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梁济

梁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11 更新时间:2023/12/14 22:12:42

梁济(1858年-1918年11月14日)清末官员、学者。字巨川,一字孟匡,别号桂岭劳人,以字行,广西桂林人,北大哲学教授梁漱溟之父。光绪间举人。历官内阁中书、教养局总办委员、民政部主事、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斋务提调,清亡后投水自尽。

基本资料

中文名:梁济

别名:字巨川、孟匡,别号桂岭劳人

国籍:清→中华民国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广西桂林

出生日期:1858年

逝世日期:1918年11月14日

职业:官员、学者

代表作品:《桂林梁先生遗书》

子嗣:梁漱溟

生平简介

其父梁承光,剿捻军于山西,卒官山西。梁济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四年,任愿学堂义塾教师。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民政部供职。避居城北隅彭氏宅,绰号“梁疯子”。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自尽,有遗书万余言,强调“弟今日本无死之必要也。然国家改组,是极大之事,士君子不能视为无责。”“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去年已决心,今年不复听卖菱角声,不吃西瓜矣”,信中还给徐世昌总统上书五条,惓惓者五事:曰民、曰官、曰兵、曰财、曰皇室,区画甚备。谥贞端。梁漱溟兄弟编印其父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印成六卷,共计四册,分送给公共阅览机关和他们的好友。1969年由台北文海出版社再次出版,并收录于沈云龙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之中。1989年出版的《梁漱溟全集》也收录了这一著作。

清史文载

梁济,字巨川,广西临桂人。父承光,卒官山西,贫不能归,寓京师,喜读戚继光论兵书暨名臣奏议。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时父执吴潘祖廕、济宁孙毓汶皆贵,济不求通。迨毓汶罢政,始一谒之。大挑二等,得教谕,改内阁中书,十余年不迁。举经济特科,亦未赴。三十三年,京师巡警招理教养局,济以总局处罪人,而收贫民于分局,更立小学课幼儿,俾分科习艺,设专所售之,费省而事集。由内阁侍读署民政部主事,升员外郎。在部五年,未补缺。逊位诏下,辞职家居。明年,内务部总长一再邀之,卒不出。岁戊午,年六十,诸子谋为寿,止之,不可,避居城北隅彭氏宅。先期三日,昧爽,投净业湖死,时十月初七日也。遗书万余言,惓惓者五事:曰民、曰官、曰兵、曰财、曰皇室,区画甚备。予谥贞端。

人物轶事

1918年11月7日,快要过60岁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员外郎、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教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三天之后,梁济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留万言遗书说:“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自杀影响

徐志摩评述道:“它的起源与所能发生的效果,决不是我们常识所能测量,更不是什么社会的或是科学的评价标准所能批判的。在我们一班信仰(你可以说迷信)精神生命的痴人,在我们还有寸土可守的日子,决不能让实利主义的重量完全压倒人的性灵的表现,更不能容忍某时代迷信(在中世是宗教,现代是科学)的黑影完全淹没了宇宙间不变的价值。”

超也在听到梁济的死讯后深感惋惜。他写道:“自先生殉节后,启超在报中读遗言,感涕至不可抑,深自懊悔并世有此人,在我乃不获一见……《伏卵录》中相教之语虽不多,正如晦翁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其所以嘉惠启超者实在大。”同时他还叮瞩梁漱溟在“春秋絜祀时,得间为我昭告;为言:启超没齿不感忘先生之教,力求以先生之精神拯救天下溺……”“此种俊伟坚卓的人格感化,吾敢信其片纸只字皆关世道,其效力即不见于今,亦必见于后……继述而光大之,则先生故不死也”。

陶孟和尽管尤为佩服于梁济“坚强不屈的性格、谨慎廉洁的操行、忠于妻友的热诚”,但他认为:“在现在一切事物都商业化的时代里,竟有巨川先生这样的人,实在是稀有的现象。我虽然十分的敬重巨川先生,我虽然希望自己还有旁人都能像巨川先生那样的律己,对于父母、家庭、朋友、国家或主义那样的忠诚,但是我总觉得自杀不应该是他老先生所采的办法”。

陈独秀从传统的角度赞扬了梁济。他认为“梁先生自杀的宗旨,……是想用对清殉节的精神,来倡导中国的纲常名教,救济社会的坠落”。因此他不赞成梁济是“单纯殉了清朝”。同时他明确指出:新时代的人们不必学其舍生取义的做法,但应有他那种救济社会坠落的勇气和真诚纯洁的精神。

当时刚刚丧父的胡适亦强调公众要从梁济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养成一种欢迎新思想的习惯,使新知识新思想可以源源进来”。

李大钊亦在《北京的“华严”》一文中表达了对事态的高度关注,并指出:“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比那些醉生梦死的青年,历仕五朝的元老还亲切的多呢。”

傅斯年在《心气薄弱之中国人》中尽管将梁济和辜鸿铭张勋并列为守旧的象征,但文章同时也指出:“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有主义好。就是他主义是辜汤生、梁巨川、张勋……都可以,总比见风使舵好。”

标签: 梁济

更多文章

  • 舒新城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舒新城

    舒新城(1893年-1960年11月28日),湖南溆浦人,原名玉山,字心怡,号畅吾庐。中国学者、出版家,佃农出身,《辞海》的编纂者。中文名:舒新城别名:玉山、维周、心怡、畅吾庐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893年逝世日期:1960年11月28日职业:出版家、教育家毕业院校: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主要成

  • 曹思源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思源

    曹思源,男,1946年1月出生于江西景德镇,中国著名法学家、宪法学者。曾担任北京思源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总裁、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所长、北京思源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总裁。因曾主持起草中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公开倡导竞争性产业私有化,反复提出数十项修宪建议,而被称为“曹破产”、“曹私有”、“曹宪政”。先后被

  • 公西赤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公西赤

    公西华(前509年-?,一说前519年出生),汉族,字子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门弟子。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袁晓园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袁晓园

    袁晓园(1901-2003),常州武进人。袁晓园先生名闻天下,不是因为她四妹袁静,写了一部《新儿女英雄传》;更不是因为她三妹的女儿是琼瑶。而是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出身翰苑之家,工诗词,善书画,一生颇多传奇。青年时代她冲破封建家庭樊篱,只身赴法勤工俭学;四十年代她成为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七十年代

  • 范源濂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范源濂

    范源濂(1875—1927),字静生,出生于1875年,湖南省湘阴县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早年就学于长沙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国,在北京任学部主事,并创办法律学校和殖边学堂。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部次长、中华书局总编辑部部长、北洋政府教

  • 黄宽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黄宽

    黄宽,医学家、教育家。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学成归国后从事临床与教学,医术精深,尤擅外科。成功进行中国首例胚胎截开术。他是最早任海关医务处医官的中国医家,又是中国最早担任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中文名:黄宽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香山县东岸乡出生日

  • 黄宗炎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黄宗炎

    黄宗炎(1616~1686),明末清初浙江馀姚人,字晦木,一字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黄尊素次子,黄宗羲弟。与兄黄宗羲、弟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中文名:黄宗炎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616逝世日期:1686主要成就:浙东三黄之一代表作品:《六书会通》《周易象辞》明季贡生。兄弟三人均为刘宗周弟子,学术大

  • 毛子水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毛子水

    毛子水(1893~1988),名准,字子水,以字行;人称五四时代“百科全书式学者”,1893年4月11日出生于浙江衢州江山县农村。夫人张菊英祖籍宁波鄞县。中文名:毛子水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893逝世日期:1988职业:学者、教授毕业院校:北京大学毛子水从小好学聪慧,读书成癖;6岁时即入村塾,学习《

  • 张汝舟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汝舟

    张汝舟(1899—1982)名渡,自号二毋居士,取“毋欲速毋自欺”之义,安徽全椒县章辉乡南张村(该村建国前属合肥县)人。学者,原贵州大学教授。中文名:张汝舟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全椒县章辉乡南张村出生日期:1899逝世日期:1982代表作品:《历术甲子篇浅释》、《古代天文历法表解》张汝舟少

  • 王引之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王引之

    王引之(1766—1834),江苏高邮人,字伯申,号曼卿,是王念孙长子,清代著名学者。祖王安国为左都御史兼领广东巡抚、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父王念孙为直隶永定河兵备道,皆以治名物训诂著称。曾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撰成《字典考证》。后人辑有《王文简公文集》。三十四岁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