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到了后期,有一个场景频繁出现,这就是受降仪式,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赤裸着上身,手里捧着玉玺,嘴里含着玉佩,
许多人都觉的这样的礼仪有点侮辱性质,这才古代已经是恪守古礼的典范了,投降一般也就意味着自己和宗族的姓名能够保全。
君主的话,总是不忘说一句,希望能保全本国的百姓,这句场面话一般都是要说的,显得自己投降不全是为了自己。
战国七雄,秦国打败了东方六国,一共是六长大国的受降仪式,每一次都是秦王高高坐在大殿之上,听着他国的祈降之词。
[var1]
之后秦王会发表一通讲话,数落一下面前的这个君主或者是代表,有的君主还没来得及进咸阳,就死掉了,但这个仪式必须有。
一方面是做给天下人看,一方面也是给报告给秦国的列祖列宗,秦王政又为秦国打下了一片江山,直到第六场,齐国的投降,天下一统,嬴政终于向列祖列宗宣布了一个秦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好消息,东方六国全美消灭了,秦国终于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夙愿。
但秦始皇万万没想到,短短十四年后,受降仪式又一次发生了,这一次秦王依然是主角,只可惜这一次,秦国这个主角变成了,跪在地上祈求投降的那一方。
[var1]
而投降的主角就是末代秦王,子婴,严格来说,嬴政是倒数第二代秦王,中间的胡亥并不能算是秦王,这么说来历史真的很有趣,秦国统一天下,以受降仪式开始,却又以受降仪式作为终结,顺带着连秦国这个存在了563年的国家也彻底消失了。
可是关于末代秦王,我们知道的并不多,但依然可以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让我们看一看这个末代秦王的真实模样。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突然死在了沙丘,于是赵高和李斯,便合谋搞了一场政变,篡改了遗诏,杀死了扶苏,立了胡亥继位。
如果这仅仅是一场普通的宫廷政变,也许秦朝还不至于灭亡的那么快,问题就出在赵高的碰着和胡亥的得位不正,引发的惨烈结果。
[var1]
赵高膨胀了,他要彻底消灭,跟他作对的人,指鹿为马就是赵高权势的一次经典体现,赵高为了权力,杀死了蒙恬和蒙毅,蒙氏家族三代为秦国出力,深受几代秦王的信任。
这次无辜被杀,弄得咸阳城人人自危,赵高并不满足,杀完武将杀文臣,当时秦朝的左右两个丞相,分别是李斯和冯去疾,全部都被赵高除掉了,这样的手笔,明显是朝着让秦朝亡国去的呀。
赵高稍稍安分一点,胡亥有不安心了,因为得位不正的恐惧一直萦绕着胡亥,最终他把忧虑告诉了赵高,习惯用杀人解决问题的赵高,这次给秦二世出了一个更狠毒的建议,杀光胡亥的哥哥姐姐们,这样就没人能够威胁到胡亥的地位了。
最终赵高和胡亥杀光了胡亥的哥哥姐姐,一场惨剧在咸阳城就这么发生了,然而这还不够惨,最终赵高又把胡亥给杀了。
如果赵高跟嬴政有仇的话,那把嬴政的子女杀完,也算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复仇了,赵高杀了胡亥之后,立了子婴。
[var1]
这一次赵高终于走到了终点,子婴看着名字挺奇怪,但是也是个狠角色,他看不惯赵高的胡作非为,诛杀可赵高极其党羽,最终为那些秦始皇的子女们报了仇。
子婴身世成迷,有人说是扶苏的孩子,我觉得不可能,赵高是不可能立扶苏孩子的,扶苏都是他 弄死的,怎么可能立他孩子,而且始皇死时年仅50岁,扶苏年龄大约为30岁左右。
《秦始皇本纪》中叙述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杀赵高,其子年龄至少有15-20岁左右,推断子婴年龄当为35-40岁左右,比秦始皇小10-15岁左右,与扶苏年纪大致相当。
从年龄上了子婴不可能是扶苏的孩子,而且从胡亥和赵高除去秦始皇子女这件事看看,胡亥做的就是彻底消除对自己位置产生威胁的人,秦始皇这一支基本上不可能再有活下来的。
综合上述来看,尤其是从年龄上推断,子婴的身份应该是秦始皇弟弟成蛟的孩子,正是这种早就是失败者没有威胁的身份,才最总让他活了下来,最后被赵高立为秦王。
[var1]
但这也不重要看了,尽管子婴的才能非常大,各项能力都非常出色,完全不是胡亥这种人能比的,可惜已经回天乏术。
最后一场投降是子婴向刘邦的投降,原本因为这一切还像从前一样,但项羽一来,彻底玩完,子婴被杀,一切都结束了。
历史把子婴推到了前台,可惜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你举得如果子婴时间足够多,他能够挽救秦朝吗,欢迎留言讨论。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