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一(1901—1957),原名云亭,浙江省诸暨牌头区宜东乡(今城关镇)上杨村人,出身农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浙江省杭州市委副书记,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兼省纪检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省委常委,副省长。19岁考入湖州省立第三师范,被选为湖州学生联合会总干事。1930年5月,在湖州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湖州县委宣传部长。1932年7月,他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时被捕,关押于监狱5年。1938年,杨思一在诸暨恢复党籍,任诸暨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宁绍特委书记。1939年在省党代会上当选为省委候补委员与七大代表,任绍属特委书记。1940年中共中央东南局决定将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后任宁绍地区特派员,着手建立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42年7月任浙东区党委组织部长兼会稽地委书记,组建金萧支队。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宿北、鲁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浙江省先后担任多个领导职务。1957年12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同月20日病逝。1979年6月9日恢复政治名誉。1983年11月,中共浙江省第七次党代会预备会议上,为他彻底平反。另外同名有著名铸造专家、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杨思一(1962—)。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思一
别名:云亭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01
逝世日期:1957
职业:诸暨县工委书记
毕业院校:湖州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省政协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
人物简介
杨思一(1901—1957),原名云亭,浙江省诸暨牌头区宜东乡(今城关镇)上杨村人,出身农家。
19岁考入湖州省立第三师范,被选为湖州学生联合会总干事。1925年,到诸暨草塔智胜、镇海崇正等小学任教。
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湖州县委宣传部长,后因县委被破坏,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旋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
1932年7月,中共浦东区委恢复其党籍,代表浦东出席反帝大同盟会议,被警察逮捕,在苏州陆军监狱关押达5年之久。1937年5月,经保释出狱,辗转回家乡抗日。1938年1月,再度恢复党籍。同年5月,任诸暨县委书记。次年1月,任宁绍特委书记。被选为省委候补委员和中共“七大”代表。
1940年1月,任绍属特委书记。1941年4月绍兴沦陷后,领导皋北抗日自卫队、浙东游击大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7月,任中共浙东区党委组织部长兼会稽工委(后改地委)书记。次年3月,任金萧地委书记、金萧支队政委,指挥墨城坞、大宣等百余次战斗。
1945年9月,杨思一奉命北撤,先后任新四军一纵三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三师政委、选遣队一支队政委等职。奉命率部北撤江苏东台,所部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任1纵3旅政治部主任。次年任3师政委。1948年5月,三野组建先遣纵队渡江南下,任纵队第一支队政委,参加泰安、宿北、鲁南、莱芜、沂蒙山等战役。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出任杭州市委副书记,历任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兼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省编制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7年12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同月20日病逝。
1979年6月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
人物生平
原名杨云亭,曾用名倮心、少青、念平,诸暨城关上杨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浙江省杭州市委副书记,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兼省纪检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省委常委,副省长。
19岁时,考入湖州省立第三师范,1924年,被选为湖州学生联合会总理事,成为学生运动骨干。1925年夏毕业,到诸暨草塔智胜、镇海崇正等小学任教,开始接触马列主义书籍,向往革命。1930年5月,在湖州县立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湖州县委宣传部长。后因中共湖州县委遭敌破坏,与组织失去联系,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1932年7月,中共浦东区委恢复其党籍。后在代表中共浦东区委出席反帝大同盟会议时被捕,在苏州陆军监狱关押5年。
1937年7月,杨思一经保释出狱,即回乡抗日。之后,他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并投入抗日斗争。上海沦陷后,他转辗到家乡诸暨,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恢复了党籍。1938年2月,任中共诸暨县工委书记。5月,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并任中共宁绍特委宣传部长。1939年1月,任中共宁绍特委书记。同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委候补委员、中共七大代表。
1940年1月,中共宁绍特委分设,任中共绍属特委书记,期间,整理和发展党的组织,坚持积极慎重的发展方针,使宁绍特区党在迅速发展中保证了质量。至1939年10月,宁绍地区党员发展到2000人,建立支部200余个。他还把党的发展建设同群众运动紧密联系起来。针对浙东粮荒严重的情况,他亲自部署领导了1940年6月的嵊县“六·三”饥民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杨思一改任中共绍属特派员。遵照党的指示,及时撤退一批已经暴露的干部,调整了县级领导成员,保证了绍属地区党组织的安全,保存了这一地区沦陷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力量。宁绍地区和浙赣铁路沿线各县相继沦陷后,他领导绍兴、诸暨等县组织抗日自卫武装,在浙东敌后举起了党领导人民武装抗日的旗帜。
1942年6月,浙东军分会组建南进支队,开辟会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7月,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他任区党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会稽工委(后改为地委)书记,并与蔡群帆一起,领导了会稽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冬,参加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留区党委工作。1943年11月,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爆发,浙东区党委决定发展金萧地区的游击战争,牵制顽军,配合四明地区主力作战,他与蔡群帆一起率一个中队进入金萧地区,集结诸暨、义乌等县的地方武装,组建金萧支队,任中共金萧地委书记、金萧支队政委。1945年2月,任会稽特派员。从组建金萧支队到抗战胜利期间,他按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统战工作,领导金萧地区军民同日伪顽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巩固扩大了诸北、金义浦兰、诸义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路西抗日根据地。
1945年9月奉命北撤,杨思一先后任新四军一纵三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三师政委、选遣队一支队政委等职,在泰安、宿北、鲁南、莱芜、沂蒙山等重大战役中,亲临前线,勇敢沉着,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兼省纪检委书记,省编制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
1957年12月,杨思一被错划为右派——这位十年内战时期入党的老同志,抗日战争时期在宁绍后来是金萧地区搞革命,是金萧地委书记、金萧支队政委,工作踏实,得到了群众拥护,北撤后在新四军和华野部队中任师政治部主任,解放后到浙江,当过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常委、副省长,他对地方干部很关心,说过“省委有圈子”,他分管政法部门,但肃反时不让他参加“五人小组”,说他历史上有问题,他有意见。
他与沙文汉“共同反党联盟”的事实就是“两人抗拒中央的方针和省委的指示,千方百计包庇宋云彬、李士豪”;特别是李士豪,“抗日战争时杨思一与李士豪统战工作中有很多交往”,1956年党代会对于省委候选人提名时,陈修良和高光都提出过杨思一是“好干部”,这些都构成了罪名,而且和沙文汉一起挂上钩。
杨思一的血压很高,眼底出血,经受大会批小会斗,在大会上被迫做长篇检讨,到午夜才回家,宣布为“右派”后,家门口已布了岗哨,11月17日半夜杨思一脑溢血加重,失明,而家中电话也打不出去了,车也找不到,延迟到天亮才送医院,昏迷两天后于20日去世,终年56岁。
1979年6月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予以改正,恢复政治名誉;1983年11月,中共浙江省第七次党代会预备会议上,为他彻底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