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陈之光

陈之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607 更新时间:2024/1/10 7:53:39

陈之光,1930年1月生于四川古蔺。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49年毕业于泸州师范学校美术系。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于2016年1月11日晚8点50分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6岁。陈之光著有《李累·之光报告学集》、《从水牢里活出来的人们》、《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就错这一回》等。作品三度获四川省文学优秀作品奖。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之光

别名:之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古蔺

出生日期:1930年1月

逝世日期:2016年1月11日

职业: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毕业院校:泸州师范学校美术系

主要成就:作品三度获四川省文学优秀作品奖

代表作品:《从水牢里活出来的人们》,《就错这一回》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30年1月,陈之光出生于四川古蔺,少年时入乡村私塾读书,“背四书,填红模”;后在古蔺县中学年初中,不久,陈之光的父亲去世,县里组织全县学生作文比赛,陈之光得了第一名,他的作文还被抄写贴到大街上,县长在民众大集会上,亲自给陈之光颁发奖旗。

后来陈之光投考到“吃饭不要钱”的川南师范学校(泸州师范学校),在学校图书馆,读鲁迅的《呐喊》、巴金的《家》,艾青的诗和俄罗斯文学。

1949年,毕业于泸州师范学校美术系。

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从事地下党学生工作。

1951年,陈之光开始发表作品。他在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领域,均有所涉猎。

1952年秋天,陈之光被调到四川省文联工作,从此在文联度过半个多世纪的春秋。

二十世纪50年代年,陈之光历任泸州市学联主席,川南区学联副主席,团市委学生部副部长,中共川南区党委宣传部干事,四川省文联创作委员会秘书及《四川文艺》编辑部领导成员、书记处书记。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此后,陈之光历任四川省文联第五、六届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二、三、四、五届副主席及党组副书记,四川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编审。

1986年5月28日,陈之光出席全国林业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

1992年1月,离休。

2016年1月11日20日50分,陈之光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86岁。遵照陈之光遗嘱,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遗体于2016年1月13日在成都东郊殡仪馆火化。

主要作品

陈之光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在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领域,均有所涉猎,成果丰硕。他曾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剧本等百万余字。

文集《乡情集》

诗词、楹联:《川西坝乡场即景》《川南腊月赶场天》《高山劲松》《鱼塘月》《在鸡鸣三省的地方》《就错这一回》《在沙汀墓前》《悼克芹》《邛州雨夜听高腔》《故乡过年》《布后街的人》《邻居情》《小店春暖》等

报告文学:《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蜡烛在风雨中燃烧》、《花是怎么红的》、《白发红心》、《从水牢里活出来的人们——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调查记》(与李累合著)

电影文学剧本:《东山女炮排》

创作特点

陈之光先生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巧妙结合,以民风民俗的情真意切,以一腔乡情、两重环境(即生长的故乡和工作的故地)作为他抒写乡情、乡恋、乡音的深厚底蕴和不尽源泉。走进《乡情集》的浓浓乡风诗韵之中,犹如醉饮郎酒方知古蔺,其乡情浓浓,其文情美美——之光先生的《乡情集》以文学诠释了他的人文精神。

在作者的散文、小说中,处处都散发着乡风,时时都能窥见家乡的绿树、清泉、小路、山影。《在鸡鸣三省的地方》中,作者写的是故地,是异乡;是当今,是儿时。也许是儿时一个梦,被鸡鸣惊醒,“那鸡声又像从地底升起,一声紧接一声,由远而近,由细而宏,东呼西应,似从贵州唱到云南,又像从云南唱到四川,在这三省相连的万山丛中交相鸣唱,我们听得满有情趣,睡意完全消失了。”在《无名小庙》、《灶房说书》、《缺嘴师兄和玩灯人》、《闹花灯》、《三边古渡》、《渔塘月》诸篇散文里,川南风韵像一幅幅古朴的水墨画,像一曲曲逗心的民歌调,浓墨重彩,抑扬婉转。作者以山乡的民风、民俗、民情绘出了一幅《闹花灯》的朴实年画。

”陈之光先生的散文犹如生活中的人和事一样逼真感人,小说也是如此。那陈二老师,大家都尊重他,亲近他,他还要和同学们开开玩笑,说说心里话。“他是才从乡下聘来的,50左右年纪,个儿又矮又胖,头戴一顶翻皮帽,身著蓝布长袍,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两撇八字胡上直翘,嘴巴显得更岔更长。不算出土文物,也像一尊供活了的‘土地菩萨’。”(《陈二老师》)陈二老师带着乡土味的旧貌文人形象活脱而出。《拴花围腰的女人》是由流传在云贵川交界的大山里的传说编织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段解放初期发生在大山里的传奇故事。陈原君、杨秋月的恋情以及梁师傅、陆妈妈、俊儿、素素、胡明轩等的情感纠葛,构成了这部乡土色彩十足的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逼真感人,读起来很过瘾。一株家乡儿时的黄桷树,两株布后街2号的铁树,几个他生活中的老师、校友,一群他作品中的人物,几乎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情感。

陈之光先生的报告文学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间的不同时代人物,倾注了作者对那些人物、事件的爱恨之情,揭示了时代的情感伤痕,留给了历史一个真实和思索。《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以生动的笔调,展现了旧社会一代烧盐工人的惨痛人生。刘平山、刘平心、幺叔、幺婶、蔡胡子;胡分县、马玉堂、善人、熬油灯……一个个形象生动感人。《蜡烛在风雨中燃烧》、《花是怎么红的》、《白发红心》三篇报告文学的主人公均是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身上深深地打下了新中国一代青年的思想烙印:相信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本职工作,自身节俭,闪烁着时代的人文光彩。易敏先为了学校办厂,为了孩子们吃苦耐劳,四处奔走,几十年如一日,熬得人老花黄,一身病痛;程守田在“文革”中深受凌侮,深信党和未来,终于重见天日,回到工作岗位,忠于教育事业,回报祖国;张其祥老师牺牲个人一切,助帮教育扶贫,捡来废旧钢材,制作运动器材。他被“四人帮”视为专政对象,但还是不顾个人安危,“文革”期间常闯进校园护卫那些孩子们喜爱的运动器材。

作者的报告文学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域情的文化性,民俗的风情性,观念的前瞻性,语言的文学性。特别是《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蜡烛在风雨中燃烧》中有些佳句形象地跃然纸上:“刘平山走拢大坟堡,只见天上黑烟滚滚,雾气腾腾,硬是黑了半边天,山差点都被烟雾遮住了。密密麻麻的高高的井架,也被烟雾缠绕,井架上扯的篾绳,像蜘蛛网一样从天空罩到地下。”“教室多是破旧的泥墙草顶,有两间瓦屋也是昔日夏家祠堂的遗产。教室的书桌摇摇晃晃,还有用泥巴石头砌的。老教师告诉她,这间学校是‘满清的房子,国民党的桌子,共产党的儿子’。”鲜活的语言像一幅幅画面展示了普通人的艰辛人生。

陈之光先生以浓郁的民歌风格和古诗格调,形象地直抒胸臆。“故园千度梦萦回,清明结伴又归来。知交鬓白童心在,山庄情暖豆花开。一曲花灯飞喜泪,三巡郎酒醉楼台。笑看群山连袂舞,火星轿岭流沙岩。”儿时童友相聚,举杯叙旧情如酒。另一首《游叙永山乡》也是如歌动地:“古屋苍林两河口,斜阳微雨梭椤沟。梯田千级云淡淡,宁河百里水悠悠。小庙无名思旧友,双桥有月慰乡愁。何日春风吹建武,与君重作凤凰游。”这是与友人兴致游乡抒怀。作者哀咏之情也如思秋一般:“少年飘泊永城东,小园蓦地见惊鸿。树下低吟微微笑,炉边剥桔只只红。长街相送怜伊瘦,重楼深锁恨路穷。此生未践金环钩,怅望丹山恨几重。”(《哀永宁》)读此诗犹如聆听二胡独奏如泣如诉,慢板委婉缠绵,怀乡之情油然而生。陈之光先生有些带讽喻性的民歌很有特色:“处座楼头把经传,宴会来时‘努力餐’,遇事要学‘龙抄手’,待人要像‘赖汤圆’。”抨击了一些社会俗气。“秧田栽罢去赶场,男人蹬起新‘凤凰’,婆娘斜坐后架上,全身抖的涤确凉。”对乡风气息的描写很具有时代性。

在民歌与现代诗的结合上,在古诗词与新诗的结合上,作者都很有探索,写的诗歌通俗、易懂、上口,快捷反映时代变革,打造人文精神,展现时代风貌。

陈之光的楹联也颇有韵味,这些楹联往往是名山胜地之感,友人相赠之情,激情一挥间,神留岁月里。《悼艾芜老师》联长、意深:“滇南雾瘴,野寨荒鸡,马店灯寒,古寺炊烟,将脖上半瓶墨水,全化做巨著宏篇,三度南行真典范;仰光星火,左联壮歌,鞍山红炉,西川茅屋,倾胸中一腔热血,都为了忧民报国,百炼成钢足千秋。”一幅长长的楹联,记录了艾芜老师一生留下的岁月足迹,称颂了艾芜老师高风亮节的人生品格。作者道人情风情的好联:“登山来,摘几片红叶白云,佐君三杯郎泉酒;归家去,采两把鲜花野果,陪我一饮罐儿茶。”(《火星山公园联》)写得情态潇洒,风韵味长而意美。

人物评价

陈之光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志、好战友,是文学事业的一大损失。四川文学界深表哀悼。(四川省作家协会讣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老师作为四川省的文学官员,在他组织的多种文学活动中,对像我这样的青年作者,特别关心、爱护。完全没有官员架子,也没有前辈作家的傲娇,人非常随和、亲切、正直,人很真诚。”(诗人何小竹评)

标签: 陈之光

更多文章

  • 姚北辰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姚北辰

    姚北辰,字啸青,一八九七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县姚窊村,从小立志救国救民,曾积极响应辛亥革命和讨袁革命。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独立第二旅少将旅长,后奔赴山西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和中条山会战等战斗,在国家危急时,姚北辰将军积极抗日,英勇善战,深得民心。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军政干

  • 何宣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何宣

    何宣(1891~1946),字啸夫,湖南益阳(今桃江大栗港人),家贫,幼丧父,由母亲卢氏抚养成人。勤勉好学,善诗词、书法。。保定军校第3期步科毕业,与白崇禧、叶琪等是同期同学,且为多年密友,早年在湘军供职。中文名:何宣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南益阳出生日期:1981年逝世日期:1946年职业:第11集团

  • 谢家庆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谢家庆

    谢家庆(1912-1940)八路军晋冀豫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男,1912年出生,河南罗山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历任班、排、连、营、团长等职,身经百战,负伤多次。1937年入抗大学习。同年底任磁县工作团团长,并组建了1支游击队,任队长。游击队转战于晋、冀、鲁、豫各地,在粉碎日军多次“

  • 罗若遐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罗若遐

    罗若遐(1907年-1988年),湖南浏阳人,无线电专业毕业。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曾任红军总部电台报务主任、无线电营营长、高等军事学院通信联络教授会主任等职,是军队无线电信工作重要领导人和专家。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

  • 法利·格兰杰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法利·格兰杰

    法利·格兰杰(FarleyGranger),1925年7月1日出生于加州圣荷西,美国演员。他曾出演过1951年影片《火车怪客》,格兰杰是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的爱将之一。法利·格兰杰出演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希区柯克执导1948年影片《夺魂索》。2011年3月27日

  • 方炳桂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方炳桂

    方炳桂(1930~2016)福建省福州市人,著名民俗专家,从事民间文化研究已经50年,是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由于担任福州电台“左海乡音”特邀主持人,并主持福州电视台“方老讲古”栏目,如今的方炳桂老先生已是福州市家喻户晓的人物。中文名:方炳桂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福州出生日期:1930.8.

  • 陈伯先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陈伯先

    陈伯先,1920年出生,陈氏十九世人。自幼从父习家传太极拳小架,后师承本族子明、金鳌、照丕、照奎诸名手学艺。或务农或经商直到终生,数十年练功不辍,拳艺纯正。1989年去世。中文名:陈伯先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20年逝世日期:1989年社会贡献1963年参加省武术比赛获优秀名次。80年代以来,参加创

  • 黄孝敏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黄孝敏

    黄孝敏,原名孝悯,字景骞,曾化名李成、吴望平、破晓等,1907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平湖达才村一户富裕农民的家庭。黄孝敏少时就读于平湖官学堂,后进入士田泽教会办的超古中学就读,1924年因不满学校的奴化教育,离校到福州求学,遂考入福建中学。时值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大革命的高潮正在兴起,马

  • 关舟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舟

    关舟(1919-2009),原名程宝鉴。山西潞城人。1948年后,历任合江省、松江省商业厅副厅长,黑龙江省商业厅厅长、省财委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副省长,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副局长。中文名:关舟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19逝世日期:20091937年参加山西省牺盟会。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

  • 冯秋萍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冯秋萍

    冯秋萍,是绒线编结艺术家、教育家。1911年生。1934-1949年间开办秋萍编结学校、良友编结社。中文名:冯秋萍别名:童升月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11年逝世日期:2001年月18日职业:绒线编结艺术家,教育家信仰:基督教姓名:冯秋萍别名:童升月生辰:一九一一年民族:汉忌日:二零零一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