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法国发现一封遗书,内容重塑历史:唐玄宗才是毁灭盛唐的罪魁祸首

法国发现一封遗书,内容重塑历史:唐玄宗才是毁灭盛唐的罪魁祸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440 更新时间:2023/12/12 16:30:42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都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顶峰。然而兵多将广、国土广大的大唐,为何会惨败于区区20万河北叛军之手?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上个世纪,甘肃敦煌发现一批珍贵的文书。由于当时正值晚清,清政府完全意识不到这些文书的价值,导致大量国宝级的文字资料流失海外。其中有一大批流入法国,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之中。

其中,一封早已失传的遗书引起了学者们的深切注意,它便是《封常清谢死表闻》。这篇文章补全了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的历史,也有助于让我们明瞭,为何人数占据优势的唐军,会败给安禄山的三镇雄兵。

封常清,蒲州猗氏( 今山西省临猗县) 人,唐朝名将,他识文断字且颇有智谋,成为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的一员干将。

不久后,封常清又投到安西副节度使——高仙芝门下,成为他的一员侍从。其后,封常清跟随高仙芝在西域南征北战,屡立功劳。他逐渐由一员小小的稗将,升格为独当一面的节度使。老上司高仙芝转任河西节度使后,封常清继任为西域节度使,并独自出征大勃律,获得了巨大胜利。

安史之乱时,朝廷紧急向西域、河西求援,于是封常清和高仙芝遂率安西、河西精锐赶赴京师,抵抗安禄山的进攻。由于军队人数不足,封常清在洛阳紧急征集了6万士兵。然而这些士兵不过是一些从没经过战场考验的市民,根本不是安禄山河北铁骑的对手。最终,封常清挡不住叛军的进攻,洛阳就此丢失。

封常清残军与高仙芝部会师后,立即决定退保潼关,毕竟叛军士气正盛、锋锐难当。从当时局势来看,这一决策是相当合理与明智的。当时,安禄山的叛军虽然屡战屡胜,但所面临的局势却不容乐观。

首先,安禄山的大本营——河北非常不稳,亲唐的地方守吏在颜真卿兄弟的带领下,不断与叛军血战;其次,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在嘉山大破史思明部,切断了河北与洛阳的联系。封常清、高仙芝只要能利用潼关天险拖延叛军前进的步伐,郭、李二人就能直取叛军老巢范阳,失去后方支援的安禄山部只能不攻自破。

对于这一点,封常清、高仙芝明白,郭子仪、李光弼明白,卧病在家的哥舒翰明白,甚至连站在敌对一方的安禄山、史思明也明白。然而可惜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却不明白。他摈弃了封、高二人的正确策略,却选择了一条必败的道路——杀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边令诚,宦官,是唐玄宗派到封、高二人身边的监军,此人性格奸邪、刚愎自用,与两人关系极差。他见封常清战败,于是立即向唐玄宗进献谗言:

“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当时,唐玄宗恼怒于洛阳丢失,希望封常清和高仙芝能够立即收复东都。然而封常清与高仙芝却抗旨不遵,拒不肯出潼关,这让老而昏聩的唐玄宗更加怒不可遏。于是他立即听信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词,诛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在临死前,封常清忧心国家,于是向唐玄宗呈交一封《谢死表》。在表中他仔细分析战局,希望皇帝能对整体局势有一个清晰认识,他说:

“臣之死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即冀社稷复安,逆胡覆败,臣之[愿]足兵( 矣) 。仰天饮鸩,向日封表,愿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殁有知,必拟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列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志。”

在表中,封常清明知必死无疑,却仍然冒死“尸谏”,希望以自己的性命和鲜血让唐玄宗明白,绝不可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千载之下,读到这样字字泣血、披肝沥胆的文字,仍然令人震撼不已。

然而可惜的是,唐玄宗没有看到这张谢死表,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无情诛杀。临阵处死大将,乃是兵家大忌。无奈之下,唐玄宗被迫起用在家中休养的哥舒翰。在唐玄宗的一再强迫下,哥舒翰在大哭一场后,被迫出潼关与叛军决战。结果在六月八日陷入叛军的埋伏,王师一败涂地,安禄山带兵杀入关中,唐玄宗被迫逃亡蜀地。

在安史之乱中,伟大的盛唐一去不复返,中原地区白骨遍野,关中满目疮痍。藩镇割据、吐蕃南诏的内侵,成为困扰唐朝百年的痼疾。更可怕的是,曾经包容开放的唐人也变得不再自信,气质不再昂扬。而这一切,都是唐玄宗瞎指挥的结果。如果说安禄山结束盛唐的导火索,唐玄宗就是最直接的帮凶。若他听从封常清的进谏,又何以至此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除了所谓的“清朝十二帝”外,清朝还有一位神秘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最后一个在封建时期的朝代,从努尔哈赤的时候一直到宣统皇帝一共有十二位皇帝,简称清十二帝。但是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虽然有一个人在清朝的历史上没能当上皇帝,但是却在死了以后被人上了庙号还有谥号,并且还进了太庙接受众人的供奉,成为了真真正正的皇帝。这个人就是多尔衮。清朝推行的是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力,为

  • 山西太原晋阳古城发现隋唐瓷窑遗址 延长山西烧瓷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考古人员在晋阳古城遗址中发现1处隋至唐代早期的瓷窑遗址,共清理出3处瓷窑炉遗迹、9处灰坑和近万件瓷片。该瓷窑遗址位于当时的晋阳宫宫城内,是山西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遗址,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因遗址埋藏厚、保存好,被国

  • 崇祯太子被清军抓到后,多尔衮拼命找人证明他不是真太子,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刚当皇帝的时候,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崇祯忙国事忙得一塌糊涂,根本没空教导朱慈烺。朱慈烺在钟粹宫长到八岁。朝中大臣上疏:“请求太子出阁读书。”崇祯这才开始考虑他的教育问题。崇祯对朱慈烺寄予了厚望,为了让朱慈烺将来能成为明君,崇祯不遗余力,将当时的名臣都安排到了朱慈烺身边教导他。这其中就有礼部尚书姜逢

  • 铁鞭铁锤加匕首,武则天的驯马术其实是驯人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本名不详,一说原名武照,初进宫时被唐太宗赐名“武媚”,后来在登基前又改名武曌(zhào,日月当空的意思),后世一般都称之为武则天。武则天的父亲名叫武士彟(yuē),今山西文水县人氏。文水武氏,是地方上的寒门,政治地位和世家大族不可同日而语,但和普通百姓比,武家还出得起钱供子弟读书习武。青年时期

  • 国军的军人之魂——中正剑,一把值得收藏的民国兵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的许多战役中,由于部分军人以此剑自杀殉国,此剑遂以“军人魂”之名在军中传开。能够获得这柄剑的大部分是黄埔嫡系和地方实力派。它是民国时期蒋介石赠给其黄埔学生、得力部将及有功人员的随身短剑,进而成为一种荣耀的象征。就是在黄埔军校就读过的高级将领,得此剑者也寥寥无几。网上流传的藏家所

  • “国风”音乐剧《南唐后主》将登陆东莞玉兰大剧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晓玲 通讯员 黄嵩婷流淌灵动的歌声中,唐宋之交的江南风土人情,跨越时空,扑面而来……8月18、19日晚,新“国风”音乐剧《南唐后主》将在东莞玉兰大剧院连演两场。该剧由《戏剧新生活》“宝藏戏剧人”刘晓邑执导编舞,一众超人气新生代音乐剧演员领衔主演。“南唐后主”说的是大家所熟知

  • 袁世凯侧像洪宪飞龙金币详细描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袁世凯的皇帝梦“洪宪纪元”拾圆纪念金币曾任职天津造币厂的李伯琦在两篇文章中均提到此事。《中国金币考》记载:“洪宪金币,成于民国四年冬。其时,袁项城改政体之说甚嚣。周学熙长财政,令总厂铸此,纪念新皇。初议雕袁项城正面像,正面雕刻既艰,费时又久,且印花非一次可成,而大典筹备处,期其速成,急于星火。遂取其

  • 武则天曾创造4项纪录,全世界中也找不出第二个,你知道是什么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1.任用的宰相最多。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朝代也只会有一个宰相。而在武则天执政期间,能够称之为宰相的官职非常多。门下尚书中书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由此也创造了唐朝宰相数量之多的情况。武则天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惜才,除了大兴科举制之外,还会鼓励地方的各级官员积极的推荐优秀的人才。后来她还鼓励人们毛遂自荐。不怕

  • 此人12岁逃难民间,躲藏63年,仍被凌迟处死,康熙终于心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明崇祯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三子、四子和五子朱慈焕。朱慈焕因与四哥(同父同母)同岁,所以人们习惯把朱慈焕称作“朱三太子”。朱慈焕崇祯六年(1633年)出生,后封永王。李自成攻入北京40天后,清军入关,勋戚大多数被杀,年仅12岁的朱慈焕与两个哥哥混在流民中仓皇出奔,流离颠沛,与

  • 唐朝藩镇势力日益强大,为何朝廷不发兵镇压?只怪遗憾错失良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唐朝政权实亡于藩镇割据,中央及地方矛盾尖锐,各地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权,职位又由其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随着时间推移,唐朝统治者无力镇压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的藩镇节度使,各地藩镇却有实力攻打京城,逼迫皇帝出逃,使得唐帝权威扫地。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这种中央集权程度削弱、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