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陵(1902年—1983年)毛纺织专家,字炳生,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早年赴法勤工俭学,后从比利时维城纺织学院毛纺织专业学成回国以后,矢志“实业报国”,毕生致力于毛纺织工业的生产和科技工作,在生产建设、产品开发、设备选型、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对发展中国毛纺织工业生产和科技事业作出了显著成绩。另外也有工艺美术家、新闻出版署老年书画联谊会理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等同名名人。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邱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南通市
出生日期:1902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83年5月4日
职业:毛纺织专家
毕业院校:比利时维城纺织学院
代表作品:毛纺织品非奢侈品。纺织建设,1950(7):1.
个人简历
1902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3—1927年比利时维城纺织学院毛纺织专业毕业。
1928—1930年任南京江苏省建设厅技士。
1930—1932年任镇江江苏省实业所技士。
1933—1935年任上海章华毛纺织厂技师。
1936—1940年任重庆军政部制呢厂工务课长。
1940—1946年任重庆中国毛纺织厂总工程师兼工务课长。
1946—1947年任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务处毛纺工程师。
1947—1949年任上海第四毛纺织厂厂长。
1949—1950年任上海第四毛纺织厂厂长。
1950—1956年任华东纺织管理局毛麻丝科科长、工程师。
1956—1969年任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毛纺室副主任。
1971年退休。
1979—1983年任北京市毛纺织科学研究所、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顾问。
1983年5月4日逝世于北京。
生平概况
邱陵,字炳生,江苏南通人,1902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木工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刻苦上进。在上海上中学时,因父亲卧病,收入中断,辍学而去龙华车站学习站务。当时爱国志士倡导实业救国,邱陵深受影响。正值蔡元培、李石曾创办赴法勤工俭学,遂抱着“兴办实业,振兴中华”的志向,于1919年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由华法教育会介绍,先后进入拜野中学和德来学校读书,192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大学,但由于华法教育会停止资助,父亲又病故,经济来源断绝,生活十分困难,更谈不上继续求学了。在此期间,他有幸得到晚清状元、江苏南通实业家张謇的资助,于1923年转赴比利时维城纺织工程学院攻读毛纺织专业。
1927年学成回国后,先后在江苏建设厅工商科和镇江实业所任技士。邱陵正式投身毛纺界始于1933年,从此为发展祖国毛纺工业辛勤耕耘逾半个世纪。该年,他进入上海章华毛纺织厂任纺、织两部技师。1936年进重庆军政部制呢厂任工务课长。1940年受聘中国毛纺织厂任总工程师兼工务课长。1946年回到上海,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务处毛纺工程师。翌年,任上海第四毛纺织厂厂长。1950年任华东纺织管理局毛麻丝科科长。1956年由上海奉调至北京,参加了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建院工作,任毛纺研究室副主任,致力于毛纺科技事业。1971年退休。1979年任北京市毛纺织科学研究所顾问、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技术顾问,至1983年病故,终年81岁。
邱陵1954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工程师,1956年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59—1966年受聘为国家科委纺织专业组成员,1979年还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七届理事。
发展工业
邱陵于1927年底学成回国后,时年25岁,踌躇满志,原希望学以致用,有所作为。1928年至1932年间,先后任江苏省建设厅工商科和镇江实业所技士,从事纺织技术咨询和论证工作。但事无所成,却遭人排挤,继而失业,“实业救国”思想受到一次沉重打击。
1933年,经人介绍,进入上海章华毛纺织厂,邱陵任纺、织两部技师。他日以继夜地翻阅中外纺织技术资料,精心设计出既节约原料,又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雪花呢”产品,很快风行全国。但好景不长,1936年因该厂经理嫉贤忌能、安插亲信,使邱陵又失业达九个月。1936年11月经人介绍,进重庆军政部制呢厂任工务课长。
1939年中国著名实业家刘鸿生准备在重庆创办中国毛纺织厂。他十分器重邱陵的才能,筹办时即请他出谋划策。邱陵感到遇到知己,新厂规模大,是大展才华的极好机会,于1940年受刘鸿生聘请出任重庆中国毛纺织厂总工程师兼工务课长。建厂之初,设备、技术、原料、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都十分缺乏,邱陵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一个个难题,使生产逐步走上正轨。当时中国毛纺织厂的原料主要依靠进口,由于正在进行抗日战争,原料进口发生困难。为了解决生产所需原料,也为了开发国产羊毛资源,他积极设计、研制国毛产品,如1943年,他曾利用国毛原料,开发出了无缝造纸毛毯,代替了舶来品,而获得奖励。为了发展中国毛纺工业,1945年8月,他受刘鸿生之托,着手在兰州筹建西北毛纺织厂(今兰州第二毛纺织厂)。1946年10月回到上海,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务处工程师。翌年,任上海第四毛纺织厂厂长。
在上海第四毛纺织厂的四年期间,他针对前纺设备可适应长纤维、低支纱生产的特点,决定部分改纺兰凤牌绒线,颇受市场欢迎,使工厂生产倍增,同时填补了中纺公司该领域产品的缺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邱陵感到无比的激奋,愿为祖国和人民多做些事。当时,战争刚刚结束,纺织业急需恢复生产,为了使国产羊毛代替过去依赖甚深的澳毛,依据他在西北工作过的经历,积极倡议组团去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国毛资源情况。在上海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组成了以邱陵为团长,唐文波为副团长的“西北羊毛考察团”,经过了一万七千华里的旅程,耗费了101天时间,足迹踏遍豫、陕、甘、宁、青、晋、绥、察、冀、鲁等十二个省的产毛区,于1950年1月底返抵上海。邱陵一行返沪后,将西北羊毛产量评估,设厂所需电力、水源、交通情况及发展中国毛纺织业的看法,写出了详尽的报告书,为发展中国的毛纺工业提供了一份内容十分丰富的资料。
1950年邱陵由上海第四毛纺织厂调至华东纺织管理局机关任毛麻丝科科长。邱陵以极大的热情和细致的工作作风投入全国纺织基地华东地区纺织业的恢复工作,使全地区毛麻丝行业很快恢复生产,大力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他还积极组织所属各厂,生产了大批军用毛毯,送往前线,支援了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工厂工人文盲很多,为了提高工人、干部素质,发展生产,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工人、干部学习课本并亲临教室给学员讲课。1953年毛织品开始对苏联出口,为解决华达呢经纬密度差异大而产生的缩水率不符合要求的问题,他广泛收集全国各厂生产的不同规格华达呢,结合美国进口的“呢,仔细分析,潜心研究,提出了出口八年不衰的产品规格,之后还形成国家标准的主要品种之一。为提高生产罗斯福”技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苏联国家标准,他还集中技术力量,在各厂结合实际,大力贯彻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并深入生产第一线,组织技术人员攻关,解决当时生产中为害很大的经纬档厚薄段、条痕条花、染色牢度以及成品缩水率等关键问题,为上海及全国毛纺工业的产品质量,奠定了生产技术管理的基础。使上海对苏出口产品质量一等品率由开始时的30%,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提高到95%以上。使国营企业能有力量在大合营后,帮助合营企业在技术上、质量上得以迅速提高。由于他工作积极,思想进步,成绩显著,于1956年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科技事业
1956年他奉调至北京,参加了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的建院工作,任毛纺研究室副主任。在此期间,在他的领导下,毛纺室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在基础建设、选题计划、健全制度、培养人才等方面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逐步形成了技术力量比较强,组织比较完整,实验工场初具规模的毛纺科研基地,使毛纺织染整的科研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在他率领下,1961年完成了中国第一代国产毛纺织染整设备的选型工作,编写出的58型毛纺织染整机器选型报告书,被国内毛纺界(包括学校)认为是一部最完整翔实、很有参考价值的技术文献。在1956—1969年,毛纺室共计完成山羊绒分梳机、切断法直接成条机、毛纺细纱大牵伸、粘胶纤维条连续染色、羊毛与聚酯纤维混纺工艺和高温染色等科研成果26项。
1963年纺织工业部制定七至十二年科技超赶计划时,毛纺室抽调了许多技术骨干参加了调研和起草工作,他作为室的领导,身体力行,积极参加收集资料、研究讨论,使任务得以较好地完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虽然身处逆境,仍十分关心科技规划的落实。
发挥余热
1971年退休后,他继续为毛纺业的发展而努力发挥余热。1979年他受聘担任了北京市毛纺织科学研究所顾问、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技术顾问,接受各项咨询,对毛纺工业的发展规划和研究院的重建工作提出不少有益建议,直至1983年病故。邱陵生前还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国家科委纺织专业组成员,《中国纺织》期刊编委。在其一生中,翻译、撰写了许多有关毛纺织技术的文章和论文,晚年还带病编纂了《法汉纺织染词汇》,并坚持在临终前校阅完毕。
感人事迹
邱陵一生不仅在振兴毛纺织生产,发展毛纺织科学技术方面贡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而且在其为人、处事和育人等方面,也有许多感人事迹,为后人所称颂。
1.邱陵作为老一辈科研工作和生产管理人员,最可贵的品质是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他早年留学欧洲,回国后看到国家一片破败景象,又经常受排挤、遭失业,但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报效祖国的志向始终不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他经常接近民主人士、一些地下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建国后,他经常用亲身经历教育年青人和自己的儿女热爱社会主义。他一直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在看到和听到重大建设成就时,常常激动不已。在他病重住院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建设大事。
2.邱陵多年从事毛纺织生产技术工作,是毛纺界的老前辈,他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实践中十分重视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又不崇洋迷外,总是从国内实际出发,发扬自信、自主、自强精神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他经常说:中国人是十分聪明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去做,很多事都会成功的。他不尚空谈,总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进行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并以这种精神帮助青年技术人员树立正确的科技指导思想。正如许多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说:“他自强不息,身体力行,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在担任上海第四毛纺织厂厂长时,他经常深入生产车间,既亲自检查现场,又亲切与车间人员交换意见,作风深入,态度和蔼可亲。他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时,总是客观地与大家商讨,把自己放在群众之中,绝无主观武断、自以为是的作风,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在集留学资历、一厂之长的地位,以及长期从事毛纺工作的丰富经验等优势于一身的情况下,邱陵能如此平易近人、处事客观、作风严谨、深入实际,尤为难能可贵。他在生活中,待人接物时都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深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4.邱陵对青年人的成长非常关心,他要求青年科技人员都订有学习规划,并经常检查指导,还不时把自己的渊博知识和国内外新的科技信息向大家传播、介绍。如中国7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簇绒织物,而早在60年代初,邱陵就已向大家介绍过国外簇绒产品和设备的信息。对于向他提出的生产、科研方面的技术问题,他总是循循善诱,热心解答。对年轻人真是既为领导,又是老师,关心胜如父辈。正是在他的关心培养下,当年和他一道工作的年青人,后来不少成为国内毛纺生产、科研和教育方面的骨干力量。
5.邱陵一贯热心传播科技知识,他从不把知识及技能垄断起来作为自己的资本,而是尽其所能传授给其他人。他曾定期去北京百货大楼讲课,普及毛纺织技术和应用知识;他还常为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图书馆、各纺织技术杂志承担翻译、审校稿件任务。他担任北京市毛纺织科学研究所顾问期间,经常组织一些学术报告、技术交流和科普活动,每次都亲自安排和到会参加,使学术活动搞得很有起色,受到大家的赞誉。他一直到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还孜孜不倦地编写《法汉纺织染词汇》。
主要论著
1邱陵.毛纺织品非奢侈品.纺织建设,1950(7):1.
2邱陵.西北羊毛资源考察报告书.1950.
3邱陵.毛纺织染整机器选型(科研成果).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1961.
4邱陵.法汉纺织染词汇(油印本).北京市毛纺织科学研究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