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从本命观念看唐朝生肖文化的繁荣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从本命观念看唐朝生肖文化的繁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526 更新时间:2024/1/19 16:14:00

唐朝时期文化繁荣,以其自身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各种文化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甚至一度达到巅峰。生肖文化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时至今日仍然和生活紧密相连,例如百姓坚信本命年多灾多祸。生肖文化中包含着人们的信仰和习俗,在中华大地上繁荣生长,与不同的民族文化相融合,不断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生肖文化最早起源于民间,受到了统治者和百姓的共同追捧,统治者在宫殿内摆放十二生肖雕像,文人创作热情高涨,大批生肖神话故事和诗歌应运而生。用生肖佣陪葬成为普遍现象,本命观念为生肖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生肖文化起源于先秦,本身属于民间文化,因此大多在杂史小说中见到得次数最多,正史中的记载较少,但是也可以看出正史正在不断吸收生肖文化带来的效果,运用生肖文化来帮助统治者实行有效统治。

在《旧唐书》中,就曾经记载武则天在她执政期间的大殿内安放十二生肖雕像,也曾记载唐玄宗的本命年间,在《旧唐书》中的谶言和人物传记中多见与生肖相关的故事,比如黄巢起义时,书中记载的谶言童谣就曾经提到了“蛇”和“马”两种生肖。

武则天

典章典籍这种正式书籍中也写到了唐玄宗的本命属相和唐宪宗十二生肖神陪葬品的事件,在各类小说中如《太平广记》中就记录了许多奇人异事,许多都和生肖有关,比如虎精的故事。

许多诗人也写到了很多诗文与生肖有关,这足以说明生肖文化在唐朝的盛行。生肖文化也与道教文化相关,道教也有自己本命文化,这和生肖的本命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在佛教经典中,也有菩萨为了普度众生从而幻化成十二只兽类来到人间,救济人世的故事。

生肖的形象一般主要出现在墓穴的石俑、墓志纹饰、铜镜和壁画之上。十二只生肖俑主要是为了守护墓主人,模拟天干地支,防止不明力量的破坏。

生肖俑

从隋朝到唐朝时期,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也迅速传播,生肖文化在这一时期成熟,因此生肖俑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但是和其他墓葬品一样,生肖俑也有不同等级带来的限制,普通百姓用的和贵族用的自然是不同的。

生肖俑有三种,一种是写实生肖俑,模拟不同生肖制作出的石俑,另一种是兽首人身生肖俑,这是抽象地将人的特征和生肖的特征相融合,第三种是人物带生肖俑,意味着主体是人,但是身边带有生肖兽。生肖的形象还会刻在墓志纹饰上。

这类墓穴装饰主要出现在在唐代的北方地区,而且和生肖俑一样,也分为写实等三类,一般刻在墓志盖四周,墓志盖是墓葬中记录死者生前事迹的时刻,一般生肖的图案就刻在志石的周围,起到震慑守护和装饰的作用。

铜镜本身就有文化内涵,有正衣冠,知得失,而且铜镜可以起到辟邪祛祸的作用,因此墓葬内经常有铜镜。铜镜上的生肖兽一般都是写实的样子,但是会搭配其他的花纹,起到美化作用,比如缠枝、瑞兽等。绘制有生肖兽的壁画也十分常见,比如唐玄宗身边的得力助手高力士的墓葬中就有十二辰像,敦煌莫高窟中也有以十二生肖为主体神仙画像。

二、唐代的生肖文化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以此来更好促进宗教的传播。当时十二生肖观念深入人心,本命信仰根深蒂固。唐玄宗属鸡,重用擅长养鸡的孩童,促进生肖文化的繁荣

首先生肖文化在宗教文化中有所体现,在唐代佛教盛行,生肖文化与佛教文化也有所融合,在佛教经文中曾经记载有十二药叉佛掌管天地的十二个时辰和十二个月,或者是把菩萨是形象和十二只生肖兽相融合,宣扬佛法无边,佛祖转世普度众生的思想。

这些都是因为十二生肖在民间的盛行,佛教为了传教,对佛法内容进行了汉化,并且加入十二生肖形象,就是为了让佛法更加平易近人,为了吸引更多是教徒。

因为道教的鼻祖老子李耳姓李,为了让自己的姓氏高人一等,唐朝的统治者也不断地提高道教的地位,从而使得道教一跃成为唐代三大主流思想流派之一。

老子

道教把一个甲子六十年神化成六十位神仙,这就是脱胎于十二生肖神的概念,同时十二生肖神也是道教文化中神仙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品阶不高,是法力低微的形象,但是它们和雷公电母这种道教形象一样,也是道家神仙。

因此在墓葬中放置十二生肖俑之类的陪葬物,不仅仅是体现道家天地自然以及生死轮回的观念,也是希望把十二神明放进墓中,守护阴宅,保护墓穴安全。

生肖文化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呢?在近代,关于生肖文化的起源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外国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生肖文化来自于外国,并非中国本土文化,第二种是一位日本学者的观点,他则认为生肖文化起源于埃及,第三种即是中国本土学者的观点,他们普遍认为生肖文化来自于中国自己的文化土壤。

在七十年代之前,中国的历史研究者一直认为生肖文化起源于东汉年间,但是随后出土了一系列的秦代书简,证明生肖文化的开始要远远早于汉代,并且在东汉著名学者王充的著作中就有了和现代生肖文化完全一致的文学记载,因此生肖文化的出现要远远早于世人的预期。

生肖文化中的本命信仰在唐代人心中根深蒂固,白居易就曾经作诗:

“梦得君知否,俱过本命年”

表达和同岁生的朋友刘禹锡共同度过本命年的欣然情绪。

本命年有犯太岁之意,因此许多人在上了年纪之后,都害怕过本命年,因为世人眼中本命年是不详之年,是人生的一道道槛,迈过去就能继续存活,迈不过去就会遭逢大难就此离世。

同样在唐代作品《酉阳杂俎》就记录过一个小故事,故事主人公属相为老鼠,他觉得老鼠怕光,因此避光生活。他觉得老鼠怕猫狗,就从来不养这些动物,他将老鼠看成他的守护神,对老鼠细心供奉,认为只要将老鼠伺候好了他的本命年就会无灾无祸。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唐代人们对于生肖文化的信赖,以及对于本命年的害怕。

不光普通人相信生肖文化,就连皇帝也十分信赖,其中迷信最为突出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是鸡年出生,因此他喜欢斗鸡,在没有登基之前,清明节就要斗鸡,登基之后在两个宫殿之间修建了斗鸡坊。

斗鸡

因为他喜爱斗鸡,因此民间一度兴起斗鸡热潮,平民百姓纷纷效仿,达官贵人为了讨好玄宗,不惜花万贯家财斗鸡,甚至有的因此而散尽家财。

据说玄宗在出游是遇到一个平民家的小孩儿在玩木鸡,一时龙颜大悦,将他带回宫中,负责宫中的鸡坊,而这个小孩儿的确也是养鸡高手,因此一度受到玄宗的极度宠爱。在他父亲去世时,玄宗甚至下令让他的父亲按照县官的墓葬标准下葬。

唐玄宗

导致在那时一度有人讥讽唐玄宗,写出打油诗称养儿识字不如学人斗鸡。因为玄宗的出生年是酉鸡,酉对应五行中的金,金又指的是西方,因此唐玄宗只在西岳华山封禅而非在泰山,这些都表现出唐玄宗的本命迷信,同时表现出了生肖文化的深入人心。

三、在唐代生肖文化以及本命观念的影响下,生肖文化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古代婚配讲求男女双方属相匹配,农业上通过生肖判断当年收成。生肖文化也打破了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之间的隔阂,不论阶层,百姓和贵族都对生肖文化如数家珍

在唐代,只有纳过六礼的婚姻才会被认可,而六礼之中的“问名”就是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生辰八字中就包括出生时间以及生肖属相。生肖属相的匹配也是十分重要,就比如属鸡和属狗的男女就不宜结成夫妇,因为“鸡犬不宁”。

婚配中重视生肖匹配

中国在古代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在唐代也不例外。农民都是指望着一年到头风调雨顺,这样才能有好收成。因此在用天干地支纪年之后,农民就把一年的收成和生肖属相联系起来了,因此民间流传着各种民谣,比如认为牛年和马年就会有好收成,但是在鸡年即便再努力也不会是个丰收年的想法。

生肖文化在唐代医药中也有体现,在敦煌文书中说到,根据人的属相颜色来判断病人应该吃什么颜色的药,比如属相为鼠的人,病了就该吃黑色的药,而属相为鸡的人,就该吃白色的药。

生肖文化增加了唐代文化的人文气质和特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兽身人物肖像大多死板写实,缺乏艺术性,但是到了唐代,兽身人物肖像大多飘逸自然,不再拘泥于之前的桎梏,显示出洒脱自然的形象,与唐代注重人文思想的特性相结合,突出了人的主体性。

生肖文化打破了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之间的隔阂。在以前上层文化代表着的是阳春白雪,和民间文化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但是在生肖文化中,无论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都信奉生肖文化,都害怕本命年的到来,这些使得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实现了有机结合。

参考历史典献:

《新唐书》

《全唐书》

《资治通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天下长河:越看心越凉,功臣没一个好下场,康熙这句话预示了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天下长河一开始的时候看着,似乎多少有点喜剧的成分,几个职场打工人的悲欢喜乐,看的人津津有味,陈潢靳辅,徐乾学高士奇,明珠索额图,虽然职位性格都不一样,但一群大臣加起来,有时候还给人一种很欢快的感觉。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上一集还是赤胆忠心,一心为国的大忠臣,下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什么“易老”?王勃的感慨不合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王勃被称为“唐初四杰”,拥有着超乎常人的学识,他是少年天才,留下千古名句。无论是王勃十几岁便通晓“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还是他未冠即仕,都让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如若新星嵌长空。王勃年仅十六岁时,便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王勃仕途初开,前途光明,才华溢于言表,深得沛王李贤欢心,终任沛王

  • 司棋偷情的潘又安,从名字中就看出曹雪芹对这件事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贾宝玉一直都是非常重视女性的,这一点从他日常的行为举止中都可以看出来,因为是神瑛侍者下凡,所有可能对人间那一套男尊女卑非常的不适应吧,在那样的环境下一直都觉的女人是胜过男人的,这种思想可以说是非常先锋和前卫的,也经常说一些胡话。但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从很多小事中我们也能看出来宝玉的这种尊重女性的态度

  • 乾隆先后将雍正留下的四位重臣清理干净,为何李卫这根刺不敢拔?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01满汉依旧还是朝中大势之争虽然从康熙时代就一直推行满汉一家,但实际上满汉地位却依旧差距过大,汉人在官场上的地位始终比不了满人,特别是那些从关外追随清军入关的满人。康熙去世后,留下七位顾明大臣,其中只有张廷玉一个是汉人,其余的不是亲王就是与皇家关系密切的满人。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大力整顿康熙留下的烂摊

  • 他是清朝唯一享太庙的汉臣,父亲却曾因他为考科举,无奈告老辞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严格的门第等级,是清朝的封建集权的一大表现形式。清朝以满清贵族最为尊贵,其次是蒙古贵族。之所以蒙古贵族能在清王朝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当初清军入关之时,仰仗了蒙古铁骑的力量。可以看看清初几位皇帝的后宫,基本上都是蒙古贵女,博尔吉济特氏中光是皇后就出了好几位。等到大清在中原站稳脚跟,蒙古就不再是他们

  • 八国联军侵华罪行累累,那八位领头人最后结局如何?一国永远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900年春的义和团运动是导致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诱因。借着镇压义和团的名义,由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列强。聚集5万八国联军,掀起了瓜分和掠夺大清的狂潮。北京天津相继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雁过拔毛,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之后他们闯入紫禁城,抢走其中无数奇珍异

  • 《雍正王朝》:年羹尧来见年秋月,为何年秋月说“我没有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年秋月说:“我没有哥。我们年家的人都死绝了。”年羹尧听后一阵诧异,还以为是有人欺负了年秋月,忙问道:“妹子,到底怎么了?谁给你气受了?”年秋月带着哭音说道:“谁给我受的气,关你什么事!反正一家子的旗也抬了,你的官也升了。把个女儿养在主子府里讨主子的好。一家子指着这个飞黄腾达,我们年家可真出息啊!”到

  • 《甄嬛传》眉庄老是摆臭脸,为何一笑复宠了?原是抓了雍正的软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雍正简介,甄嬛传眉庄评价,雍正三哥胤祉结局

    沈眉庄与甄嬛,安陵容一同进宫,前期三人亲如姐妹,但随着安陵容对她们的嫉妒;她们之间的姐妹关系越走越远,最后只剩下甄嬛和她相互照应。与甄嬛不同的是,沈眉庄的至情至性让人感动,甄嬛虽是真性情之人,但与沈眉庄想比总感觉差点意味。后宫嫔妃失宠时有发生,就连最受的甄嬛与华妃也不例外,而复宠的过程就多种多样了;

  • 《甄嬛传》甄嬛为了儿子耗尽心思,就算雍正在世也未必能比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当年甄嬛18岁左右时和皇帝取笑说自己的妹妹是大美人,可是不足十岁,所以甄嬛和甄玉娆应该是相差十多岁,甄嬛传快结束时,甄嬛三十岁左右,甄玉娆应该20岁左右,那么问题来了,20岁正值女人最适合生育的年龄,何来“身体不好不适合生育"以至于非要过继孟静娴和果亲王唯一的儿子”元澈给夫妻俩。甄玉娆又不是不孕不育

  • 《甄嬛传》甄嬛本无心气死雍正,奈何他说了这句话,最终一命呜呼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看过《甄嬛传》的人都清楚,甄嬛和果郡王是十分相爱的,在甄嬛被雍正逐出后宫之后,果郡王便一路尾随,悉心照料她,为她排忧解难;最后甄嬛对她动了真情,还为他生下了两个孩子。这些事本来雍正是不会知道的,但雍正皇帝疑心非常重,甄嬛对他的感情遭到了她的怀疑。在甄嬛再次回宫后,就打算对雍正进行打击报复,没想到甄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