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听说孔明去世,他大呼:“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这是为何?

听说孔明去世,他大呼:“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这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693 更新时间:2024/1/4 11:06:41

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智绝”的代表,一心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刘备也非常欣赏其才能,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而诸葛亮也不负刘备所托,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可以说诸葛亮为了蜀汉是鞠躬尽瘁,最后也是死而后已。但最终无法完成恢复汉室的愿望,结果是客死五丈原。蜀汉的股肱之臣诸葛亮离世了,蜀汉上至后主刘禅,下至黎民百姓,都是沉浸在悲痛之中,但也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蜀汉的一位官员上书刘禅。按理说刘禅失去“相父”应该安慰刘禅节哀顺变,但这封奏折让刘禅看完之后是愤怒不已,这封奏折到底写的是什么呢?

《蜀志·杨戏传》记载:“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这就是这封奏折的内容,大概意思就是:吕禄、霍、禹可能都没有想过要背叛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孝宣也不想成为一个弑杀的君主,但臣子怕君主要剥夺自己手中的权势,君主怕的是臣子功高震主,所以相互之间会互相的猜忌。而今天诸葛亮身边聚集了很多精兵强将,敌人也虎视眈眈,君主身边没有可信任的人,所以我非常的担忧。现在诸葛亮终于死了,社稷、宗族还都安好,西边的现在也没有战争,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情。

这封奏折简单来说就是:诸葛亮这个权臣死了,现在权利都回到了陛下你的手中了,你难道不应该开心吗?还哭啥呢!这是苍天有眼,蜀国有救了。也许大权回到了刘禅的手中,刘禅会开心。但能表现出来吗?当然也不能。后主即使再昏庸恐怕也能看出来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无人能及,现在尸骨未寒就否定诸葛之功,这不令人寒心吗?所以立刻把写这封奏折的——李邈,关进大牢之中,将其诛杀。

诸葛亮与李邈的爱恨情仇

那么李邈为什么会这样说诸葛亮呢?因为李邈诋毁上级也不是第一次了。在公元214年,刘备与刘璋经过长达一年的战斗,终于取得了益州。于是宴请群臣、封赏文武大臣。而李邈家族家族在当地非常的有声望,其中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被称为“李氏三龙”,而刘备为了拉拢益州的士族阶级,就也封赏李邈为益州从事,这个官职不大。可李邈说话就比较狂了,那么怎么说的是什么呢?

《华阳国志·卷十》这样记载:“振威以将军宗室肺腑,委以讨贼,元功未效,先寇而灭。邈以将军之取鄙州,甚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

大意就是:刘璋请你来打张鲁,你却把刘璋的地盘抢了,这你是鸠占鹊巢吗?可见之狂妄。刘备说:“那你帮刘璋打我啊!”李邈说:“我能理解不足。”解释过来就是我能力强大早就帮刘璋打你了。愤怒的刘备要杀李邈,最终是诸葛亮为李邈求情,刘备才饶了他一命。可以说这次是诸葛亮救了李邈一次,算是李邈的救命恩人。

诸葛亮对李邈也算不错,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时间还带着他。但两人在第一次北伐的时间意见就出现了不同,就是在“马谡失街亭”这件事情。诸葛亮要杀掉马谡,因为马谡丢失了街亭。但李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华阳国志·卷十》记载道:“秦赦孟明,用霸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

大意就是:秦国赦免了孟明,才可以收服西戎二十余国而称伯;楚国诛杀子玉,不到两代就衰落了。简单来说,你不能杀马谡,要不然蜀国也会灭亡的。现在是诸葛亮正军法的时间,他本身也不想杀马谡,要不然也不会有“诸葛辉斩马谡”这个桥段,而李邈却在给他大谈蜀国灭亡论,忍无可忍的诸葛亮把李邈赶回了蜀地,从此不在重用。

李邈为什么要诋毁诸葛亮

从上边来看,诸葛亮对待李邈算不错的,为什么还要如此的诋毁他呢?只能说诸葛亮触犯了以李邈为代表的士族阶级的利益。诸葛亮治理蜀汉依法治国,要求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所以,对于士族阶级来说减少了蜀汉的朝堂的发言权,相对应的权利也变小了。他们非常羡慕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制度,所以内心来说他们非常希望曹魏来统治益州,这也是为什么谯周劝说刘禅出城投降的根本原因。

而诸葛亮呢?一心想恢复汉室,一直的北伐。打仗肯定的需要钱粮了,从哪里来呢?当然是那些有钱、有粮的士族阶级。因此李邈内心早就对诸葛亮是不满的,知道诸葛亮死了才敢放肆的诋毁,“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那么你认为李邈说的诸葛亮是个权臣对吗?

欢迎关注,谈笑风史,感受古人的魅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司马懿早就看透空城计,故意撤军?专家:司马懿是在自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马谡由于过于自信丢了街亭,导致蜀国的西部防线被攻破,当时的诸葛亮坚守城池时腹背受敌,城中只有几千兵力。司马懿得到消息后立马率十五万大军前来攻城,诸葛亮便命人制造出“城中埋有军队”的假象,城门只有老弱之人,这让准备拼死一战的司马懿不敢贸易进攻,众人皆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如此安详的局面反而让人疑心有诈!司

  •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懿上位还有多少旧臣,司马懿从出山到夺权多少年,司马懿为什么能兵变

    这其中还关系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曹芳之所以会那么弱,干不过司马家族,还是因为他并不是魏明帝的亲子的缘故,他只不过是一个养子,且还没有太大的能力,那时候魏明帝在世,一共只有三个亲儿子和两个养子,只不过这些人到最后都死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曹芳活了下来。而曹芳坐上这个位置的时候,才年仅8岁,一个小屁孩他懂什么

  • 从世兵制到府兵制,梳理南北朝时期“北强南弱”的深层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北方则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倾轧,更是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惨象,并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最终由鲜卑拓跋部于439年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至此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局面。后来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魏则是先分裂为西魏和东魏,接着西魏为北周所取代,东魏为北齐所取代,后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隋文帝杨坚

  • 千古奇男子—范蠡: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竟将妻子送给旁人做妾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生平简介范蠡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

  • 春秋战国是河西走廊三大部落之一,如今连他们的后裔都找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战国北方游牧民族,古代春秋战国海外势力,春秋战国时期有几次游牧民族入侵

    [var1]追本溯源,羯族的演化过程很漫长,好比“满族”这个称呼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样。只能说羯族的前身很古老,但是名字很稚嫩,因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有的“羯族”这个称呼,而且自从有了“羯族”这个名称,他们也进入了灭亡的倒计时。那么羯族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为什么现如今找不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呢?想要弄明这

  • 关羽用过的一条毒计,400年后李世民又用了一次,果然好使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关羽十大耻辱两次被擒,历史上的关羽真正的战力,关羽中了毒箭后的武艺

    关羽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全靠两件本事。第一是他的勇武,第二就是他的智谋。最能显示关羽谋略水平的一战,莫过于建安二十四年的樊城之战。那一年,关羽出动大军,由荆襄地区北上,向强大的魏国发起挑战,一路所向克捷,曹军望风披靡。曹操在许都听闻到前线传来的败绩,心惊肉跳,一度计划迁都到河北,以免受到关羽攻击。为了

  • 孔子的回答,为天下普通人指出了一种努力方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重臣的评价,同时指出值得后人借鉴之处─学习态度和方法。孔文子,卫大夫,名圉(音雨)。文,是孔圉的谥号。敏,朱熹解释为一种人性(《朱注》: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指聪明

  • 李世民从虎牢关回到长安的时候,发现自己处境变得很微妙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虎牢关简介,李世民为什么打虎牢关,虎牢关之战完整版

    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经是尚书令,这是品级最高的官位了。另外,他还担任陕东行台大总管,有地方军政大权。于是李渊只能额外为他新造了一个头衔——“天策上将”。天策上将位极一品,还可以开府。所谓开府,就是可以设置一套属于自己的班子,当然都是国家给开工资的。这已经是超级的赏赐了。但战功如此卓著的李世民会满足于此

  • 李渊被好兄弟算计,醒来身边多两美女,果断起兵,一年后就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说实话,唐高祖李渊的家世那是十分显赫的,虽然说跟皇位没啥关系,但是祖上也都是名人,比如说他外公就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他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七岁就被封唐国公,可以说是人中龙凤,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物。他姨夫那可就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太子杨广那是他表弟,从小一起玩到大,这杨广继位之后更是对他十

  • 古代皇帝早餐都吃啥?朱元璋竟是这4道菜,后人惊呼:太腻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最爱吃的东西,朱元璋准备了哪四个菜,朱元璋要吃的什么饭

    ▲朱元璋在历史剧中的形象。(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一般对于皇帝伙食的印象,都是由御膳坊制作,不过那是清朝才有的名称,明朝前期,皇帝的伙食单位,叫做“光禄寺”。据史书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改宣徽院为光禄寺,永乐年间光禄寺位于北京皇城东安门内,明代光禄寺负责的是御膳食材的采买,凡祭飨、宴劳、酒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