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重臣的评价,同时指出值得后人借鉴之处─学习态度和方法。孔文子,卫大夫,名圉(音雨)。文,是孔圉的谥号。敏,朱熹解释为一种人性(《朱注》: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指聪明、机警。但是,谥号是根据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不是根据先天的禀赋,所以,敏不能解释为聪明、机警,应解释为办事迅速灵活。耻,感到不光彩、不体面。不耻下问,是指不以向地位、身份、知识等不如自己的人询问为耻。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是谥法之始。《周礼》:“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是本人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音敏)、悼等。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将其废除。西汉建立之后重新恢复谥号制度,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并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才有得谥资格。唐宋时期,谥法进一步发展,成为封建帝王满足虚荣心的工具,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亲王1字,大臣2字,如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恭亲王奕欣的谥号为:忠。清代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文”字谥号中,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有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
《朱注》苏氏曰:“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孔文子的为人可见一斑。谥号应该是对死者生前为人的评价,孔文子的为人如此,卫国为什么要赐他谥号“文”?这就是子贡提出疑问的原因。由于关于孔文子的文献资料不多,我们了解不到更多孔文子的言、行、事迹,不知道他有哪些优点与缺点,有哪些功与过。卫国赐孔文子谥号为文,应该是有根据的。孔子认为,孔文子得到“文”的谥号的原因,是他具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点。孔子指出的原因,是否与卫国赐孔文子谥号为文的原因相同,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孔子的回答,为天下为官者指出了一种努力方向。按照这一方向努力,可以做更大的官,同时可以留下更好的名。孔子的回答,也为天下普通人指出了一种努力方向。按照这一方向努力,可以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同时可以留下更好的口碑。孔文子就是例证。无论为官者,还是普通人,学习(包括询问、请教)是必需的,因为学习不仅指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学者作学问,三百六十行,行行皆需要学习;询问、请教是必需的,不论询问、请教的对象是谁,只要能答疑解惑,就是老师,因为老师不仅指教学生学习的教师,千千万万人,人人皆能做老师。
【笔者译】子贡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办事迅速灵活,爱好学习,喜欢向别人询问、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为了搞清楚不懂的问题,他经常向地位、身份、知识等不如自己的人询问、请教,不认为这种询问、请教是不光彩、不体面的事。正是这些方面的表现,使他获得了‘文’的谥号。他这种追求真知的态度和方法,成就了他的美名,也成就了他的功绩,颇值得后人效仿。”
附:【李泽厚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封作‘文’呢?”孔子说:“他办事勤勉而欢喜学习,不羞耻到处询问、请教,所以封号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