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冯秋萍

冯秋萍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565 更新时间:2023/12/29 9:29:57

冯秋萍,是绒线编结艺术家、教育家。1911年生。1934-1949年间开办秋萍编结学校、良友编结社。

基本资料

名:冯秋萍

别名:童升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1年

逝世日期:2001年月18日

职业:绒线编结艺术家,教育家

信仰:基督教

个人档案

姓名:冯秋萍别名:童升月生辰:一九一一年民族:汉忌日:二零零一年一月十八日职业:绒线编结艺术家、教育家信仰:基督教

简介

冯秋萍1936年受聘于上海“义生泰”绒线行担任编织人员,同年在上海方滨路恒安坊22号创设“良友编织社”(后更名为“良友绒线服饰公司”)。1956年被上海美术工艺研究室聘为工艺师,主持绒线服装设计工作,在“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上以58种新样式面世而获得很高赞誉。这期间她的很多作品都被上海各绒线生产合作社采用并上市。改革开放后她重新焕发艺术青春,1983年为上海第十八纺厂用长毛绒设计了编织服装若干,并获上海绒线服装设计冯秋萍

优秀奖。后被评为国家“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半个多世纪以来,冯秋萍创造了2000多个绒线编织花样,设计了难以计数的经典编织工艺品,撰写并出版了30部关于绒线编织的著作文章。她既是一位工于设计的实践家,又是一位长于总结的理论家,还是一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育家。

在上海广播电台授教编结技艺。受聘中国毛纺厂、裕民厂、恒源祥等厂商为编结顾问。冯秋萍十岁左右对美术和女红产生了兴趣,后入上海求德女中,在刺绣、编织和设计花样等课程中尽显天分,并在相应的竞赛中屡屡赢得头奖。毕业后任小学教员,顺理成章地讲授美术、刺绣和缝纫等课程。同时“从西国女士长习编结,积十余年”,颇有心得。冯秋萍创作设计大量造型别致、针法新颖服装,出版专著三十余本,形成一股独特风格的绒线服饰时尚,由此促进初期国产绒线厂商事业的迅猛发达。于2001年1月18日病故。享年九十岁。

解放后,应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执教编结技艺,办美工联社手工编结班等,为广大妇女谋生指一坦途。

1956年作为杰出民间艺人,应聘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为研究员。

1983年,上海电视台拍摄《冯秋萍绒线钩针编结法》系列讲座40讲

冯秋萍孙子

,同步发行教材150万册。

1986年,二十四工艺美术公司联合协调组织授“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光荣称号,并发给“荣誉勋章”。中央轻工业部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冯老思想进步,一生俭朴,为家庭教育子孙,对社会有极强责任感。主妇女要以双手谋取经济独立、美化人生。

冯老是民主同盟盟员。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曾受过.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冯氏编织服装涉及的品种十分广泛,有马甲、旗袍、风雪大衣、围巾、童鞋和童帽等等,甚至还有男式西装和沙发靠垫。通可以以其所用工具来分类:

1.钩针作品

指用钩针工具编织的服饰作品。

代表作一:野菊花时装旗袍。1948年作,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小姐和太太们设计。旗袍是当时上海滩常见的女装,但用绒线来编织显然并不常见。其用色颇费心思,凭深浅两种玫瑰色绒线的交织,来摹拟野菊花的姿态(野菊花型也是冯氏当时独创的针法)。造型上采取中袖,并衬以垫肩。此装在春夏季十分适宜,并获当年上海青年会编织物展览头奖。

代表作二:珍珠帽。1983年作,为现代女青年所用。采用辫子针、短针、珍珠针等针法,用深色细绒线和淡色绒线搭配而成。其中珍珠针是冯氏早年总结、顿悟出的一种针法,因外观效果呈饱满的颗粒状而得名,而后的珍珠衫亦源于此。

2.棒针作品

指以棒针工具为主,辅以钩针、刺绣针等工具的编织作品。

代表作一:原子花流行披肩。1948年作,也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小姐所用。综合运用棒针、钩针和刺绣针三种工具,用白色结原子花作为此披肩的基础,野菊花结在前片的左右两襟,造成红白相间的效果,艳丽而又高雅。通常披于旗袍之外,是当时春秋两季的理想外衣。

代表作二:新式外穿女背心。1944年作,同样综合运用双头棒针、单头棒针、钩针和长毛刺绣针等工具,用天蓝色细绒线来编织,用大红色、白色和黑色线来挑花,是当时“最市行的式样”。其开襟是在左肩上和左腋下,均用纽扣来连合;因此在款式上与当时一般的前胸开襟相区别,极具新意。右手边则安排了一只贴袋,袋上又安排了钩上去的花朵,这样就与左肩呈对角线相互呼应达到平衡。领窝之下则安排了一排钩上去的小梅花。

3.绒线刺绣

即用一种专用的刺绣针(约4厘米长,针眼很大,可容纳绒线穿过),在已经织好的绒线衣上加绣各种花卉和动物等图案,以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一般是在衣服的局部使用,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

冯秋萍将其分成“平针绒线衫上绣花法”、“毛线衫上绕花绣”和“钩针立体绣”三大类。第一类是“用缝针从一针中穿出,列上一行辫子股中穿进拉出;回在原针中,至旁边或上一针中,然后按所选图面(花样)继续穿绣”,代表作有猫头鹰、虎等。第二类是先将花样按照需要的大小用虚点描在一张薄纸上,把纸别在要刺绣的地方,然后再绣花瓣、叶子和花梗等。代表作有菱形绕花。第三类是用钩针钩出立体部分,再将其缝贴在毛衣上,然后再用绕花绣法补充某些细节。代表作有立体绣熊猫。

1.通过广播和电视

早在20世纪30年代,冯秋萍即在行业内外声誉渐隆,并常被邀请至绒线行与广播电台讲解和传播绒线编织技术。据记载,冯秋萍当时“每天下午二点到五点,在义生泰教授绒线编织法外,又于每日上午十二时半至一点三刻,在元昌广播电台播音”。上海解放后的第三天,她就应邀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继续讲授编结艺术。

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冯秋萍又与继承母业的大女儿冯秀婷一起在上海电视台主讲“绒线钩针编结法”,再次引起轰动并带来编织女红的高潮,对编织技艺的恢复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2.通过著书立说

1936年12月,她出版了《秋萍毛织刺绣编织法》,将自己设计的花型与款式、使用工具、材料、方法和步骤公布于众。1948年又出版了《秋萍绒线编结法》,这本书收录了她在民国时期设计的不少经典之作。解放后她更是连续出版了十余部著作,同时还在一些期刊上发表文章继续推广编结技艺,其影响十分深远。冯秋萍的著述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技法总结类——如将绒线刺绣的方法总结为飞形刺绣法、回针刺绣法、钮粒刺绣法等12种方法,将绒线编织的针法总结为底针、短针、长针、交叉针、萝卜丝针等几十种针法等。第二类是培养兴趣和点评时尚类——冯氏的文笔一如其编织技艺般优美娴熟,而且观点甚独到。如“既可增加生产又可免除无谓消遣”,指出了编织毛衣作为一种现代女红的特点和优点,培养了初学者的兴趣;“经济为经,美丽为纬”,指出了毛线衣的美与节省之间的交互关系;“在原子时代的今日,世界一切的一切,均在科学的摇篮里孕育出更进步的潮流,因此我们的一切亦跟从着时代。”指出了毛线衣也应当遵从流行,与时俱进。

3.通过办学

冯秋萍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创办了“秋萍编结学校”,这是一种以传播编织技艺为内容的短训班。经过前后几十期这样的培训班,有一大批“小姐和奶奶们”获取了这种现代女红的技艺,冯氏也被誉为“编织导师”,显示了她在当时编结业的地位。而后,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受聘于当时上海的各大绒线行,将冯氏的编织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个人评价

冯秋萍积极倡导的编织技艺是一种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女红。她个人的艺术造诣提升了当时整个上海乃至全国的绒线编织水平。当时上海滩有鲍国芳、金曼南、朱蕊芳等一批绒线编织的高人,但冯秋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当时就被赞誉为“巧夺天工”的“编结界不可多得之奇才”,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授予“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更是众望所归。她的贡献之一是创作了野菊花、美人蕉、孔雀翎、牵牛花等新颖的花型并被广为传播。贡献之二是拓展了绒线编结的领域,由原本用于保暖的内衣拓展至外衣,由原本纯粹的“舶来品”拓展至旗袍等中西合璧的品种,由服装拓展至鞋帽、披肩等饰物,甚至还在日用家纺领域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冯氏对于编织工具的应用十分得心应手,并发掘了许多创造性的新用法。比如她将单头棒针、双头棒针与刺绣针综合运用,用拉针法将平针结成一个个凹进的蜂巢般的圆形,形成了美妙的肌理。正是对于工具的巧妙使用,使得她创作了野菊花、麦浪花、金奖杯等一个个新颖美观的经典花型,成为后人进行绒线编织的楷模。

IamthemasternodeforthefamilyFeng.FengQiupingdaughter'sson,FengXiutingsuccessor.Yi-PengChen(GaryChen)(IamintheUnitedStates)[font][font][/font][/font]

Firstofall,thankyoutomygrandmothermissFengQiuping.FengqiuPingPingXiutingheirintheUnitedStateshitamotheranddaughterknittingwoolknittingFengFengXiuting..thegreatcauseofthemodernmasterofhand-wovendesignofknittingwoolgarmentsexportedtocountriesaroundtheworld.PromotedtotheWorldTrade.IntheUnitedStatesRadioandtelevision<<talks>>speaker.Acclaimbytheaudience.U.S.PresidentBillClintonaletterfromthemother'scarePingXiuting.Support.MissFengXiutingmothersinChinaandtheUnitedStatesofallbusinessinformation.'sBusinessintheUnitedStatesinparticular.Inallyi-peng.Chen(garyChen)(thebestmotherknittingwoolknittingstudents)topreserveallofmywifeNancy.

标签: 冯秋萍

更多文章

  • 蒋齐生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蒋齐生

    蒋齐生,1917年12月出生于陕西雩县(今户县)。1937年在延安参加革命,入陕北公学学习。1946年到新华社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华通讯社国际部编辑、总编室副主任、新闻摄影编辑部副主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理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 谢甫生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谢甫生

    谢甫生(1902年—1985年),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夏店镇(原黄陂县夏店区)谢家湾,原名祥荫。。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先后在豫、陕、鄂、沪、津地区开展兵运、情报联络等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海军检察院检察长,驻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使,湖

  • 祁却才仁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祁却才仁

    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的父亲(又译祁却才让或祁却才郎)。却才仁长子为塔尔寺十四世当彩活佛,四子为十四世达赖喇嘛,五子为西藏阿里活佛,是一门佛教世家。中文名:祁却才仁国籍:中国民族:藏族出生地:青海省平安县寺台乡红崖庄逝世日期:1947年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因善于医治马疾而闻名家乡十四世达赖喇嘛之父祁

  • 郭春山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郭春山

    郭春山(1874年-1946年),自幼入小荣椿科班,从唐玉喜学丑角,兼工昆曲、皮黄。和杨小楼、程继仙是师兄弟,出科后便搭散班演出。郭春山对昆曲腹笥渊博,如《醉皂》就是他常演的拿手戏,与诸名家配演的昆曲戏,也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中文名:郭春山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874年逝世日期

  • 武克鲁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克鲁

    武克鲁(1921--1945),抗日英烈。原名武师曾,小名曾兴儿。祁县夏家堡村人。原祁县县长,祁县独立营营长兼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祁县中学毕业。中文名:武克鲁别名:武师曾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祁县夏家堡村出生日期:1921年逝世日期:1945年毕业院校:祁县中学主要成就:祁县独立营营长兼抗日民主政

  • 傅芸子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傅芸子

    傅芸子(1902-1948),满族,北京人,原名宝坤,字韫之,别号餐英、竹醉生,戏曲理论家傅惜华之兄。主编《北京画报》《国剧画报》等。中文名:傅芸子别名:餐英、竹醉生国籍:中国民族:满族出生日期:1902逝世日期:1948代表作品:《人海闲话》性别:男自幼酷爱国学,博识旧京名物掌故,早年在“燕京华文

  • 范明枢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范明枢

    范明枢(1866—1947)名昌麟,又名炳辰,字明枢。泰安城元宝街徐家花园人。教育家、知名人士。幼年家贫,刻苦读书间习农事。中文名:范明枢别名:名昌麟,又名炳辰,字明枢国籍:中国出生地:泰安城元宝街徐家花园人出生日期:1866年逝世日期:1947年主要成就:在泰安创办女子小学及县教育图书社代表作品:

  • 潘世告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潘世告

    潘世告男,汉族,1930年10月生,江西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山口村人,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参加工作,相当于初小文化。1941年至1949年在地主家煤井做工。1971年4月10日,他率中国工人代表团出访阿尔巴尼亚。1973年在党的十大上,他再次当选为十届中央委员。潘世告在他担任两届

  • 鲍化普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鲍化普

    管桦,原名鲍化普。作家。直隶(今河北)丰润人。1940年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东《救国报》社记者、冀察热辽军区文艺工作团副团长、东北鲁艺文学研究室研究员。建国后,历任天津中央音乐学院、中央乐团创作员,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1963年后在

  • 谭友夫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谭友夫

    谭友夫原名谭幼福,1917年生于河南省新县卡房乡古店村谭家洼。7岁就放牛、捡柴,替兄长干一些家务活。1929年,红11军31师在柴山保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时,投奔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革命(弟兄6人参加红军,其中4人在战斗中牺牲)。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由团转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