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黄钟瑛

黄钟瑛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59 更新时间:2024/1/4 14:25:45

黄钟瑛(1868—1912),福建闽县人,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及刘公岛枪炮学堂毕业,入济远舰,参加甲午海战。1904年升为飞鹰舰管带,1907年任镜清舰管带兼海军部参谋,1911年9月改任海筹舰管带。武昌起义时,任临时舰队司令,率舰队起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1912年因病逝世,终年44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钟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闽县

出生日期:1868年

逝世日期:1912年

职业:海军总长

信仰:三民主义

人物生平

黄钟瑛(1869—1912),原名良铿,又名鎏,字赞侯,祖籍长乐,清同治八年九月二十日(1869.10.24)生于闽县南关外茶亭街巷口铺(今属福州市台江区)。宋代大儒黄斡的二十三代孙。父黄河澄,同治元年(1862)受闽浙总督左宗棠举存筹办乡团练,保奖五品同知衔。母李氏,生六男二女,黄钟瑛为第五子。

黄钟瑛14岁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毕业后,入刘公岛北洋水师枪炮学堂实习。不久,到“济远”舰当舰员。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下旬,“济远”舰护运赴牙山,归途遇日舰,与之激战。“济远”舰中炮,伤亡惨重,钟瑛协助管带方伯谦指挥战斗,接连发炮重创日旗舰“吉野”号。后随舰参加黄海海战与威海卫保卫战。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调任“飞鹰”舰、“福靖”舰枪炮员。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历任“海琛”、“海天”、“海筹”各舰船械、驾驶、帮带。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为“飞鹰”舰管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镜清”舰管带兼海军部参谋。不久,调任“海筹”舰管带。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军大举南下,进攻湖北革命军;清海军统领萨镇冰率长江舰队进驻武汉江面,见军心同情革命,以治病为名,弃舰赴沪,由黄钟瑛担任临时舰队司令,率舰队驶至九江,经林森等人动员,黄钟瑛率舰队起义,与九江陆军义军组织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十一月,汉口、汉阳相继失守,钟瑛率舰救援武昌。不久,停战议起,各舰代表在上海选举程璧光为总司令,黄钟瑛为副司令。因璧光在英国未回,钟瑛任代总司令。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钟瑛为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黄钟瑛决心整顿海军,成立随营宣讲团,编辑出版《军中白话宣讲书》。南北和议后,北洋政府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黄钟瑛仍任海军总司令。钟瑛提出辞职,于4月11日免职。同年12月4日病逝,孙中山撰联挽之。

中原士族南移入闽四大姓之一的黄氏,起初迁徙入闽的始祖包括有黄敦、黄道隆、黄膺、黄岸等5人,他们全部都是河南固始县人,其中黄道隆东汉末年即已入闽,定居福建仙游县,为迄今所知的最早中原黄氏入闽始祖。

福建黄氏,主要有五大派系,计:守恭公紫云派;福建莆田黄氏岸公派;峭公福建和平黄氏派;福建敦公虎丘黄氏派;膺公福建青山黄氏派。还有宁德的鞠公派和春公派,构成了福建江夏黄氏的主流,总人数仅次于林氏和陈氏,位居第三。

黄钟瑛早年进福州船政学堂和刘公岛枪炮学堂学习,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十一届毕业生。同班毕业的有陈镜澜、黄以云、林靖澜、林秉成、周敬熔、孙筠、张海鳌、周兆瑞、卓大宾、蔡馨书。

刘公岛枪炮学堂毕业后,黄钟瑛被派到济远舰上在方伯谦手下当航海员,时值「甲午海战」爆发,黄钟瑛当时即在舰上。

据《民国海军上将赞侯公国史馆本传》记载:「……甲午之役中东以争约兵端,济远奉命率威远广乙二舰护运赴牙山,归途遇敌时钟瑛济远一舰员耳深知舰队创始远逊敌军,非智取无以制胜。历说当事者不能用既而济远中炮台前积尸满时,威远广乙二舰被敌■散扼于他港,不能成队。钟瑛益怒奋竟佐舰长回击敌舰,浪速伤之旋又击中敌舰吉野,歼其首要及员弁以下死无算,以孤军无援不穷追,而钟瑛奋励之气益思有以自告后敌人,犹以济远能战相戒警备云……」

这段鲜为人知的史料记述:黄钟瑛佐舰长方伯谦回击敌舰的经过。丰岛海战,双方实力悬殊,我方在无准备的情况下,以一舰抵三舰,他认为死拼万不可,非智取无以制胜,钟瑛在危难之际,方寸不乱,足智多谋佐舰长方伯谦以「兵不厌诈」战术诱敌制胜。

「牙山海战」后,朝廷通电嘉奖。电文如下:「……管驾济远之方伯谦于牙山接仗时鏖战甚久,炮伤敌船尚属得力,着李鸿章传旨嘉奖……。」

《民国海军上将赞侯公国史馆本传》一则,见民国史料1919年编《青山黄氏世谱》第三卷,方知黄钟瑛曾参加甲午首役「牙山海战」。当时他在「济远」舰当航海员,危难之际,出谋划策协助舰长方伯谦转败为胜,并受到清廷的嘉奖。

从以上史料中可知:甲午「牙山海战」,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情势十分不利的条件下,我方能转败为胜,十分不易,这与黄钟瑛的沉着应战,以智取的战术是分不开的。对于这段历史情节,当载入中日甲午海战的史册中,让世人知道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黄钟瑛调任「飞鹰」舰、「福靖」舰枪炮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历任「海琛」、「海天」、「海筹」各舰船械、驾驶、帮带。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为「飞鹰」舰管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镜清」舰管带兼海军部参谋。

1911年9月,改任「海筹」舰管带。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大举南下,进攻湖北革命军;清海军统领萨镇冰率长江舰队进驻武汉江面,见军心同情革命,以治病为名,弃舰赴沪。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舰队奉命集结于武汉,何去何从,议持两端。黄钟瑛担任临时舰队司令,率舰队驶至九江。黄钟瑛激励士卒,效忠革命,众皆感奋,遂竖白旗,同行各舰亦相率反正。黄钟瑛率舰队起义,与九江陆军义军组织陆海军联合委员会。

黄钟瑛率舰起义后,又为辛亥革命做了几件事:

第一,参与赴江西安庆平乱。辛亥革命时期,江西军阀黄焕章乘机率部在安庆骚乱,大肆抢掠。黄钟瑛奉命率「海筹」舰载九江司令李烈钧与部队赴安庆平乱。李烈钧率兵登岸后,黄钟瑛留在舰上镇守江面。为严密防范,黄钟瑛几个昼夜没有歇息,由于水陆配合作战,安庆之乱得到了平息。

第二,赴大通(安徽铜陵)安抚军民。当时,安徽虽然宣告独立,但都督不孚众望,且已出走。黄钟瑛则率「海筹」等舰东下支援安徽,去大通(铜陵)安抚军民,

第三,率舰攻打南京。安徽稳定后,黄钟瑛又率第一舰队进攻南京张勋所率清军。张勋所部怵于舰炮威力,仓皇北渡,南京即于十月二日(12月2日)光复。

第四,率舰队溯江北上,支援武昌革命政权。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十一日,清军攻入汉口,十月八日(1月27日),汉阳又失守,武昌危如累卵。黄钟瑛得黎元洪电「汉阳旦暮受敌,且陷,急于赴援」,黄钟瑛即率舰队溯江北上,到青山下锚,观察汉口北军行动。次日,黄钟瑛又得到黎元洪的命令:毁掉清北军南下必经的第一、第二两道铁桥等。黄钟瑛将命令通告全军,并指定由「海容」、「海筹」、「海琛」3舰每日轮流前往轰击。由于舰队的援助,局势得到了稳定。随后,黄钟瑛率「海容」、「海筹」、「海琛」等舰东下,在高昌庙下锚,以便进坞修整,听侯北伐命令。

1911年12月,黄钟瑛因战功被推举为海军副司令。

不久,停战议起,各舰代表在上海选举程璧光为总司令,钟瑛为副司令。因璧光在英国未回,钟瑛任代总司令。

1911年11月15日,国父孙总统任命黄兴为陆军总长,蒋作宾为次长,黄钟瑛为海军总长,汤芗铭为次长,伍廷芳为司法总长,吕志伊为次长,陈锦涛为财政总长,王鸿猷为次长,王宠惠为外交总长,魏宸组为次长,程德全为内务总长,居正为次长,蔡元培为教育总长,景耀月为次长,张謇为实业总长,马和(君武)为次长,汤寿潜为交通总长。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父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黄钟瑛为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当时,南北各派代表正在上海议和。黄钟瑛认为袁世凯诡计多端,和议前途未可乐观,就派出汤芗铭为司令,率领「海容」、「海筹」、「海琛」、「南琛」4舰组成的北伐舰队,北上支持和发展革命力量。北伐舰队由南京出发,经上海向烟台航行。当北伐舰队到烟台时,烟台已经宣布光复,推驻舰「舞凤」舰长王传炯任都督。「舞凤」是交通舰,没有战斗力,北伐舰队到烟台,壮大其革命力量和声势,还同革命军光复了登州及沿海各地。嗣后,北伐舰队停泊烟台,直到南北和议告成。

南京政府成立后,黄钟瑛决心整顿海军,成立随营宣讲团,编辑出版《军中白话宣讲书》。

「海军大事记」载:民国元年改正朔,乙太阳历纪年。一月一日,即清宣统三年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举总理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以黄钟瑛为海军总长,汤芗铭次之。取五族共和之义,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以红旗右角镶青天白日,日有十二光芒为海军旗。

1912年1月5日,国父孙中山先生召开首次国务会议。海军总长黄钟瑛、教育次长景耀月、教育总长蔡元培、财政总长陈锦涛、财政次长王鸿猷、外交总长王宠惠、陆军总长黄兴等均有出席;并留下历史性的照片。南北统一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世凯任大总统,黄钟瑛不为其所拉拢,也随孙中山之后自请解职,并举刘冠雄任海军总长,汤芗铭仍为次长。经政府和刘冠雄的一再挽留,黄钟瑛只解去总长职,仍留任海总司令,以维持大局。此时黄钟瑛仍致力于海军整顿。

1912年10月28日,黄钟瑛因操劳过度,突然血吐满盆,便请假就医。11月,他被授海军中将衔。12月4日因医治无效逝世,终年43岁。12月28日,孙中山到上海参加黄钟瑛追悼会并发表演说。孙中山的挽联是:“尽力民国最多,缔造艰难,回首恩南都俦侣;屈指将才有几,老成凋谢,伤心问东亚海权。”对黄钟瑛一生给以很高评价。

后世纪念

黄钟瑛去世后,按照海军上将例优恤,灵柩于1913年1月12日由军舰送回福州,19日在福州孔庙明伦堂召开追悼会,全军下半旗哀悼,国内各界知名人士送来许多祭文和挽幛。9月4日,黄钟瑛的灵柩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天财山他父母的坟旁。

标签: 黄钟瑛

更多文章

  • 徐镜心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徐镜心

    徐镜心(1874—1914)字子鉴,山东黄县(今龙口市)黄山馆镇后徐家村人。中国同盟会山东主盟人,国民党山东支部理事长。他5岁入学,青少年时便萌发政治改革、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入烟台毓才学校读书。1902年肄业于济南高等学堂。1903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攻读法律。

  • 孔庆桂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孔庆桂

    孔庆桂(1894—1969),字励丹,1894年1月(清光绪廿九年十二月)生于晚清江苏仪征的一个旧文人家庭。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炮科,进江苏陆军炮兵任职。1922年又毕业于北平南苑航空学校第四期,属中国最早的飞行员,有功于北伐战争。后重回炮兵,任过黄埔军校教官。抗日战争中历任炮兵指挥官

  • 黄新波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黄新波

    黄新波(1916年—1980年),原名黄裕祥,笔名一工,广东台山人。1933年赴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中国美术家联盟,并与刘岘组织未名木刻社,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新兴木刻运动。1936年发起成立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并参与举办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出版了第一本木刻作品集《路碑》。中文名:黄

  • 方本仁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方本仁

    方本仁(1880—1951),湖北黄冈人。幼时入私塾读书,1902年投武昌右旗马队营当兵,后被选送北京陆军军官学堂第二期学习。毕业后,留京任禁卫军骑兵排长。翌年,调新军第六镇任连、营长。1912年,被委为都督府参议厅厅长、陆军将校讲习所所长、督军署参谋长,授陆军少将衔。1916年调任赣西镇守使。19

  • 菡子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菡子

    菡子(1921-2003)原名罗涵之,又名方晓,中国著名女作家,散文大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新四军老战士,长期在部队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历任《前线报》编辑、《淮南大众》社长兼总编、华东局妇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收获》和《上海文艺》编委、上海市作家协会

  • 陈美藻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陈美藻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四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一师特务连班长,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排长,三十军政治部团委会委员,三十军八十八师政治部党委会书记,三十军政治部党委书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党委委员

  • 鲁易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鲁易

    鲁易(1897-1932,一说1900-1932)原名其昌,字蕙孙,号绳武。江西黎川中田人。1900年出生在沅水之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他早年留学日本、法国、苏联,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10月,在洪湖苏区反“围剿”的战斗中被俘牺牲。土地革命时期红三军的著名将领,烈

  • 韦素园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韦素园

    韦素园(1902-1932)又名漱园,安徽六安叶集人,未名社成员。韦素园一生勤于文学翻译,译著有俄国果戈理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俄国梭罗古勃的《邂逅》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品、诗歌等文学作品。逝世后,鲁迅先生手书"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

  • 辛国治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辛国治

    辛国治(1921——2013.07.22),男,河北黄骅人,海军南海舰队原副政治委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2013年7月22日,辛国治同志(正兵团职待遇)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国山东青岛逝世,享年92岁。中文名:辛国治国籍:中

  • 曹天戈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天戈

    曹天戈(1901—1995),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号寒玉,字宣麾,浙江省镇海县人。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陆军大学第13期毕业。抗日战争期间曾任第3战区干训团少将副教育长兼教育处长,1942年任第49军26师副师长,师长、参加浙赣会战,内战初期兵败苏中,改任浙东师管区司令,1948年1月任总统府中将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