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徐冠仁

徐冠仁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258 更新时间:2024/1/16 20:18:22

冠仁(1914.3.7—2004.2.18),著名核农学家。江苏省南通县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艺系。195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物理气象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顾问,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原子能农业应用》、《核农学报》主编。

基本资料

名:徐冠仁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南通县

出生日期:1914.3.7

逝世日期:2004.2.18

职业:核农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

人物简介

徐冠仁,1914年3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徐由白曾任南通师范学校数学教师,因家境清贫,8岁才入学。但他学习刻苦努力,1930年在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毕业,升入南通学院农科。后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于193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并从事水稻遗传研究。他他的同班同学蔡旭、俞葆都是当时从事稻、麦、棉研究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徐冠仁撰写的《水稻植物性状遗传研究》、《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和《不同类型水稻杂交、不孕性遗传研究》在《印度遗传育种》杂志上发表,曾获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他编写的《稻作学》教材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1946年徐冠仁接受明尼苏达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主攻遗传学,辅修植物学,同时兼职任教。他的博士论文《正玉米与矮生玉米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对杂交种优势的产生与表达提出了新的观点,为H.K.海斯博士专著《玉米杂种优势》一书所引用。1950年获博士学位。随后被推荐为美国西格马赛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留在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学系当研究员,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子能和平利用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徐冠仁采用热中子和X射线处理小麦种子,得到抗秆锈病突变体,为抗病育种指出了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育种界的重视,其论文刊登在《第一届国际原子能和平利用会议论文集》第12卷60—62页。他的名字被列入联合国1954年印发的《世界小麦育种家和育种站名录》中。

1956年,徐冠仁放弃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和夫人黄小玲(明尼苏达大学园艺学硕士)携幼子转道日本回国。他怀着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情,勤奋工作,致力于开创我国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人物简历

1914年3月7日生于江苏省南通县。

1930年6月毕业于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

1930年9月—1931年6月南京学院转大学一年级。

1931年9月—1934年6月转入中央大学农艺系,毕业时获学士学位。

1934年7月—1946年6月历任中央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1946年9月—1950年6月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进修,获博士学位。

1950年7月—1956年6月留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任研究员。

1956年10月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代主任。

2004年2月18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

科学研究

开创我国原子能农业应用事业

徐冠仁回国后把全部精力投在工作上。1956年9月6日他在北京永安饭店住处起草了一个建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原子能农业应用实验室”。这个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很快就决定由他负责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当时国际上原子能和平利用刚刚起步,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个空白,既没有人才,又没有资料,更没有设备,真可算是“白手起家”。但他不畏困难,从有关单位借聘来7位专家一起,发挥集体的智慧,积极投入筹建工作。没有实验室,就把几间平房改建成放射性实验室和物理测量室。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57年9月,我国第一个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正式诞生。从此,边建设边培养人才、边开展工作,先后举办了5期原子能农业应用培训班,培养出30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同时,在北京农业大学讲授辐射育种课程兼带研究生;亲自主持辐射遗传育种研究课题,并指导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青年研究人员开展辐射诱变育种工作,获得了小麦抗秆锈病,洋麻抗炭疽病,高粱矮秆、棉花、小黑麦早熟突变体等。到1958年,该所的同位素示踪、低剂量刺激农作物增产、辐射保藏食品、辐射消灭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相继开展了起来。1957年4月,他代表我国出席了苏联部长会议原子能利用管理局和苏联科学院在莫斯科召开的“同位素及辐射在国民经济及科学应用全苏科技会议”。1958年4月,他再次赴莫斯科参加苏联农业科学院召开的“同位素及辐射在农业应用学术会议”,发展和加强了我国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在他的倡导下,1979年3月成立了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创办了《原子能农业应用》期刊。现在该刊已扩展为《核农学报》、《核农学通报》两个学术刊物。目前,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了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和学会,形成了核农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密切配合的两个体系,这在国外也是少有的。我国的辐射育种与辐照保鲜已经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上处于先进行列,受到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各国同行专家的重视。徐冠仁曾先后应邀参加FAO/IAEA农业处联合召开的专业顾问会议,培训顾问会议,以及在日本召开的第14届同位素会议,在美国召开的第7届太平洋地区核科技会议等。他的事迹已载入《原子能科学家名录》之中。

首先育成杂交高粱并应用于生产

徐冠仁十分关心和重视我国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在1957年筹建原子能利用研究室的同时,他便利用从美国带回来的高粱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青年研究人员讲授应用“三系”配套生产杂种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并成功地育成了我国第一个杂交高梁。为了尽快地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他亲自到农业部种子局落实杂交高梁的示范推广试验,并得到种子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由于杂交高粱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高梁产量大幅度增长,也推动了我国小麦、水稻、谷子和其它作物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交种的研究。为了开辟新糖源,他主持“粮糖兼用杂交高梁育种研究”。从收集国内外甜秆高梁种质资源入手,到引进国外甜高粱不育系,为开创我国粮糖兼用杂交高粱的利用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56年,他就曾利用小麦“单体”、“缺体”全套材料,指导科技人员利用非整倍体系列开展遗传育种研究,在发展作物育种应用染色体工程技术中起了带头作用。198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授予他“杰出成就”金质奖章和奖状,他的事迹被载入《国际知名知识分子传记》和《中国现代农学家传》之中。

学术交流

为促进科学技术服务于四化建设,徐冠仁十分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往工作。他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组织的科学讲座会上和侯学煜先生一起做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报告,在中国核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和中国农学会第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分别做了“和平利用原子能加速农业现代化”和“核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讲演。他还经常应邀在省、市、自治区召开的一些会议上做学术报告,阐述科学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地位和意义,指明科学技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途径。

他向国家科委提出充分利用我国广大水面资源发展水上种植业的新建议,得到国家科委、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在杭州中国水稻所开展“水上种稻、种菜”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果。此后对该项研究进行了扩大试验和深入探讨,旨在将水上种植与水下养殖相结合,陆地生产与水域生产相配合,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他的这一开拓性业绩已载入1991年《中国名人年鉴》。

1980年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1990—1991年任生物学部代主任。在职期间他积极参加推进我国生物学科的发展工作,并公正严肃地主持了生物学部遴选新学部委员的工作。1985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授给他的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

徐冠仁自1956年回国以后,曾先后出访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奥地利、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在出访期间,他往往放弃东道主安排的观光活动而去详细考察所在国科技发展状况和新动向,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对口学术交流,不失时机地宣传我国核农学的发展现状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他积极争取国际合作,沟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1984与1985年,他曾担任国际水稻研究所董事会董事及国际科联亚洲生物科学网理事会理事。由于他在国内外农业科技界卓有成效的工作,1987年美国传记研究所将他的业绩载入《国际杰出领导大词典》,并授予他“杰出领导”奖牌。

徐冠仁为我国核农学事业的创立与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年逾古稀时,本可安度晚年,但他仍精神饱满地孜孜于农业科学事业。他虽身居二线,但还是照常工作,经常应邀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项目论证,成果鉴定,职称评审以及研究生论文答辩等活动。他作为《核农学报》的主编,对所发表的每篇文章,从中文到外文,都要细心审阅,给予必要的修改。他还担任许多学术职务,如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同位素专业组副组长、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业科学评审组成员;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等书刊的编委。随着高新技术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物理研究所请他当新成立的“离子生物学效应及诱变育种研究组”顾问;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也邀他做顾问,中国科学院请他参加中国生物技术学会筹建工作。

1990年3月,他应美国核学会邀请参加学术会议,在美国的妻子、子女都希望他会后能多住几天,与亲人团聚,但他想的是国内还有许多工作等待他处理,没有多住,按期回国。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高标准,严要求,经常工作到深夜。但在生活上,他却始终保持简朴的作风。他平易近人,助人为乐。五十年如一日,从事着开拓性的农业科学研究。他说:“知前人所已知,识时人所未知,为后人导新航,乃科学家之本色”。他不仅勤学,更讲求团结与献身精神。他说过:“将知识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加上献身精神的力量,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2004年2月18日早6时(美国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原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原子能农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核农学事业创始人、著名科学家徐冠仁先生在美国洛杉矶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0岁。

徐先生的一生是探求真理、为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孜孜以求的一生,是为中国核农学学科的创立、发展、壮大奋斗不止,无私奉献的一生。从徐先生身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伟大的科学精神,他的逝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整个中国农业科技界的巨大损失。徐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科学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并将激励我们不断努力,继承徐老未竟的事业,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努力奋斗。

我们再用徐冠仁自己说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语:“对一个团体或个人作出评价,要看这个团体或个人所开创和从事的事业,是否对人民有利,后继有人,不断地兴旺发达,而不是靠树碑立传。传是会被人遗忘,甚至被人改写的,碑是会受到风蚀,甚至倒塌的。唯有对人民有利,不断兴旺发达的事业,可与日月同辉,永放光芒。”

主要贡献

中国核农学的创始人

徐冠仁早期从事水稻性状遗传、不同类型水稻杂交和不孕性遗传的研究,曾获自然科学论文奖。在美国期间研究了玉米杂种优势的产生与表达并提出了新的观点,采用热中子和X-射线处理小麦并得到抗秆锈病突变种,为当时抗病育种指出新途径,受到国际上的重视。1956年回国后,致力于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创建中国第一个原子能农业利用的研究机构,发起并组建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创办《核农学报》、《核农学通报》。利用小麦单缺体改组遗传结构及利用辐射诱发遗传变异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推动全国杂种优势利用、辐射育种及染色体工程的发展,推动核技术在大农业上的应用。

主要著作有《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交高粱》、《核科学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植物诱变育种》和《核农学导论》等。

徐冠仁,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原子能农学家,中国核农学的创始人。他首先将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引入我国,培育出第一个高粱不育系和“原新1号”等优良组合,为我国高粱杂种优势利用做出重要贡献;倡导辐射诱发与杂交相结合,在多种作物上选育出用于大面积生产的新品种,使我国辐射育种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提倡利用湖泊水面悬浮栽培水稻等作物研究,初见成效。

主要论著

1徐冠仁,卢浩然.水稻植物性状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3,3(2):108—114.

2赵连芳,徐冠仁.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5,4(2):69—74.

3徐冠仁.不同类型水稻杂交不育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6,5(1):51—57.

4徐冠仁.正常玉米与矮生玉米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明尼苏达大学博士论文,1950,1—72.

5徐冠仁.辐射育种的进展.中国农业科学,1961(12):7—13.

6徐冠仁,项文美.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种高粱.中国农业科学,1962(2):15—21.

7徐冠仁.原子能核科学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遗传育种论文选).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8徐冠仁.原子能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英文).日本第14届同位素会议论文集,1979:204—212.

9徐冠仁.核子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学会主编《现代农业科学讲座丛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28.

10徐冠仁,侯学煜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讲座(五).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11徐冠仁.中国应用核技术发展生物产业(英文).核技术,1988,11(10):17—24.

12徐冠仁.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核技术(中、英文).技术、设备,1989,92—94.

13徐冠仁.中国应用核技术发展生物产业(英文).第7届太平洋地区核科技会议论文集,1990,418—424.

14徐冠仁.我国应用核技术发展生物产业.科技导报,1992,(3):32—33

标签: 徐冠仁

更多文章

  • 李烛尘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烛尘

    李烛尘从资本家到红色资本家,从为共产党做事到就任中国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其间经历了几十个年头。在这几十年的岁月里,他走完了人生的跋涉之路,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尽管这风雨已不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般持久剧烈,这坎坷也不似炼盐、制碱、造酸那般起伏跌宕,然而它也毕竟还像一柄重锤,时时敲击着李烛尘

  • 何蕾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何蕾

    何蕾,钟祥市丰乐镇人,1998年,何蕾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2003年初到湖北荆门掇刀区法院工作。2009年12月25日,因下车救人被一辆疾驰而来的货车撞倒,抢救无效献出了年仅29岁的宝贵生命。2011年10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民政厅追认何蕾为革命烈士。中文名:何蕾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

  • 方药中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方药中

    方药中(1921-1995),重庆市人,原名方衡,中医学家。从医50余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方面,成就突出。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对中医气化学说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同时,对辨证论治规范化提出新设计。参加创办并长期主持全国中医研究班、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的工作,

  • 罗宗洛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罗宗洛

    罗宗洛(1898.08.02—1978.10.26),毕业于北海道大学,是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和我国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植物细胞质胶体、无机营养及离子吸收、组织培养、生长物质、微量元素、水分及抗性生理、辐射生理、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并培养了不少上述诸方面的人才。在国内率先开展根尖

  • 刘曾复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曾复

    刘曾复,生理学家,对普通生理学、电生理学、整合生理学均有研究。也是生物控制论、生物医学工程学等交叉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在京剧艺术方面造诣亦深。2012年6月27日刘曾复老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98岁。中文名:刘曾复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14年逝世日期:2012.6.27职

  • 张二奎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二奎

    张二奎,字子英,出生于嘉庆十九年(甲戌),同治三年(甲子)去世。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早期京剧老生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惜舞台生命不长。中文名:张二奎别名:张士元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周口出生日期:1814年逝世日期:1864年职业:演员张二

  • 张运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张运

    张运同志1987年6月12日生,汉族,中共党员,湖南醴陵人,大专学历,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武警云南省总队第一支队服役;2009年12月至2011年7月就读于云南警官学院;2011年8月毕业招录到芒市公安局工作,二级警司。5月11日凌晨4点多,在云南芒市做民警的株洲醴陵籍张运下班途中,

  • 厉慧良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厉慧良

    厉慧良(1923年-1995年),男,京剧武生演员。满族,祖籍北京,生于江苏南通海门。他出身梨园家庭,父厉彦芝是京剧琴师、教师,早年曾在天津演出,母韩凤奎、姨母韩凤英都是京剧演员。诞辰:1923年,农历癸亥年;逝世:1995年2月27日,农历乙亥年正月廿八日。葬在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他的纪念碑

  • 陈文华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陈文华

    陈文华,1935年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茶叶协会名誉会长、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中国茶叶流

  • 许士杰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许士杰

    许士杰(1917—2008),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陕西省城固县人,1917年3月出生,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49年间,分别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汉中地方区队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太行三分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170团政治处主任、副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