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后一次的警告和妥协,但是李绂并不打算就这样下去。他对所有人说他不和田文镜这样的酷吏为伍,接着就写起了辞官的折子。可是大家都知道他做的是大清的官员,这分明是不想与雍正这样的昏君为伍。三爷知道这件事后也很生气,虽然他已经世事洞明皆学问。但是骨子里面依然是一个文人,他的撑腰让李绂和清流党们更加有了底气。他们再次开启了海量水军模式,打算用折子把雍正和田文镜给淹了。然后接着把刘墨林也给参了,奏折送到了军机处按照十三爷的意思,还是想去做一做清流们的工作。但现在内阁的势力已经俨然分成了两派,隆科多已经倒向了八爷。
他们拿出了上折子是百官的权力,这样无可辩驳的话暗中为这场政潮推波助澜。养心殿内一堆又一堆的折子几乎要把脸色苍白的雍正淹没,谢济世 陆生楠跪在预案前,仿佛把枪尖顶到看皇上的面前。而养心殿外那些上折子的官员们个个都把自己,当成了风潇水寒的义士,跪在那里打算一死报君王。雍正与清流党的辩论进入了最核心的矛盾点,其实在河南的是不是田文镜并不重要。而是要雍正取消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改革,雍正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受到的压力越大,反弹也就越强。
而且他最后的底线就是绝不退缩半步,他下令将这几个冥顽不灵的清流领袖拔掉官服。而对于跪在殿外逼宫的众官员,他甚至亲自下场跟他们理论起来,君无戏言。几天后包括李绂在内的三个清流领袖都被关在囚车里,押往菜市场行刑。而午门外则跪满了替他们求情的官员,可以说此时的雍正是以一人敌万人。随着午时三刻临近,所有人都紧张到了极点。因为李绂的性命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博弈的焦点,雍正本来是不想杀他的。首先他是一个清官并没有罪大恶极的过失,在最后的逼宫过程中他也没有参与,杀了李绂将会成为他执政生涯中的一个污点,而在忠臣的眼中李绂也是杀不得的。
因为杀了他就代表将来任何有违,皇帝意志的忠言都不能再上了。对于雍正的微信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对于三爷这个幕后的清流领袖和清流党而言。李绂被杀就意味着他们彻底的失败,从此将丧失话语权。当然作为雍正的政敌比如八爷和隆科多,则巴不得雍正对大臣们大开杀戒。这其中的关节经历了几十年政治斗争的雍正怎么会看不清楚,但是他依然不顾三爷的请求。因为雍正还在等一个人的到来,时间到午时一刻宝庆王弘历到了,最终弘历有惊无险的救下了李绂的性命。那雍正为何到了最后关头才拿出写好的赦免诏书呢?请听下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