探情报,探得高祖的口风,由此李世民才能成功进行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

寻求朝中重臣支持,唐太宗时期,皇太子承乾腿有点毛笔,泰潜有夺嫡之意,于是召集驸马柴令武、房遗爱、韦挺、杜楚客等朝中重臣,重金收买他们,以求得支持,不仅如此,泰潜也打点了众多的文武官员,这些官员在李世民面前对为其说话,劝皇帝立泰潜为嫡嗣。

收买对方人员,尉迟敬德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战功累累,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要谋害李世民,想用一车的金银财宝拉拢尉迟敬德,被尉迟敬德拒绝了。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又以金帛拉拢段志玄,段志玄不但拒绝了,还高密李世民,要联合尉迟敬德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树立地方势力,刺探京师情报,李世民平定东都之时,并不着急班师回京,而是分散钱财给地方,树立自己的地方势力,他预测到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日后将会对其发难,于是将钱财都散给山东豪杰,拉拢地方势力为我所用。

此外,还有行刺、投毒、监视、告发等手段,这些手段都用在了皇权争夺战中,特别是后期宦官的崛起,使情况更加复杂,反之,用于防御外敌的军事领域,唐朝用此手段并不多。

巩固皇权

皇帝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位,也是最危险的职位,面对大臣、皇子们对皇权的挑战,皇帝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皇权,主要手段就包括“隔离”和“监视”。例如,唐太宗时,给太子单独建一个寝宫供其居住,并诏令没有命令不能前往东宫。武则天时,唐中宗即位不久就被废为庐陵王,在房州徒居,在居住期间,一举一动都遭到严格监视。

唐玄宗是通过宫廷斗争,以一个普通皇子身份夺取皇帝宝座的,他深谙宫廷斗争的底蕴,对诸兄弟及皇子采取了更为严密方法措施。他通过外放诸王的方式,来防范兄弟,并且对他们频频调动,以防止在地方形式势力,随着政局稳定后,唐玄宗将诸王召回京城就近监视。

为了更好地监视诸兄弟活动,唐玄宗常常与他们一起论乐同欢,其用意不仅是用个人好乐兴趣满足兄弟,更是以“声色”麻痹他们的政治意图,同时又借机暗中窥视诸王动态。

唐朝皇帝对皇子的防范也有一套完善的规则,皇子小时候在宫中居住,长大封王以后,必须搬出宫中,分院居之。外诸孙长大时,又外置百孙院,即使是太子的儿子,也要分院而居。唐玄宗采取这种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皇子们对皇权的觊觎,这种做法对唐代后期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皇帝最近的是宦官,这也是宦官能够崛起的原因之一。

刺探臣子

唐朝前期,皇帝通过多种方式对臣子进行刺探,但是到了唐中后期,竟然出现了许多专职间谍人员。例如,唐肃宗时期,李辅国就组织了一个拥有数十人的间谍机构;唐德宗时,专门令金吾侦查文武百官的动静。

贞元年间,陆贽想扳倒宰相窦参,于是派遣间谍去参宅监听,被窦参发现后,重金收买间谍。第二天,执金吾先向皇帝参奏此事,窦公也应声附奏,然而德宗却怒斥,你是节制交通的大将,却蓄养间谍侠剌,你已经身居高位,到底想干什么?窦参因此而败北。

《旧唐书·裴度传》记载“德宗时期,令金吾伺察密奏,宰相不敢私第见宾客。及度辅政,以群贼未诛,接奇士,共为筹划,乃请于私第接延宾客,宪宗许之。”

由此可见,唐朝虽然政治开明,社会风气开放,但君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对大臣,特别是重臣的监视还是非常严格的,就是万人之上的宰相就不敢私下接见官员。

朝廷与藩镇互为间谍活动,设立进奏院就是藩镇对朝廷的间谍活动主要表现之一,进奏院大致设置于唐代宗时期,在长安城分布广泛,无论是宫城、皇城、东市之间及其附近都有进奏院的分布,十分便于打探各种消息和窥知朝廷行动。

进奏院到底是干什么的呢?相当于现在的各市驻京城办事处,主要任务是向本藩镇及时报告朝廷和其他藩镇的各种情报信息,传递朝廷诏令和文牒。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军事政治大事,如朝廷大员职位变动,兵马发遣,外使往来,太子辅政,以及重大战争进程等等,此外还包括,朝廷礼仪,例如年号的更改,上尊号,皇室死丧,甚至藩帅家属在京城状况等等诸多情况都要向本藩镇如实禀报。

由此可知,进奏院打着官方的旗号,成为一个情报间谍类的活动据点,唐朝很多重大事件都有这里发起,例如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的遇刺事件;而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史思明,能够精准地把握住唐玄宗,特别是杨贵妃的脉搏,准确地得到朝廷动态,从而成为皇帝的宠儿,其关键因素就是通过进奏院而发迹的。

笔者认为,唐朝初期,四周强敌众多,统治者对军事情报工作的重视要超过政治情报,在作战前,首先派间谍到敌方侦察,洞悉对方情况后才行动。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在隋末挥师进军长安时,就曾任用县级官员任瑰充当间谍,沿途联络各地军团使其不战而降;此外,李渊还曾任命富豪安兴贵充当间谍,前去策反李轨,策反不成,又巧施离间计拉拢胡兵,最终打败李轨。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善于使用间谍计,特别重视军事情报,在消灭窦建德之战中,他得知自己的军事情报已经被窦建德截取,于是他将计就计,一举消灭了窦建德,使得王世充不战而败,为唐朝的立下了大功。李世民在与突厥的战争中,再一次运用自己高超的谍计水平和侦察本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离间计,成功离间突厥。

武则天时期,她的谍术更是超群,但是大多都是政治情报,用于后宫正斗和争夺皇权的斗争中,军事情报方面很少,她曾派郭元振出使吐蕃收集情报。

《册府元龟》记载,武则天时期“朝廷使元振因察其事。”

唐朝初期,帝王如此重视军事情报工作,并且亲力亲为付诸于行动,臣子当然也差不了,不会懈怠于此。李靖就是一个精通情报间谍术的大臣。

《通典》记载,李靖曾说“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才能,审敌之强弱,是谓必胜之道也。”

李靖甚至情报的重要性,他曾派唐俭为死间,以结和亲的方式麻痹突厥,出其不意消除了大唐隐患。正是初唐君臣对军事情报能力的重视,为唐朝前期政权稳定奠定了基础,也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铺平了道路。这一时期,军事情报活动要远远多于政治情报。

唐朝进入中期以后,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战略上都大不如从前,在军事情报方面上,各个皇帝能力较弱,总是表现出后知后觉的现象,反倒是臣子在此方面强于君主,在政治方面的情报能力,每个君主都在加强,朝廷对于割据政权藩镇的防范和军事情报有些懈怠,这也是让安禄山、史思明壮大的原因,导致唐后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笔者还是拿安禄山举例,他得到唐玄宗信任和赏识,迅速攀到权力顶峰后,在朝廷不惜重金收买重臣,培养自己信使和情报人员,将自己心腹将领长期驻留京师,及时打探政治和军事情报,正是他所进行的一切情报活动,才使他游刃有余地周转于皇帝和大臣之中,壮大自己军队,为抗衡朝廷积累了筹码。

与安禄山相比,唐玄宗的情报工作却逊色很多,抓住了政治情报却放松了藩镇的军事情报,使得臣子权倾朝野,勾心斗角,君臣离心给觊觎权力的小人以可乘之机,祸乱四起。

到了中唐时期,宦官掌握朝野大权,导致皇权旁落,唐肃宗、唐代宗两朝朝政都由宦官李辅国把控,唐肃宗对他言听计从,直到唐代宗登基后才想方设法除掉他。当时,李辅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成了类似于情报机构的探事机构“察事厅子”,他依靠这个部门进行情报侦察,专门迫害当朝忠臣贤士,控制大臣,左右皇帝,将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对朝政造成极大破坏。

中唐时期皇帝能力不行,但在军事情报方面却出现了郭子仪这样的忠臣良将,他擅长使用离间计,曾派间谍潜入河东,与被迫投降的原唐朝官员密谋,相约在唐京进攻时作为内应,最终收复河东。此外,,郭子仪又是通过情报信息得知吐蕃和回纥勾结,运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离间了吐蕃与回纥的关系,使得唐朝再次避免战争。

唐朝中后期,统治者倾向于政治上的情报而忽略军事上的情报,但臣子弥补了皇帝在军事情报上的缺陷,除了郭子仪外,还有李愬,他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平定蔡州,除了他高超的军事谋略外,也与军事情报获取手段有关,他善于使用离间计策反敌方人员,从中获取大量情报,加快战争胜利步伐,挽救奄奄一息的唐朝。

参考文献:《新唐书》、《朝野佥载》、《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乾隆晚年堪称古代社会最腐败的时期,你认为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而乾隆因从小才智过人,勤奋好学,所以他在位时,平定缅甸,准格尔,在他的统治下清朝版图大大扩张,到乾隆三十年大清帝国王朝国库充实,百姓生活富裕,史称乾隆盛世。但是乾隆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变了。晚年的乾隆最昏聩的时候无疑是太上皇的那三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让出皇位,自为太上皇帝,但此时乾隆却只

  • 李世民不惜金钱美女求和突厥,完全印证了当今的一个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中华上下五千年,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战争和平,虽然纷纷扰扰,但是成功者和失败者之所以成功和失败的道理却是相通的。今天要探讨和分析的是李世民成功的道理。李世民,在古代帝王中,是最宽仁的皇帝,也是最有手段的皇帝。所以,李世民在帝王中,足够伟大,也足够让人仰慕。在封建君主中,李世民的成功确实不易。宣武门之变

  • 乾隆八年出现的“最热的夏天”,究竟热到什么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清朝乾隆年间,也曾出现过异常炎热的高温天气,仅仅12天,就热死了上万人,被称为”最热的夏天”。酷热的天气,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为何这一时期,会有如此炎热的天气?极端酷热天气的影响乾隆八年,发生了一场载入史册的事件,在那年,清朝出现了极端酷暑的天气,也造成很严重的旱灾。不仅如此,这场灾难还将上万

  • 《康熙王朝》:康熙罚容妃刷了14年马桶,为何死前却执意与她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容妃和康熙的女儿蓝齐公主,是康熙最疼爱的女儿,但这母女俩最终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容妃为了完成孝庄太后临终交代的任务,不惜跟康熙皇帝对着干。惹恼了康熙,于是被废去位分,罚去刷马桶,干最低贱的工作,连太监都瞧不起她,对她的称呼也从容妃娘娘,变成了容婆子。然而容妃在暴毙之后,康熙却突然下令以皇后的身份厚葬

  • 唐朝李世民之后,为何再无年轻悍将?看懂薛仁贵的结局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 孙武”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多次战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如今灿烂的中华文明。战争的频发,也产生了诸多名将,譬如:“杀神”白起、“门神”尉迟恭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值得敬佩的将领,他们的爱国之心、作战谋略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不断激励自己奋进的

  • 唐朝以胖为美?算完杨玉环的真实体重后,我才清楚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唐·李白《清平调》”闭月羞花的杨贵妃美名千古流传,唐朝几个顶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写过有关贵妃美貌的诗词,可见“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是何等的倾国倾城。但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流传下来的历史形象,除了美还有胖,也就是所谓的

  • 清朝康熙皇帝为什么是博格达汗,天下长河用的对吗,为什么不用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来看“博格达”,出自蒙古语,即“神灵”的意思,是天山东段北支部分的别称。自古就是一座名山,在历代典籍中有过贪汗山、折罗曼山、金岭、阴山、灵山、笔架山等诸多响亮的名字。古老的萨满教、道教、佛教,儒教等,都曾将博格达天池视为圣地。古代北方和西域的一些游牧民族中有崇拜名山的习俗,因博格达山高大险峻

  • 除了天可汗,唐朝还有个汉可汗,被武则天万箭穿心,后五马分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阎知微,唐、武周朝大臣,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哥哥阎立德之孙,武周朝任职豹韬卫大将军。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chuò] 率军侵犯武周疆土,威胁武周割让北方六州及单于都护府等疆土,索要丝绸、谷种等物品,同时要求和亲。武则天立即召集大臣商议,提出以和为贵的论调,大臣杨再思等建

  • 10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陕西省西安市 蓝田县辋川镇辋川位于蓝田县南10余里,在唐初是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别业,后被王维购得。从此,王维便过起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闲适生活。他依据辋川的山水形势植花木、堆奇石、筑造亭台阁榭,建起了孟城坳、华子冈、竹里馆、鹿柴寨等20处景观,把20余里长的辋川山谷,修造成兼具耕、牧、渔、樵

  • 你最喜欢哪一位民国“红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刹那芳华永留存,流水落花余香在。作为一个两极分化的年代,民国一面是动荡灾难,一面又孕育出自由民主的文化和思想,出现了众多在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美人。回眸这些民国“红颜”,不仅有面容之美,也不仅是姿态之美,更多的是思想之美,文明之美。夏梦,苏州人,原名杨濛,香港电影演员及制片人。 金庸说:“西施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