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妥妥的儒家“信徒”,为何这个人不认可?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妥妥的儒家“信徒”,为何这个人不认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028 更新时间:2023/12/15 19:55:25

当然,并非儒家思想一生出,就能得到包括统治者在内的万民拥戴,否则孔子也不会忍受着被驱赶的沧桑待遇。是谁让它登顶中国学术之宝座呢?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董仲舒

董仲舒提倡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典观点,从此存在于世的华夏思想也如中原领土一样,重归于一统。如此说来,说董仲舒是妥妥的儒家“信徒”,应该无人反对。

凡事皆有例外,还真有人表示反对,现代著名道家学者陈鼓应就不认为董仲舒属儒家,而属“杂家”。

这是为何呢?原来董仲舒在支持儒家成正统地位的时候,引入了被人诟病的法家思想,实现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有机结合,表现如下:

班固曾引刘歆语称赞董仲舒:“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由此可见,汉代学者班固对董仲舒在思想引领方面发挥的带头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且将其推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首,对于这一点,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也深表赞同,并以无可辩驳的口吻给予了董仲舒极高的儒学学者地位:“孔子之文在仲舒。”基本上从思想继承角度一锤定音地将董仲舒确立为孔子无可争议的接班人。

即便如此,细细探究董仲舒与孔子思想之主张,则着实还是存有很大不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刑”之法家思想的态度,二人看法很是不同

孔子曾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虽然肯定了“政令”、“刑罚”对治理百姓、规范秩序方面发挥的作用,但从内心还是持排斥的态度,理由便是以此会让百姓变得没有羞耻心,也即“政令”、“刑罚”这种外在强制手段只会让百姓表面遵从,而不会从内心深处予以认可,故而往往为了免除眼前的刑罚而做出口是心非的举动,因此可以认为:孔子虽然表面肯定了“刑”之作用,但内心却持极其消极的态度。

反观董仲舒,其对于“刑”之态度却截然不同。虽然董仲舒对秦朝完全地任用刑罚治国之法很是反对,基于此也认为法家学说是秦一切暴行、所有不合理治国策略的根源,因此他有此言论: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世间灾异发生的根源在于“刑罚不中”,也即执法不公,由此可见,董仲舒对法家思想虽然满是诟病,但也并未排斥,只是觉得法家思想主张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太过极端、难以付诸于实践。故而他认为,单纯依靠法家思想治国时,是无法做到执法公正。而执法不公,必然积邪气、蓄怨恶,终将会酿成大祸。因此他才反对任刑不任德,主张德刑共用以治国。这显然与孔子提倡的唯“德”治国的政治主张相差甚远。

2,关于“刑”,孔子持消极态度,而董仲舒给出了具体执行对象

虽然某种程度上孔子对“刑罚”持认可态度,但因过于消极因此并没有提出合理的执“刑”措施,反而以此奠基反衬出了“德政”的优越性:“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可见,孔子反反复复纠结的是羞耻心这类人之道德意识,故而对“无耻”的“刑”不会有好感,也不会提出有效的执行措施。

相反,董仲舒不仅不排斥“刑”,而且还借助阴阳五行理论,从人性角度将人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指出“圣人之性”不教而杀,无需刑罚之规范作用,“中民之性”需要教化熏陶方能为善,为德政之可能提供了基础,而“斗筲之性”教也不善,则需通过刑罚这类外在强制手段进行干预规范,为“刑”之具体执行提供了明确的适用对象。

也正是因为董仲舒如此重视“刑罚”在为政治国中的作用,而且由前分析可知,董仲舒之思想主张与孔子代表的传统儒学思想已有很大差别,故而著名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在《老庄新语》中有此定论:“董仲舒深受齐学中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虽然独尊儒术,但就思想内容来说,算是个杂家。”由此可见,虽然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似妥妥的儒家“信徒”,但因为主张德刑共用,故而陈鼓应教授并不认可他的“儒家”属性,而属“杂家”。

更多文章

  • 如果此人不死李渊就没资格称帝,百姓为他修庙纪念,名字人尽皆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当时各路英雄好汉纷纷拦路,谁都想要当皇帝,其中名声最大的就是窦建德。他的名声在百姓中受到好评,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可谓是人尽皆知,百姓们甚至在他去世以后修庙纪念。如果窦建德还活着没有去世,李渊和他相比,根本没资格称帝。 隋朝末期的英雄纷争 隋朝走的路子宛若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 李世民能有如此成就,全赖母亲小时候的教导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据说窦氏出生时,头发就长至脖子处;三岁时,头发已经和身高一样长。人们常说,头发长,见识短,其实根据研究表明,头发长得快,说明肝气充足,这类人一般很聪明。这一点从窦氏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三岁开始读《女戒》、《列女传》等书,过目不忘,而且每日都习武,让周武帝都自叹不如。周武帝为寻求突厥支持,迎娶了一位突厥

  • 女子腿部生怪疮,华佗去治病,却让马拉着狗狂奔,结果更不可思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佗简介和死因,华佗治癫痫绝招,华佗从病人身上拉出蛇

    华佗剧照 华佗到底活了多少岁,其实没有定论。他去世的时间基本可以确定,但一些人根据所谓的“考证”,认为华佗生于公元145年,也就是说他才活了六十三、四岁。但这只是一种猜测。最早记载华佗的《后汉书》里说,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意思是华佗成名时就将近百岁了,但精通养生之法

  • 李世民的宠女高阳公主,为何最终被皇兄李治賜死?看看她干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高阳公主是李世民的第17女,自小便受到李世民的宠爱,在她12岁那年,李世民便费尽心思为她张罗了一位好夫婿,这个人便是大唐名臣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殊不知这桩婚事对李世民来说,虽然是完美无缺,但其女儿高阳公主却并不喜欢。所以,虽然李世民热热闹闹地将女儿嫁了出去,可新婚之夜,任性的高阳公主便将新郎冷落在新

  • 此女是汉武帝的姐姐,一生改嫁三次,最后嫁给了自己的仆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武帝李夫人简介,汉武帝评价简短,汉武帝杀卫青真实原因

    古代女人大多讲究从一而终,但是这种事情放在皇帝家就有些行不通了。皇帝的女儿叫做公主,公主嫁人后,如果丈夫早死,成为寡妇,可能就不好从一而终了。一是内在的特权、欲望、需求所致,二是外在的条件所致,毕竟是皇帝女儿,谁不想去做个驸马呢。汉景帝刘启和他的第二任皇后王娡有个大女儿是阳信公主,古代公主大多不记载

  • 隋唐传奇虬髯客,拱手让出江山美人,是豪杰还是傻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隋唐四杰简介,虬髯客在隋唐排第几,隋唐英雄传世民与元霸

    隋朝末年,有个怪杰异士,刚降生时鉴于长得太丑,险些被父亲杀遗失;遇见终身至爱,只以兄妹之礼相待;驾轻就熟的江山,轻松拱手让出;寸田尺宅一个子不剩,险些送给情敌。江山、美人、寸田尺宅,这些古往今来须眉眼里最渴顾念记挂的用具,他都拱手让家人们。这人是不是有点傻?此人名叫张仲坚,鉴于长了饱读脸的蜷缩髯毛,

  • 江西吉水修铁路,三国失传大将墓惊动国家,专家挖掘却酿成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国家修建京九铁路经过这里,施工队在此地进行地基勘测时发现了很多瓷器碎片和一些古代砖块,于是施工队便立即通知考古队前来查看,经过勘察果然在山下发现了一做规模宏大的砖砌式古墓。整座古墓由前后两室、左右两室、在加墓道、墓门、回廊组成,共有900多平方米。可惜的是古墓早已被盗,墓中也只

  • 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立碑写碑文,为何又下令“推碑、鞭尸”?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34年。唐太宗手握佩剑,像是握着对魏徵深深的懊悔!他大吼一声:“中书舍人!”“随同在!”“写:魏徵目无法律,责难帝王,随机赐死!”说罢,一掷宝剑。近侍朱光贵胆战心摇地捡起御剑,带着诏书飞速往魏家去践诺夂箢。这时,长孙皇后身穿朝服,雕梁绣柱、精神郁勃地呈而今唐太宗面前。“皇上可喜可贺!”“喜从何

  • 海市蜃楼再现2000年前秦朝?真的只是折射现象?霍金观点或许是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幻象,又称幻景,是由于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由地球上的物体通过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实质上是一种光学现象。静谧的海面、大江江面、湖泊、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出现高耸的楼台、城市的轮廓和树木等幻景,称为海市蜃楼,或称为“地下”。无法找到海市蜃楼的原型的事件包括:1954年有人在爱琴

  • 薛涛:官家小姐主动加入贱籍乐伎,侍奉11任节度使,却被元稹所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薛涛简介,薛涛原谅元稹,元稹娶了裴淑为妻而薛涛为他不嫁

    公元776年,一位姓薛的官员站在院子里,顾念记挂着梧桐树,禁不住诗兴大发:“庭除一古桐,耸故故入云中。”但下一句却怎样也接不上,正急得揪胡子时,附近8岁的闺女脆声答道:“枝迎南北鸟,叶送来往风。”薜父听完连声颂赞,但一细想念,却隐隐认为记挂,这迎来送往的,可不是啥好词啊。顾念记挂着纯粹贤达的女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