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刘渡舟

刘渡舟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268 更新时间:2024/1/18 10:21:54

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渡舟

别名:刘荣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辽宁省营口市

出生日期:1917.10.9

逝世日期:2001.2.3

职业:中医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进修学校

代表作品:《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

简介

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原名刘荣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年请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志远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此后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

求学

1931—1932年,在营口德育堂随王志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以及《药性赋》、《方歌括》等基础知识。1933—1936年,在大连市志远药房跟随老师学习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

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为了让他铭记行医的职业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从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脱,他的父亲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

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1947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挂牌行医。期间,曾受华北国医学院之聘担任教授,讲授中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参加了卫生部组织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学期一年,于1951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华北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工作。此后又先后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科主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成就

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医学院。这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部门对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寻找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

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

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

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86年,响应祝谌予教授号召,协助薛钜夫院长,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顺义国医院(现名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

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2001年,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刘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年以来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术

刘渡舟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特别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研究。刘渡舟认为,研习《伤寒论》,一定要结合《内经》、《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诸书,这不但有利于全面地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且,在学习后世医家论著时,也就有源可寻,有本可依。他潜心研究数十年,撷古采今,旁涉诸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尤其是《伤寒论通俗讲话》与《伤寒论十四讲》二书,在国内多次重印,并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同时,他还任主编,组织编写了自研究《伤寒论》以来的第一部专门工具书——《伤寒论辞典》。

《伤寒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但长期以来,对于“六经”实质的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针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特别是针对有人提出的“六经非经络”的观点,刘渡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六经的实质是经络。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六经病

刘渡舟还十分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伤寒论》六经病证,各有提纲证一条。提纲证是指能够反映出每一经络及其相关脏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点的证候群,对于某一经的辨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例如太阳病提纲证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邪气客于肌表,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反映;“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而经脉气血不利的反映;因为太阳经脉络脑下项,头项是太阳经脉所主之专位,故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独有的证候;“恶寒”与“脉浮”并见,是卫阳被伤,不能温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脉二证反映了太阳经病变的基本脉证特点,揭示了太阳主病在表的病变规律,因而,临床辨证只要掌握了提纲证,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心中了然。

此外,刘渡舟还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为邪气伤人而立论,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应该看到,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与六经相互络属的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六经病提纲证反映了六经各自证候的共同特点,因此,掌握了六经病提纲证,不仅能够掌握其在伤寒病中的辨证规律,而且还可以将其扩大至杂病的辨证范围。正如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所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对于《伤寒论》398条条文排列意义,刘渡舟认为《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或隐或现,或前或后,彼此间都有联系。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对比互明,言简义永的文法与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30条:从第1条到第11条的内容是全书的纲领,具有指导全书,统领辨证的意义;从第12条到第28条,以穿插交叙的方法阐述了桂枝汤方的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加减变化诸证,并引出麻黄桂枝合方的3个小汗法,作为其后论述麻黄汤证之先序;第29条与第30条,以误治救逆的形式具体地为“观其脉证,知犯逆,随证治之”作了示范。可见《伤寒论》之398条有经有纬,发生着纵横的联系,以尽其辨证论治之能事。

著作丰富,推动伤寒学普及与提高

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

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

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

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

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

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

大事记

1917年9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1931—1937年在营口、大连等地跟随王志远、谢泗泉学习中医。

1938—1945年在大连挂牌行医。

1947—1950年在北京挂牌行医。

1948年2月—1948年9月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

1951年在北京毕业于由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1951—1954年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内科主任。

1954—1955年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2001年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教授。

著作

1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刘渡舟,傅士垣等.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5刘渡舟.中国伤寒论解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83第1版;198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

6刘渡舟,苏宝刚,庞鹤.金匮要略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8刘渡舟,程昭寰.肝病证治概要.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9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刘渡舟,白永波等.伤寒论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11刘渡舟,李宪法,秦克枫等.伤寒论辞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2刘渡舟,杨波,侯钦丰等.肝病源流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刘渡舟.我对甘温除大热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59.

14刘渡舟.我对“战汗”证的一点体会.中医杂志,1961,(5):4.

15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中医杂志,1962,(4):11.

16刘渡舟.试论水气上冲证治.浙江中医药,1976,(6):209.

17刘渡舟.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新中医,1978,(1):16.

18刘渡舟.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8,(2):18.

19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4):17.

20刘渡舟.试论《伤寒论》条文排列组织的意义.陕西中医,1980,(1):4.

21刘渡舟.《伤寒论》刍言.新中医,1980,(4):12.

22刘渡舟.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17.

23刘渡舟.谈谈成无己对《伤寒论》的贡献.湖北中医杂志,1980,(3):23.

24刘渡舟.谈谈人体的津液链.陕西中医,1980,(4):1.

25刘渡舟.谈谈《金匮》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9):17.2

6刘渡舟.谈温经汤的方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12.

27刘渡舟.清阳下陷的病机和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23.

28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12.

29刘渡舟.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陕西中医,1981,(1):7.

30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新中医,1981,(9):11.

31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辽宁中医杂志,1981,(9):28.

32刘渡舟.分析《伤寒论》几种载药上浮的方法.陕西中医,1981,(6):1.

33刘渡舟.谈谈“水证”的证治.北京中医,1982,(1):18.

34刘渡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北京中医,1983,(4):8.

35刘渡舟.“六经”析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9.

36刘渡舟.小柴胡汤解郁功效例举.中医杂志,1985,(5):12.

37刘渡舟.试论《伤寒论》之水火痰郁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4):23.

38刘渡舟.使用“经方”应灵活变通.光明中医,1989,(2):9.

标签: 刘渡舟

更多文章

  • 倪柝声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倪柝声

    原名倪述祖(HenryNee),归信后更名倪柝声(WatchmanNee,倪儆夫),是第一位对西方基督徒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基督徒,中国基督教新教自立教会运动“地方教会”运动兴起人,他于20世纪初按照《圣经》榜样“恢复”的地方教会,特别是恢复到使徒时代。他创作并翻译了一些著名的诗歌,如《让我爱》、《主爱

  • 爱新觉罗·毓鋆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爱新觉罗·毓鋆

    爱新觉罗·毓鋆(1906年10月27日-2011年3月20日),爱新觉罗氏,号安仁居士,汉名刘柱林,生于中国北京,清朝皇室后裔,正红旗人,台湾著名儒家学者,创办奉元书院,以私人讲学,外界都敬称其为“毓老”而不名。毓老在台湾宣扬中华文化六十余年,述而不作,及门弟子有上万人之多,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毓老

  • 托忒克·端方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托忒克·端方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幼年时被过继给伯父桂清为嗣子,1889年,28岁的端方才正式受命做官,因其工作勤勉,仕途也还算顺利。1898年3月,在翁同龢与刚毅的保荐之下,端方第一次被光绪帝召见,由此获得了年轻皇

  • 尚云祥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尚云祥

    尚云祥(1864年-1937年),武术家,形意拳大师,尚氏形意拳创始人。尚云祥先拜李存义为师,后得郭云深真传。他体弱瘦小,身高不足1.6米,但却以“大杆子”、“半步崩拳”、“丹田气打”及实战武功名震武林。曾被清朝大内总管李莲英聘请护院,曾在李存义在北京的沛城镖局,保定的万通镖局主持镖局。中文名:尚云

  • 吴有性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吴有性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

  • 爱新觉罗·慧生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爱新觉罗·慧生

    爱新觉罗·慧生为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亲侄女,父爱新觉罗·溥杰,母嵯峨浩(日本籍),妹妹爱新觉罗·嫮生。爱新觉罗·慧生(1938年2月26日,昭和十三年—1957年12月),生于伪满洲国新京市的医院里。为末代皇弟爱新觉罗·溥杰与其日本籍妻子嵯峨浩的长女,生于当时中国的“新京”(即伪满首都长春)。

  • 方伯谦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方伯谦

    方伯谦(1853年-1894年),清朝福建侯官县人,字益堂,北洋水师将领。福建船政学堂首届驾驶专业毕业生。方家兄弟四人,方伯谦居长,父亲是个私塾教师。1867年,十五岁的方伯谦考取福建船政学堂,从此开始学习海军。1877年—1880年,在英国学习驾驶军舰。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回国,任济远号管带。黄海

  • 姜超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姜超

    姜超,女,出生于哈尔滨,中国大陆女演员,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其代表作品有《女人本色》、《烈日炎炎》、《你的生命我的拯救》等著名影视剧。中文名:姜超外文名:姜超别名:姜姐国籍:中国民族:汉星座:巨蟹血型:O身高:165体重:51kg出生地:哈尔滨出生日期:6月28日逝世日期:无职业:演员毕业

  • 弥光法师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弥光法师

    弥光法师(1912-2008),俗名王兴远,衡阳人,著名佛学家。1912年农历十一月初五日出生于衡州府(今衡阳市),为中国大陆21世纪两位成就金刚不坏之身的高僧之一。2008年5月26日,圆寂于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世寿享年97岁。中文名:弥光法师国籍:中国衡阳出生地:衡州府(今衡阳市)出生日期:19

  • 周光召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周光召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2年,周光召进入重庆南开中学。1947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80年,周光召当选为中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