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刘盛兰

刘盛兰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831 更新时间:2023/12/6 7:26:51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由于最近腿疼得走不动,不得不暂停拾荒卖钱,但他捐资助学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2014年2月1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颁奖中,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盛兰光荣入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2016年1月16日晨5点半左右,靠拾荒捐资助学20多年的“感动中国”老人刘盛兰在山东烟台离世。

基本资料

名:刘盛兰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

出生日期:1922年10月24日

逝世日期:2016年1月16日

职业:农民

主要成就:201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事迹:拾荒助学

人物生平

刘盛兰,男,1922年出生,居住在山东烟台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这里与招远市其他金矿资源丰富的地方相比,这里着实算不上一个很富裕的村庄。老人接近20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

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却在贫苦交加的18年里,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刘盛兰亲戚知道他住哪儿。”村中央一间不起眼的小卖部里,在店老板的指引下,刘盛兰的侄外甥刘昭江带着记者来到村头一条小胡同外,“老人就住这里面。”推开大门,院子里几株辣椒长势正旺,一棵榆树下则堆满了废旧酒瓶。刘昭江推开房门,屋里除了一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坏的奖杯,再无他物。

人物事迹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做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8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节俭的刘盛兰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茄子等蔬菜以

供日常生活,这一捡就是将近18年。“那些东西其实都能吃;要是看到有被丢了的鞋子,我就捡来缝缝再穿。”

刘盛兰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钱这方面,却最大方。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微薄的工资也让他在资助学生时力不从心。“30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分给50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

虽然街坊四邻和亲戚们时常给他带点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唯一的改善,就是每天到村头去买一两个馒头,偶尔喝碗豆浆。

前不久,烟台一家公司的老总了解到刘盛兰的情况后,直接派人给他送了六千块钱,“推不掉,我收了,但在收条上按了手印,然后就全捐出去了。”

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每年可以拿到1800元的生活补贴。“我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捐了好,捐了帮学生念书。”刘盛兰说他只能供四个孩子上学,“一对黑龙江的姐妹,一对广西的兄弟。”有时候,刘盛兰还会在村里捡些酒瓶子,院子里那棵榆树下成堆的酒瓶子,都是他捡来的,“现在很少有人收了,价钱也便宜了,不过总归能换点钱。”

老人家灶台上的锅,锅里面放着四个碗,一碗是中午吃剩下的面条,一碗咸菜,一碗已蒸过多次的茄子,还有两个隔壁送的油饼。

刘盛兰卧室的墙上,一个深蓝色布袋里,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是他唯一看重的东西。他取下布袋将里面的汇款单和信件都倒在炕上,又另从床头下找出了一些。“我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

仅汇款单就有一百多张,每次汇款金额在200到500元间,最多的一次1000元。与之对应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受捐助者收到汇款后寄来的回信。“我真希望他们收到钱后给我回个信。”刘盛兰希望知道自己汇出去的钱,对方已收到。“但也有不给回信的,我就觉得有点不踏实。”刘盛兰拿起一张报纸,指着一则报道说:“这里面写着一个女孩需要钱才能继续念书,我就汇了300块钱,但至今没给我回信,我真的只想知道,那300块钱到了没有。”

刘盛兰之前曾在招远市当地的一家公司里看门,每月能挣三百来块钱。不过随着公司生意的不景气,到后来就一直没给他发工资。“拖了整三年,一万多块钱的工资几乎一分没给。”待刘盛兰准备离开公司时,那家公司老板只给了他三百元钱,之后就再没提工资的事,尽管多次讨要,一直未果。最终,刘盛兰走上了法庭,那一年,他82岁。

“官司赢了我就去要钱,但经理就是赖着不给。”刘盛兰回忆说,之后他几乎每天都到公司去讨要欠款,但公司经理却一直告诉他:“没钱”。

幸运的是,刘盛兰在市长接访日那天遇到了当地法院的一位主任。“那个主任一听我的情况,就赶紧找到法院的执行局。”最终,在法院执行局的多次干涉下,刘盛兰才分两次要回那一万元的欠款。

不过,钱刚到手不久,便被刘盛兰全“挥霍”了。“全捐出去了,我留着也没用,捐给学生念书救急,怎么不比自己花强?”

2016年1月16日晨5时30分左右,刘盛兰老人在招远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个人荣誉

在CCTV感动中国之“长城杯”感动烟台2004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刘盛兰老人以高票当选“感动烟台”年度人物。2011年8月15日,CCTV-1今日说法栏目对于老人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2014年2月10日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奖。

评语

崇仁厚德

颁奖词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社会影响

在当今时代,这种与人为善的理念格外让人感动。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不少人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不复往昔,争抢斗狠、互相算计的多了,互帮互助、和气和睦的却少了。一方面,伴随社会转型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价值观更为多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被放大;另一方面,利己主义在许多领域蔓延,许多人仅仅强调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出现了种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甚至损人利己的行为,加重了人际关系的疏离。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漠无情或是剑拔弩张的氛围之中。有许多像刘盛兰一样慈爱善良的普通人不断涌现,极大地改善了社会风气,但一些负面事件也消磨着公众的温情。无论是小女孩遭车碾轧但却无人伸手相助,还是车辆出事故后众人一拥而上哄抢物品,这类冷漠甚至是落井下石的举动,极大地伤害了世道人心,无形中也加深了人与人的隔阂。

正因为温暖、充满善意,刘盛兰老人的举动才会感动这么多人。可以说,善举引发如此大的共鸣,既是因为崇高的道德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也是因为公众内心对人与人和谐相处怀有强烈的期盼。这正是“友善”价值观的力量所在。在这方面,刘盛兰老人堪称榜样,我们应当从老人的行动中汲取营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培育友善的道德意识,学会宽容、关爱,在传播善意的同时收获温情,同时也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社会评价

所谓“仁者爱人”,从老人的举动中,能清楚地感受到他的慈爱之心、友善之心。“自己很困难的时候,就希望有人能帮帮忙,所以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想尽力帮帮他们。”在他眼里,人和人之间的状态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因此,自己帮助他人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而是一种自觉的、自然而然的行为。

“我们完全不能理解他,他这一辈都不知道图什么?”刘昭江说,家里人对刘盛兰的做法一直很不理解,都觉得刘盛兰是自己找罪受。“倔,倔的不得了,认死理儿。”

街坊邻居们也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刘盛兰很少出门,一是因为年纪大了,再则偶尔会有不相识的人来看看他,“没一个认识的,很多都是带着老婆孩子来的,说是来看我。我捐过谁,我也不记得了,他们愿意来看我就来。”

标签: 刘盛兰

更多文章

  • 刘文亨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文亨

    刘文亨,男,相声演员,1937年生于天津。12岁拜杨少奎为师开始学艺,先后在天津鸟市、东兴市场等地演出。留下代表性的作品有:《评书漫谈》、《打金枝》、《请剧团》、《学大鼓》、《王金龙与祝英台》、《戏迷》等。中文名:刘文亨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937年逝世日期:2001年职业:相声演员代表作品:《评

  • 郑正秋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郑正秋

    郑正秋(1889-1935),导演,编剧。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汕头人,卒于上海。中国电影之父,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从事新剧评工作,1913年涉足影坛,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

  • 刘汉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汉

    刘汉(1916—2008),男,山东文登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原副部长、顾问,正兵团职离休干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文名:刘汉别名:原名刘慕蕃,字汉云国籍:中国民族

  • 刘士毅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士毅

    刘士毅(1886—1982),字任夫,江西省都昌县下排门刘家村人,新桂系外省籍的重要军事将领。曾任南京中央军校筹备主任、国民政府总统府参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中文名:刘士毅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省都昌县下排门刘家村出生日期:1886年逝世日期:1982年职业:军人信仰:三民主义刘士

  • 刘多荃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刘多荃

    刘多荃(1897—1985),字芳波,辽宁凤城人,国民党陆军上将。1923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炮科。1925年,任张学良的卫队副队长。由于他忠实可靠、有勇有谋,张学良的卫队扩编成卫队旅后,刘多荃任第一团团长。1929年被提升为师长。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刘多荃参与了

  • 刘蓉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蓉

    刘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号霞仙,是桐城派古文家,他做过曾国藩的幕客,与郭嵩焘、罗泽南有往来。其代表作为《养晦堂文集》等。中文名:刘蓉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汉出生日期:1816年逝世日期:1873年职业:文学家代表作品:《养晦堂文集》诸生出身,少有志节,与曾国藩、罗泽南讲学,辅佐罗泽南

  • 常何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常何

    常何,汴州仪县人,祖籍河内温县。早年参加瓦岗军,跟随李密击杀隋朝大将张须陀,后来投靠洛阳王世充,曾经跟随李建成前往河北讨刘黑闼。入唐后官至中郎将。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玄武门后,常何将玄武门关闭,“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使得李世民顺利的杀死建成。贞观六年,被封为太中大夫,除延州诸

  • 郭林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郭林

    郭林,(1909—1984),广东中山三乡人,北京画院担任中国画的创作工作,新气功疗法创始人。中文名:郭林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中山三乡出生日期:1909逝世日期:1984

  • 吴冷西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吴冷西

    吴冷西(1919—2002),广东新会人,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任新华社社长、广东省省委书记、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广播电视部部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名誉会长等要职;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八届

  • 刘文学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刘文学

    刘文学1945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属重庆市)渠嘉乡双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地主老财欺压,直到解放,他们全家才过上好生活。1952年9月刘文学入双江村小学(1964年改为双江村完小)学习,1957年秋,光荣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59年11月18日晚,为维护集体利益,年仅14岁的刘文学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