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孔伯华

孔伯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006 更新时间:2024/1/18 3:33:58

孔伯华(1885--1955),谱名繁棣。中医学家。山东曲阜人。与汪逢春、萧龙友、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学自家传。早年任北京外城官医院医官。1929年被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赴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取缔中医”的成命。后与萧龙友合办北京国医学院并任院长。建国后,任卫生部顾问、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学术上,主张病必求其本,临证注重湿与热。以善治温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药,为医林所景仰。著有《时斋医话》、《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有《孔伯华医集》。

基本资料

姓名:孔伯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中国山东

出生日期:1885年

逝世日期:1955年

职业:中医学家

代表作品:《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孔伯华医集》

人物简介

孔伯华(1884-1955年)现代医家。原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其祖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16岁时,移居河北易州行医,于当地与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后又于25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切磋学问。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并于同年与另一名医萧龙友共办北京国医学院,培养较多的中医人才。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所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等,尚未见付梓。人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生平经历

二十五岁时起就应邀在北京外城官医院出诊。

1929年,汪精卫反动政府意欲消灭中医,他便联络同道在京师创办了医药学会,奔走呼吁,被推举为联合会主席到南京请愿谈判,终于使政府取消了前议。同年,孔伯华与萧龙友共创中国第一所医学高等学校“北京国医学院”,邀请各地名医并肩作战,辛苦操劳,在沉重的中外当局压力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下一代中医人才,这些学生也都是成绩卓著的栋梁之才,在其后中医元气大伤的情况之下,承担起了继承和发展中医的重任。

解放后,孔伯华因医术高超,名列中国四大名医,更因高风亮节,倍受各界人士尊重。党中央选定孔伯华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先生一生操劳,在1955年3月10日,他在出诊过程中身体突然感到不适,但仍勉强为6位病家诊治。其后便回家调养,不料从此一病不起,享年71岁。先生去世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亲往寓所吊唁。

学术经验

关于他的学术经验,他的三子孔嗣伯曾在《中医杂志》1962年7——8号中介绍过,现摘要于下:

他认为中医在临床上不仅是单纯的看其局部的病,而且应该照顾到病人的整体,特别强调“元气”。辨证论治全凭纲要。纲者:两纲,曰阴、曰阳;要者:六要,曰表、里、寒、热、虚、实。“两纲六要”,不能平列。在治学方面,首先应熟读《内经》,参悟经旨,不泥于古,抱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在诊断方面,脉贵于神,意在匀和。在病机方面,在正气受伤的原因中,他首先强调脾为后天之本,以及脾胃与肝的关系,尤其重视肝脾关系,主张脾胃有病必系肝,肝病必系于脾胃。临证注意脾湿和肝热。在外感温热病方面,认为人体内的郁热伏气(久郁之热和潜伏之气)是感受温热病的主因。

他擅用石膏,是从躁、渴、喘、呕四处着眼,在他的著作《时斋医话》中讲述很详:“诸石膏之疗能,其体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表肌(解表清热),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斑(皮肤上出的小红点成片就叫斑),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孔透出。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治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脾益气,邪热去,脾得缓而元气回;催通乳汁,阳燥润,孔道滋而涌泉出;又能用于外科,治疗疡之溃烂化腐生肌;用于口腔而治口舌糜烂;胃热肺热之发斑发疹更属要药。”

民间因他善用石膏,有“石膏孔”的称誉。又善用鲜药,如鲜藿香、鲜佩兰、鲜薄荷、鲜藕、鲜荷叶等,取其芳香清轻,清灵通窍,除秽透达。

1929年汪精卫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时,曾明令废止中医。这一反动政策,立即激起中医界的极大公愤。各地推出代表齐集上海进行抗议,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进行斗争。孔伯华先生被推为临时主席,全国舆论支持,使反动当局不得不收回成命,并被迫同意成立国医馆。1955年孔伯华逝世,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亲临他的寓所吊唁。

用药特点

孔伯华先生用药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虎啸龙腾”。他遣方用药必先辨证精详,对证用药,并无门派的偏倾。他认为不论是祛邪还是扶正,都是为达到恢复和补养元气的目的。扶正即为祛邪,祛邪亦可扶正,孰前孰后,应因人因地因时而决,不可先有主见。他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则“参、术、硝、黄俱能起死;芩、连、姜、附俱可回生”。要对证下药,不可执于成方。若固执于某方以治某病,则是犯了“冀病以就方,非处方以治病”的错误。他的药方,亦如虎啸龙腾一般气势恢宏。先生擅用石膏,有用之达数斤者,虽用量惊人,却常有起死回生之妙,足见其辨证极其精准,而且对病情的把握也能做到成竹在胸。他喜用石膏,还为此药专门讲座,纠正了世人以为其药大寒,常规避之,以恐伤肠胃的错误观点。他认为该药性质凉而微寒,其味咸而兼涩,凡内伤外感,病确偏热者,投无不宜。并考证了《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书中对“石膏”的介绍与应用方法,从各个角度加以分析,论述十分精辟。

治病理论

孔伯华先生治病的特点是注重整体,强调元气。他认为不可以只知治病,而不顾护人体的元气。他还十分强调辨证论治,认为:“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锁,一推即开。认证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既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他提出了将中医理论中重要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八纲,分为“阴阳”两纲和“表、里、虚、实、寒、热”六要的观点。从中医学的临证学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切合实际,也很实用的诊断方法。他说,“辨证论治,全凭纲要,纲者两纲,要者六要,曰表里虚实寒热。”在中医辨证纲要上,又进行了一次明确的划分。

石膏孔

他擅用石膏,是从躁、渴、喘、呕四处着眼,在他的著作《时斋医话》中讲述很详:“诸石膏之疗能,其体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表肌(解表清热),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斑(皮肤上出的小红点成片就叫斑),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孔透出。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治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脾益气,邪热去,脾得缓而元气回;催通乳汁,阳燥润,孔道滋而涌泉出;又能用于外科,治疗疡之溃烂化腐生肌;用于口腔而治口舌糜烂;胃热肺热之发斑发疹更属要药”。

民间因他善用石膏,有“石膏孔”的称誉。

作品

《孔伯华养生十二字诀》内容提要:

第一讲养生之道

文惠君曰:“吾闻庖丁解牛,知养生矣”

黄帝内经》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

第二讲养生的原则

从古到今,我们都在寻找一个长寿秘诀,那么人体为什么会衰老?长寿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第三讲和喜怒

小孩受惊就会尿裤子,思虑过深就会不思茶饭,这些身体上的反应跟情绪的波动有什么联系呢?

第四讲节饮食

胃是我们的货仓,脾就好比物流公司,只有脾胃的正常运转,才能使身体排除糟粕,汲取精华。

第五讲避寒暑

气候交替是致病的外因,究竟该如何做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第六讲现代都市人群的基本体质特征之阴虚

你常熬夜吗?你常失眠吗?……

何者为阴虚?何人易阴虚?阴虚又该如何对治呢?

第七讲现代都市人群的基本体质特征之内热

你为何会急躁?为什么有些女孩子脸上会起小痘痘?……

揭示内热的原因,告诉你消除内热的方法。

第八讲现代都市人群的基本体质特征之脾湿

一位脾被摘除的患者为什么还会被诊断为脾湿?

杜月笙与脾湿

第九讲起居有常

养移气居移体,你的起居是什么样子?

起居真的会对人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吗?

第十讲女性养生

女性如何使健康体质与美丽容颜兼得?女性如何抛却忧思忿怒,获得幸福人生?

第十一讲中老年养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么,船到江心,如何补漏?中老年养生自有诀窍。

第十二讲养生杂谈

推拿、拔罐、洗澡、吃药……

生活小事,蕴藏养生之道,也处处充满了养生陷阱……

京城名医

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即:

1、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

2、萧龙友,擅治虚劳病;

3、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

4、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

标签: 孔伯华

更多文章

  • 徐荣祥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徐荣祥

    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1958年生,滨州市沾化区人,1990年创立美宝国际集团,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及烧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任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主任。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徐荣祥状告负责评选和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

  • 王艮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艮

    王艮(1483~1541),明代哲学家,生于成化十九年六月十六日(1483年7月20日)。卒于嘉靖二十年十二月八日(1541年1月2日)。泰州安丰场(今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人,人称王泰州。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

  • 蒲辅周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蒲辅周

    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辩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中文

  • 王聪儿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聪儿

    王聪儿(公元1777年—1798年),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江湖艺人出身,因嫁给齐林为妻,又名齐王氏。参加白莲教起义后,她曾任义军总指挥,也就是八路义军统帅,是一个貌美如花,德行高尚,武艺高强,有勇有谋的女英雄。率众十余万纵横驰骋于鄂、川、陕、豫四省,英勇战斗了两年多,虽然最终因起义失败而自杀,

  • 刘渡舟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渡舟

    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中文名:刘渡舟别名:刘荣先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辽宁省营口市出生日期:19

  • 倪柝声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倪柝声

    原名倪述祖(HenryNee),归信后更名倪柝声(WatchmanNee,倪儆夫),是第一位对西方基督徒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基督徒,中国基督教新教自立教会运动“地方教会”运动兴起人,他于20世纪初按照《圣经》榜样“恢复”的地方教会,特别是恢复到使徒时代。他创作并翻译了一些著名的诗歌,如《让我爱》、《主爱

  • 爱新觉罗·毓鋆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爱新觉罗·毓鋆

    爱新觉罗·毓鋆(1906年10月27日-2011年3月20日),爱新觉罗氏,号安仁居士,汉名刘柱林,生于中国北京,清朝皇室后裔,正红旗人,台湾著名儒家学者,创办奉元书院,以私人讲学,外界都敬称其为“毓老”而不名。毓老在台湾宣扬中华文化六十余年,述而不作,及门弟子有上万人之多,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毓老

  • 托忒克·端方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托忒克·端方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幼年时被过继给伯父桂清为嗣子,1889年,28岁的端方才正式受命做官,因其工作勤勉,仕途也还算顺利。1898年3月,在翁同龢与刚毅的保荐之下,端方第一次被光绪帝召见,由此获得了年轻皇

  • 尚云祥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尚云祥

    尚云祥(1864年-1937年),武术家,形意拳大师,尚氏形意拳创始人。尚云祥先拜李存义为师,后得郭云深真传。他体弱瘦小,身高不足1.6米,但却以“大杆子”、“半步崩拳”、“丹田气打”及实战武功名震武林。曾被清朝大内总管李莲英聘请护院,曾在李存义在北京的沛城镖局,保定的万通镖局主持镖局。中文名:尚云

  • 吴有性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吴有性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