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说做正确的事,正直勇毅;正确地做事,精微集智。
我明明很努力,为何业绩总是比不上那个看上去优哉游哉的隔壁老王?我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为何公司营收还是很惨淡?
这种感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付出很大、收获很少的原因是什么呢?
很可能,你掉进了努力陷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用战术的勤奋掩盖了战略的懒惰。”
如何破局?我们看一看孔子的观点。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女,通汝,你。这句话翻译出来的意思是:
孔子教育子夏说:“你应该学成君子儒,不要学成小人儒。”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蕴藏着求知做事的大智慧。
我们先来看看被教育对象子夏的履历。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期晋国人,孔门十哲之一,比孔子小44岁。子夏聪慧勇武,尤擅文学,与子游并称“游夏”。他看待问题犀利深刻,深得老师孔子赏识,是孔子学说最重要的传承人和发扬者。儒家三大学派:公羊学派、传经学派、谷梁学派,都源自子夏。而汉代大儒董仲舒就是公羊学派的传人。
孔子去世之后,子夏继承老师衣钵,到魏国传道授业。而他教出来的学生,个个声震华夏:李悝、吴起、鬼谷子、公叔痤、田子方、段干木、公羊高、禽滑离,还有一个更为显赫,就是魏国第一明君魏文侯。
公叔痤后来教出一个徒弟,名叫商鞅!
子夏的徒孙商鞅,后来开创了影响中国2000年的郡县制度。
毫不夸张地说,子夏推陈出新,不仅成为儒学的一代宗师,也是法家的奠基人。
而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就来源于孔子的这句指点。
我们来研究一下孔子的这句话。
所谓君子儒,就是求实求真,为自己学;所谓小人儒,就是求虚求名,为他人学。
为自己学,大家都理解。孔子为何告诫子夏,不要为他人学呢?
为他人学,就是学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掌握新思想和新方法,而是为了炫耀。一知道什么新东西,不是想着怎么践行,而是四处广播,发朋友圈,唯恐别人不知道。
孔子看出来子夏冰雪聪明,担心他争强好胜,掉入这个学习的窠臼,所以有了这句振聋发聩的劝告。
孔子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
[var1]
01、先修性情,而非先修技术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天下板荡。这个时候很多当政者的人才观,都是实用主义,唯“才”是举。他们眼中所谓的“才”,就是能做实事,至于道德品质如何,性情人格如何,则很少考虑。
这样做事,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放远眼光来看,一定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极大的隐患。孔子目光如炬,看出这种人才结构的偏颇,立刻对自己的爱徒确立了生死攸关的底线:君子儒。
你学习,不是只学技术,而是先学仁爱和正义。有了君子之心,再掌握各项技能,这才是好的教育。如果不顾性情修养,只关注技术,那就是小人儒,不如不教不学。
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
孔子对子夏的当头棒喝,子夏领悟很深。他为人师表之后,尽管收入不丰,但非常讲究气节。涉及到原则和利益,子夏曾经讲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子夏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而且把这个思想谆谆告诫自己的徒弟们,培育出一大批德技双馨的人才。
[var1]
02、专注于内,而非专注于外
一切向内求,不仅是找原因,也是查结果!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为了让别人知道,给自己增加名头和利益,那么就会急功近利,浅尝辄止。而且在这种急迫的功利心之下,很难把知识学实学深,更难创新。这是小人儒最大的原发性缺陷。
而一旦我们关注知识本身,关注自己领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就能忽略外界的杂音,聚精会神地深入到学习本身,不但进步快,而且容易实现举一反三,带来思想的突破和创新。
时代越是浮躁,越是要求每个人能够遵循自己的律令,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越能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03、行知合一,而非知行合一
孔子一向认为行大于知:能够出悌入孝,亲近贤德,就是君子,就是值得大家尊敬的人。先把这些做好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习,是做人到位之后的事。
进一步: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是为了空谈。
魏晋南北朝那些喜欢玄学的大知识分子,都忘记了孔子要求的君子儒的学习态度。
孔子自己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大家注意,这个语意,不是孔子看不起这些粗活,反而是把做这些工作当成多才多艺的进阶之路,骄傲地告诉太宰和子贡的。
君子儒,要求学者用以致学,学以致用,做事和读书互相参照,交互提升。而小人儒就是知大于行、断章取义、卖弄词藻,而疏于从新锐的实践工作中持续汲取营养,最终一定成为故步自封的“守知奴”。
先修性情,专注于内,行知合一,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是做正确的事,就是战略定位。有了正确的方向,再去考虑精微提升,就是正确地做事。
做正确的事,是非线性的;正确地做事,是线性的。如果非线性的事没有最好,即便你把线性的事做到极致,也是停留在加法和乘法的层次,没有指数效应。
如果你很努力,却一直没有隔壁老王赚得多,那就好好思考一下孔子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吧。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