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奕䜣临终留给光绪四个忠告,为何光绪置若罔闻?

奕䜣临终留给光绪四个忠告,为何光绪置若罔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964 更新时间:2024/3/8 17:41:33

每每提到因“洋务运动”而出现的“同治中兴”,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四位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确实,如果没有他们,洋务运动不可能坚持下来,兴许,早就夭折在“保守派”的口诛笔伐中。就此而论,他们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洋务运动”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恭亲王奕䜣,或者说,他才是“洋务运动”的真正创始人

奕䜣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错失皇位后就一直处于权力中心的边缘地带,若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或许,他就被历史所遮掩。1860年,咸丰外逃热河,临走,才将奕䜣再次提拔,负责处理京城事务。之后,咸丰去世,奕䜣和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扳倒了肃顺等人,从此,两宫垂帘、奕䜣辅政,奕䜣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可好景不长,慈禧对权力的迷恋和追逐注定了奕䜣的悲剧,奕䜣三起三落,最后抑郁而终

奕䜣在后满清时代究竟有多重要?一句“一座恭王府、半部满清史”应该再合适不过,这就是对奕䜣的总结和肯定。从咸丰时期建立“总理衙门”开始,奕䜣的一生就奉献给了大清,历尽曲折,却始终没有改变。即便在临终前,也对大清的江山社稷忧心忡忡。1898年,奕䜣病危之际,光绪皇帝亲自来看他,除了慰问,光绪皇帝还希望这位纵横朝堂多年的风云人物可以给迷雾重重的大清指出一个方向,奕䜣给光绪的忠告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囊括了他毕生的智慧,有多高明?咱们简单分析一下:

伏愿我皇,上敬天法祖,保泰持盈,首重尊养慈闱.....维系人心,与二三大臣,维怀永图

1,心存孝道

“首重尊养慈闱”,

这是奕䜣刻意嘱咐光绪皇帝的,他难道不知道光绪和慈禧之间的隔阂?那为什么还要特别交代这件事呢?奕䜣的苦心就在这一点

奕䜣和慈禧博弈了数十年,最终还是被慈禧打压的服服帖帖、敢怒不敢言。没有人比奕䜣更了解慈禧的为人和手段,肃顺、奕䜣、乃至同治皇帝都毁在慈禧手里,年轻的光绪奋发图强是好的,但是,想挑战慈禧的权威,那无异于自掘坟墓,因为奕䜣比谁都明白,这个大清,还牢牢掌控在慈禧手里,表面上的“退位”、“修养”都是障眼法

奕䜣让光绪“心存孝道”有两层含义:

其一,很隐晦地告诉光绪:你根本不是慈禧的对手,你还没有那个实力!所以,有事还要多听取慈禧的意见;

其二,缓解双方关系后,就比“命”。慈禧已经是年逾古稀,没有多少日子可活,光绪只需尽孝,待慈禧去世后,大权在握、再谈变革;

可惜,光绪没有听进去

2,关于变法

奕䜣对康有为等人的变法思想,给出的评价是“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

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奕䜣深知大清面临的困境,也明白变法带来的改变,可他对于康有为等人却有着严重的“不信任”,或者说排斥,因为在他看来,没有立足点的变革和“满嘴跑火车”毫无差别,单凭一腔热血和口头理论就想有所改变,太痴人说梦;况且,要变革,势必会触动一些权势人物的固有利益,再加上“大保守”慈禧的存在,前景根本不容乐观。奕䜣推行洋务几十年,结果呢?始终都是在慈禧的怀疑中跌撞前行,这也是为什么30年洋务没能救大清的根本原因;

这层忧虑,有慈禧的因素,更多的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质疑。这一点,光绪也没听,最终,六君子喋血街头,而光绪彻底成为傀儡;

3,关于翁同龢

光绪向奕䜣请教时,还专门问了“何人能堪重任?”奕䜣又怎能不知光绪的想法?光绪多想听奕䜣说出“翁同龢”的名字,可是奕䜣却没有说话。光绪忍不住问:“翁同龢如何?”,奕䜣只说了一句——

聚九州铁不能铸此错者!

由于慈禧从小就对光绪不好,光绪也只有老师翁同龢可以依赖,两人的感情已经超出一般的“师徒”。翁同龢作为“帝师”,他是合格的,毕竟把光绪培养的出类拔萃,还通过一系列手段提拔了一批忠于光绪的官员,能做的,他都做了;可是,作为臣子,他也有很多“短柄”

后满清时代,卖官鬻(yu)爵已经泛滥成风,慈禧卖、李鸿章卖、连后宫的珍妃也卖(别怀疑,慈禧处置珍妃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她并不算太冤),翁同龢手中的权力自然也成为“财富之门”。如果说这些是“风气”,情有可原的话,那甲午一战,翁同龢确实难辞其咎。

翁同龢和李鸿章一样,对于大清虚表下的实质有着充分的认识。可是在甲午战前,翁同龢为了和李鸿章之间的私人恩怨,就竭力怂恿光绪“主战”,为的就是扳倒李鸿章,而且,当时身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还拒绝为北洋水师发放军费。甲午战败后,得知这些情况的奕䜣,在朝堂上公然叱骂翁同龢“尸位素餐、祸国殃民”。甲午战败,李鸿章有责任,翁同龢同样有责任

因此,奕䜣临终前一票否决了翁同龢在光绪心中的地位。本就开始对翁同龢有些异议的光绪,在奕䜣去世后不到一个月,就直接罢免了翁同龢的职务。

这一点,光绪听了奕䜣的建议

4,举荐两人

奕䜣否定了翁同龢,那谁又能辅佐光绪呢?奕䜣推荐了两人:李鸿章和张之洞!

很多人都认为李鸿章唯慈禧马首是瞻,其实,李鸿章也算是一个“改革派”。不遗余力地推行洋务运动不说,在康有为等人创办“救国会”之初,李鸿章还特意捐助3000两银子来扶持。说明他还是希望改变现状的;

至于张之洞,我个人认为他的能力很一般,只是随波逐流之人,他之所以能位列“中兴名臣”,完全得功于他的好幕僚梁鼎芬。但不管怎么说,当时他“辖区”里的洋务运动也是搞的风生水起,所以,得到了奕䜣的认可;

历史证明,这两人在后满清时代举足轻重,可惜,这一点,光绪也没有听奕䜣的

尾话

如果光绪按照奕䜣临终前的忠告行事,可能大清就会是另外一番光景。

这样一来,又出现个疑虑:光绪专门去向奕䜣讨教,为何最后又置若罔闻呢?还是那句话,太年轻。一方面,他在急于收回权力的浮躁心态中迷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在战败的追究上,让“帝党”和“后党”的争斗正式形成;另一方面,光绪沉溺在对“明治维新”的推崇和康有为等人的虚幻描述里不可自拔。最终,一场“百日维新”才让他如梦初醒、看清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

也许,只有在被软禁的日子里,他才能静下心来想想奕䜣的苦心

更多文章

  • 她是民国名媛,19岁嫁给二婚丈夫,结果守寡远赴美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出身富豪之家的她17岁嫁给二婚丈夫,19岁守寡最后远赴美国,打工读书,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知道她的人不多,但说起她丈夫却非常有名王玉龄祖籍安徽舒城,出生在长沙她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教导下长大,后留学美国1945年,17岁的她在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的介绍下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张灵甫本身就非常爱国的王玉玲对抗

  • 与康熙合葬的5个女人,4位封后,只有一个被雍正“硬塞”进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八岁即位,在孝庄皇太后的引导下,不断发家致富,抚养子女众多。在朝中期和朝末,甚至还发生过九人夺位的事件,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这些孩子是不同的妃子所生。这些妃子有的出身富贵,有的出身寒微。无一例外,只要有孩子,就被封为爵位。在这些妃子中,只有五位是在皇帝死后陪葬的。在清朝鼎盛时期,与皇帝合葬是一种

  • 顺治皇帝一共有八子,康熙皇帝只是庶三子,为何顺治会传位康熙?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顺治虽然只活了24岁,却生育了八个皇子和六个公主,玄烨只是庶三子,继位时才六岁也谈不上贤达,顺治为何会传位给他呢?顺治的皇长子牛钮早年夭折,按照皇位继承顺序,应该是皇二子福全继位,而且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入宫后只是庶妃,可见他也是庶出的皇子,身份不够尊贵。不过历史上,顺治一共有两位正宫皇后,都是孝庄太后

  • 谭嗣同提了一个建议,如果光绪同意,那么中国几百万国土就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谭嗣同简历,谭嗣同的潼关原文,谭嗣同的名言名句大全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百年前谭嗣同的这句临终遗言,如今读起来依旧令人热血沸腾。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里回到紫禁城,发动“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先是将光绪皇帝囚禁瀛台,然后下令缉拿维新人士

  • 谁知道清朝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来龙去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地,您搁历史书上去瞅,越是往后,这地越乱,就没多少消停的时间。湖广填四川可不是打清朝开始的,老早就有了,您要是愿意听,就听俺把这事给你掰扯掰扯。时间走到现在,您逮住一个四川人:“哥们,您祖上是那十之八九他就不是四川的,您要整个问卷调查,差不多有一半的人告诉您他们是湖广这地过来的。您要是没啥感觉,咱说

  • 她号称历史上最丑公主,却招了京城第一帅当驸马,慈禧都被她怕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公主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公主,在当时被称为大公主,这位大公主从小在慈禧身边长大。慈禧我们都知道是清朝时期最后的真正掌权者,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一直把握政权,而光绪皇帝只能做一个傀儡皇帝,不仅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最后还因为和慈禧政见不和而被慈禧暗害,可见慈禧的心狠手辣,性格霸道强势。也许是性格太过强势缺少

  • 大清皇后孟古青被废后回家生龙子,皇帝想接回,娘家:接就出兵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其中大多数人都没办法得到皇帝的宠爱,就更别提“过五关,斩六将”后成为后宫之主了。成为皇后是清宫中的女子们最高的追求,一旦成为皇后,很少有人会被皇帝厌恶。但就有这么一位皇后,竟被皇帝废除了后位,随后被家人接回家产下龙子。皇帝想再次将她接回宫中,但娘家非常硬气,直接说:接下来就出兵。

  • 古代体育运动繁荣,马球运动历史悠久,清朝时期却逐步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一.为了巩固政治实行严格的马匹政策首先,马球运动之所以在清朝以后逐渐的消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在当时政治上实行了相当严格的马匹政策。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清朝时期实行了严格的马匹政策,朝廷下令禁止民间饲养马匹,一旦民间赡养马匹被发现就会被处以酷刑,甚至连附近的邻居都会受到灾祸,这样的情况下,民间赡

  • 历史上的今天: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努尔哈赤在公元1616年的时候建立了后金政权,1618年正式出兵与明朝进行战争,当年攻陷抚顺。次年在萨尔答一战中大败明军。1621年占领沈阳、辽阳。1625年4月28日(后金天命十年三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名盛京。次年努尔哈赤率领十多万大军渡过了辽河攻打明朝宁远,也就是今天的辽宁兴县,努

  • 他是清朝最厉害的王爷,享皇帝尊号死后却遭抹黑,独女也被联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大多数朝代都会限制这些王爷,除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会有例外。比如清朝建立不久,想要入主中原,就启用了许多王爷,让他们南征北战,为国建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了清朝最厉害的王爷,爱新觉罗·多尔衮。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从17岁开始就在战场上活跃,跟随皇太极一起南征北战,凭借着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