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秦始皇北伐胜利后,还要修筑万里长城?

为何秦始皇北伐胜利后,还要修筑万里长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946 更新时间:2024/2/4 3:52:47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两年之后,蒙恬大破匈奴,得胜归来。但是,这场胜利并没有让秦始皇陷入自负的情绪。他命令蒙恬在原本的秦国、赵国与燕国的长城基础上修建秦长城。

新修建的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故城万里长城。

一、北击匈奴原因探析

(一)匈奴的威胁

秦国居于西陲,紧邻西戎,自建国之初就时常与义渠、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政权发生争斗。

春秋时期,秦穆公就曾大破西戎,得十二城,国土面积增加了千里之多,称霸一时。战国时期,西戎中最强大的一支是义渠。秦惠文王派兵攻打义渠,占领了二十五座城池,实力大增。

在秦国不断蚕食游牧民族土地的同时,其他游牧民族之间也在进行斗争。匈奴通过不断地融合、征服周边弱小的部落,逐渐强大,统一了蒙古高原。

此时秦国与匈奴之间还有义渠戎作为缓冲,所以并未爆发太大的矛盾。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之母宣太后在秦国甘泉宫诱杀义渠王,而后迅速派兵攻占义渠,义渠因此国灭,土地被并入秦国。此时,秦国开始与匈奴直接对峙。

秦惠文王时期,匈奴联合齐国、赵国、韩国、燕国与魏国一同进攻秦国。匈奴与赵国、燕国毗邻,时常爆发战争,燕赵两国都修建了长城以防备匈奴。

为了攻打秦国,匈奴竟能与燕赵两国放下旧怨,可见秦国与匈奴之间结怨之深。

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雄踞北方,对新生的秦王朝虎视眈眈。为了避免陷入被动,秦始皇只能先发制人。

(二)攻掠河南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北击匈奴,还有个重要原因,即攻掠'河南地”。秦朝时的“河南地”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河南省,而是指河套地区以南,即现在的鄂尔多斯地区。由于河套以南地区长期处于农业和畜牧业交错的状态,所以一直以来都被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互相争夺。

春秋战国时期,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一直居住在这个地区。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曾短暂地征服过河套以南地区。并且将林胡人与楼烦人赶到匈奴的领土,促进了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赵武灵王死后,赵国陷入内乱,无力继续控制着这一地区。于是此地落到了日渐强大的匈奴人手中。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秦灭六国后,攻打匈奴,“悉收河南地”,改名“新秦”。匈奴的首领头曼为秦所败,只能率众向北迁徙。

二、修筑长城的原因

(一)“亡秦者胡也”

司马迁认为,秦始皇攻打匈奴、修建长城,是因为方士的一句预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记载,一位名叫庐生的燕地方士从海外归来,向秦始皇进献图书,预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这个“胡”是指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动了北伐的心思。

这并不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在西汉淮南王刘安所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中,也有相同的记载:“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修城”。

《淮南子》是刘安召集当时的众多学者一起编撰而成,代表了西汉时期的主流思想意见。所以秦始皇因为“亡秦者胡也”这句预言而修建长城的记录是比较可信的。

(二)秦始皇的贪欲

还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之所以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晁错就是这种说法的强烈拥护者。

晁错曾上书汉文帝,说秦始皇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并不是为了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也不是为了维护边疆的和平。其真实目的只是为了滥用民力,扩大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晁错还认为,这种以百姓的 生命换取土地的做法必然会招致民怨沸腾。等到百姓忍无可忍之时,便会揭竿而起,一举推翻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的起义便是由此而来。

(三)匈奴的强大

匈奴的强大也是秦始皇修建长城不可忽视的原因。秦朝统一之初,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地区,经常率领骑兵南下骚扰。

秦朝当时忙于统一六国,无暇他顾。等到平定六国之后,匈奴已经结成部落联盟,实力愈发强大。

游牧民族的强大体现在他们的机动性与单兵作战能力上。史料记载,匈奴人幼时便能骑羊,拿弓箭射杀禽鸟和老鼠。少年时便能引弓射杀兔子和狐狸。长成成人之后,匈奴人更是个个弓马娴熟,都能成为合格的骑兵。

在《中国长城建置考》里,张维华曾言,河套以南距离秦国首都咸阳很近,一旦匈奴想要攻击秦朝,他们的骑兵几天的时间就能到达咸阳城下。

虽然秦朝北伐胜利,将匈奴人驱逐到更北的地方。可一但匈奴人卷土重来,秦朝士兵仓皇之间恐怕难以招架。

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让秦始皇寝食难安,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在巡查全国之后,留下了一副碣石石刻。

石刻中提到“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意思是将秦国、燕国、赵国原来修建的长城拆除。在此基础上,秦始皇征发徭役,重新修建长城,阻挡匈奴攻伐的步伐。

三、修建长城的影响

(一)劳民伤财

自古以来,主流学者对秦始皇修建长城的行为都持否定态度的。

太史公司马迁曾亲自前往北方,见到了蒙恬修建的秦长城。他认为秦长城的修建“固轻百姓力矣”,又说蒙恬领下这个任务,是在曲意逢迎秦始皇,最后落得个惨遭诛戮的下场是咎由自取。

《淮南子》的描述更是直白,书中称秦始皇派遣了五十万人去修筑长城,无数的农民被迫背井离乡。男子无法在田亩之中耕种,女子无法养蚕织布,身体虚弱之人死在路上,生病之人无法得到救治,死去的人无法得到安葬……

因此,书中得出结论——秦朝的灭亡就在于征发徭役修建长城,从而导致农民起义。

班固的《汉书》也和《淮南子》持相同的看法:“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在北击匈奴与修筑长城的过程中,男子被派去打仗,女子则担任运输之职,民不聊生,尸横遍野。侥幸活下来的人民听闻起义,纷纷参与,于是秦朝短命而亡。

(二)防御作用

长城这样一个伟大工程,虽然损耗民力,但在保卫秦王朝安全、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上,的确有其独特的作用。

桓宽在《盐铁论》中为秦始皇申辩说,秦朝之所以能国力超过六国,吞并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秦国占据了险阻之势,即使六国联合,也很难攻进函谷关。

有所防备则制人,无所防备则制于人,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就是为了在面对匈奴时有备无患。这种说法是在强调备战设防对维持边疆稳定的重要性。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也对长城大加颂扬。他认为,秦始皇虽然是无道的暴君,但是修建长城的确有功于后世,其功劳可以与大禹治水相等同。

如果不是长城所起的阻碍作用,恐怕不需要等到宋明时期,在项羽、刘邦楚汉相争之时,汉族将会被少数民族所灭亡。

由于中原地区长久以来被汉族所统治,于是逐渐形成了融合和同化其他民族的能力。所以在蒙古族与满族占据中原后,汉族能够将其同化,保留了汉族的文化传承。

(三)加速秦朝灭亡

无论对秦始皇修建长城的行为是褒是贬,都不能否认秦长城的修建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史记》、《淮南子》等书中,都记载修建长城之人达到数十万,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而行。据史料记载,劳役们“旦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白天要防备游牧民族的突然袭击,晚上在夜色中进行劳作,可谓是苦不堪言。

而且当时天下刚刚统一不久,这些徭役对秦朝并不具有认同感,所以并不会将防备匈奴当成保家卫国之事,而只会在心中怨恨这繁重的苦刑,更加加剧对秦王朝的不满。一旦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人民便会很自然地站到秦朝的对立面,加入灭亡秦朝的起义中。

结语

秦朝虽然能统一六国、平定百越,一举击败匈奴,并迫使匈奴远离河套地区,向北迁徙。但是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到处迁徙的特性,导致秦始皇始终无法真正放下心来。只能征发几十万徭役,举全国之力修建长城,防备匈奴的入侵。

长城的修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边疆的和平,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在当时却使得无数人民饱受劳役之苦,大量民众因此而亡,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史记》

【2】《淮南子》

【3】《汉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贺兰敏之:武则天外甥,到底做过什么事情,被后人称作禽兽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贺兰敏之和武则天的小说,贺兰敏月与武则天斗,武则天的外甥贺兰公子

    回顾古今,我们便能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出生显赫的豪门子弟一般可以被分为两种:要么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小小年纪便名动京城,成为万人仰慕的对象,要么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被家里宠的无法无天,不仅不学无术,还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为所欲为,纨绔至极。有些豪门子弟干出的事情压根没眼看,他们不仅流连烟花柳巷,还

  • 中华五千年只有一个谋圣,为什么这个人是张良,他有什么不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谋圣,这是对谋略家最高的评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侯张良获此殊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谋略家,他们都没能得到这个称号。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曾说,在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这方面,他不如张良。在后世的历史评价中,无论是撰写史记的司马迁,还是新中国的建立者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很欣赏张良的才华。周总理

  • 与世沉浮:论汝南士人在汉末三国的兴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汝南名人,汉末沉浮记,群雄混战和三国最后一次大战

    同时不同地域之间也有着明显的派系矛盾,想要任用一个地域的人才,就意味着会和这个人才背后的地域建立强大的联系。刘备能够成功获取荆州,与刘备身后的荆州关系网密不可分。而在同时期,汝南地区也是人才爆发的代表性地域,只不过经历了三国的沉浮后,汝南却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到了魏晋时期,汝南地区的辉煌已经很难从

  • 十万突厥大军看见一疯子只带两千人就来迎战,结果发现自己疯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只有三十八年,和秦朝很相似,他们虽然生命很短暂,却都有着统一、富强、文明与暴虐、造圌反、短命并存的特性,隋朝最大的贡献就是五胡乱华以后,汉圌族重新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原大地上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然而,由于隋炀帝杨坚太过激进,最终导致全国爆发大

  • 死的最冤的唐朝名将,被砍两刀后,对刽子手说:你就这点力气?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薛万彻本是隋朝的将军,逼不得已投降了唐朝。但他并没有加入李世民麾下,而是成为了李建成的得力助手。所以,他和李世民是注定的敌人。当玄武门之变爆发时,薛万彻差点杀到秦王府,成为李世民政变的头号敌人。但当政变结束后,李世民不仅没杀他,还赞美他忠心,并升了官。很显然,这是李世民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但确实很有

  • 三国谋士排行:诸葛亮勉强排前五,看看谁才是第一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时期比诸葛亮还厉害的谋士,十大谋士排行榜诸葛亮,三国最厉害的谋士诸葛亮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各种谋士也是层出不穷,在很多人心目中,被三顾茅庐的诸葛亮必然是最强谋士。但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在三国的谋士排行中,诸葛亮其实只能排前五,那一起来看看谁才是第一谋士吧。要说起这位谋士,他曾经辅佐过曹操、曹丕和曹睿,可以说他曾“熬死”了三位大佬,最终不仅仅是以一个三代元老终

  • 李白的诗很潇洒,但你不知道他写信“拍马屁”的能力不亚于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与韩荆州书》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给韩朝宗写的一封求职信《与韩荆州书》,韩朝宗是唐朝政治人物,因热心提拔青年才俊,受到时人推崇。李白和当时所有的读书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学而优则仕,但以李白狂狷的性格他不想去参加正常的科举考试,而是希望通过名人的举荐,直接走入仕途。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

  • 三国后期人才匮乏原因探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后期,虽然同样纷争不断,可早已失去了曾经的光芒,这是因为三国后期人才匮乏现象的出现。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蜀国后期因为人才匮乏最终战败,可实际上魏蜀吴三国都出现了人才匮乏的现象。一、三国的巅峰(一)东汉末年三国的起点来自于东汉末年的混乱,由董卓入京拉开了三国的序幕,同时也是很多人被吸引的地方。因为

  • 司马懿大开杀戒,漏杀一人,百年后翻身灭了司马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曹芳即位以后,司马懿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在曹家隐藏了那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刻,也能够看得出来,他的忍耐性和坚定的性格是多么的强。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忍气吞声那么多年,而且非常的足智多谋,当曹爽担任魏国大将军的时候,为了麻痹曹爽,于是就开始装病不起,装出一副将要离开人世的模样,以这种假象

  • 孙尚香嫁给刘备三年,为何一直没有生下子女?说出来你可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刘备很快发现了自身的短板,在那个谋士可以定天下的时代里,他身边竟然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谋士。既然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那就要将这块短板给拔高才行,于是刘备便开启了招募谋士的新路子。徐庶作为刘备的好朋友,他便向刘备推荐了一个人,即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刘备对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在六年前,他便从水镜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