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不仅使疆域一统,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而且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实现统一。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书同文”这件事。在秦始皇统一之前,七国的文字都差别大到互不认识吗?且随笔者一探究竟。
七国,是指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国。“书同文”,与其说是统一文字,倒不如说是统一字体。因为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当然也有认为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的),从甲骨文到秦朝之间,已经出现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和大篆,秦朝又发展出小篆和隶书。有人说,秦始皇之所以统一文字,就是因为各国之间文字完全不相同,五花八门的,谁也不知道谁在说什么,所以必须得统一。但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有些夸大了,毕竟从上文能看出这七国的文字起源是一样的,他们之间虽然有变化和差异,但也会有相似之处,不会出现汉字和意大利文字那么明显的区别。 而且,秦始皇统一字体,其实就是统一简化字。譬如“马”字,七个国家粗看七种写法,但细细瞧来,齐国和秦国相近,楚、燕、魏的字体相近,韩、赵的字体相近。有人也许还想问了,那这七国文字既然源流相同,为什么会分化分异呢?这就要追溯到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了。当时诸侯纷纷割据自立,《说文解字》序就记载到:“…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何琳仪先生就曾将七国文字划分为“齐系”、“燕系”、“晋系”、“楚系”以及周秦文字(及周朝的通用文字西周大篆)。但从实际来讲,各国文字书出同源,自有发展罢了。笔者认为,并不致于互相不认识。
为什么呢?第一,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汉字来看,七国文字在统一之前,书写有差异的字大约占所有字的百分之五,这个比例并不是很大,所有,不会出现完全看不懂的情况,个别地方看不懂也许正常。这大概就像练楷书的欣赏练行书的人的作品,练楷书的也许有些地方不甚明白,但大体能懂。
第二,各国之间有征战也有和平交往,各国使节互相来往不辍,并不是互相孤立隔绝的,因而各国的文字,彼此之间都会有了解。要不然彼此之间都不知道对方国书说了什么的话,也算得上一个重大外交事故了吧。 但不论怎么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必然举措。因为各国之间文字虽然不至于互相不认识,但确实也存在差异,这也确实给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带来了不便。秦始皇统一六国,再规范文字,这样才有利于令行禁止,法令发而天下动,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