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萧公权

萧公权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478 更新时间:2024/1/4 21:14:01

萧公权(1897年11月29日-1981年11月4日),原名笃平,自号迹园,笔名君衡,江西泰和人。1920年,自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和康奈尔大学哲学系。1926年取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爆发后,迁成都,任教于四川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光华大学,抗战胜利后继续在光华大学及四川大学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底赴美出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1968年循例退休。1981年11月4日,逝世于美国西雅图寓所。

基本资料

名:萧公权

外文名:HsiaoKung—chuan

别名:原名笃平,自号迹园,笔名君衡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泰和县

出生日期:1897年11月29日

逝世日期:1981年11月4日

职业:中国现代政治学家

毕业院校: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政治思想史》

人物生平

萧公权,字恭甫,号迹园,江西省泰和人。

幼年就读于私塾。1915年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五四运动中曾参与创办《民钟日报》。

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主修政治哲学,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南方、国民、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北京、四川、光华、华西等大学教授,讲授中外政治思想史等课程。他是“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1948年秋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1949年9月离台赴美,任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1968年退休,1981年辞世。

萧公权先生才为世出,生于忧患,学于域外,执鞭中土,终老异乡,乃近百年来文化变局中立定脚根,深入西方学术领城,然后心平气和地在中西新旧各种学问之间,加以折衷调和、锤铸涵融,自成一家之言的中国人文学者,在中国政治学与宪政研究领域留下巨大的足迹与影响。

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研究,尤其是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为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全部著作由汪荣祖教授编为9卷本《萧公权全集》。

萧公权一生任教於国内外大学,裁成弟子甚多,在人文学术研究上也获得了世界学坛一致的推崇。他的一生可以很明确地划分为两个时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到民国十五年(1926)是萧公权的学生时代。在这二十四年中,他从家乡私塾旧式教育开始,直到青年会中学、清华学校、美国密苏里大学,以至康乃尔大学哲学系完成博士学位。

在萧公权学思历程中,清华人文教育对他影响深远。这一段时间在中西新旧学问之间的涵咏培育,奠定了他毕生治学的扎实基础,也是他教育事业的内在能源。

从1926到1968是萧公权的教学时代。在这四十二年之中,先后或同时任教于国内十二所大学:国民、南方、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北京、四川、光华、华西、政治、台湾等大学,以及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人物著作

萧公权先生的著述有:博士论文《政治多元论》,经恺德林教授(GeorgeE.G.Catlin)介绍,由伦敦著名出版社出版,并列为“国际心理学哲学及科学方法丛书”之一;《宪政与民主》为其自1932年移讲清华大学起,1948年去国前为止,撰写了一系列分别发表于国内的著名报章与杂志上的政论文字,凡二十二篇;《中国政治思想史》,被教育部审定为“部定大学用书”;《中国乡村》(英文),获美国学术团体协会“人文学术奖”;《问学谏往录》,回忆录;《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英文)。其著述经其弟子汪荣祖先生辑成《萧公权全集》,计九册。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萧先生的代表作,传播广泛,常被用作大学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全书从先秦年间讲述到民国初年,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共分三部分:1)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2)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3)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

萧先生游走于于中西文化之间,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独到的研究,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既见异同,又论优劣,条分缕析,脉络清楚,既是思想史作品,又是政治分析论述,全书娓娓道来,颇见功力,已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学界的经典,是在学术领域梳理和批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系统性奠基著作。

纵观中国政治,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秦汉至清末,以君道为中心,“专制政体理论之精确完备,世未有逾中国者。”(见萧著下册,第九四七页)按萧公权的看法,这二千余年,中国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多因袭而少创造”。

对于部分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固有“民本”思想,萧先生以他所受的严谨的学术训练,指出了它与民主的区别。公权先生说:"孟子民贵之说,与近代之民权有别,未可混同。简言之,民权思想必含民享、民有、民治之三观念。故人民不只为政治之目的,国家之主体,必须具有自动参预国政之权利。以此衡量,则孟子贵民,不过由民享以达于民有,民治之原则与制度皆为其所未闻。"(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表面上看,民主只是比民本多一"民治"而已,似乎民本与民主很接近。其实,细较之下,两者完全不同。从政治的角度而言,"民治"的权利居于核心地位。所谓"民治",就是由民众自己管理自己的公共事物。

萧先生并不局限于学院高墙内研究政治思想,他也积极投入现实的政治论争,并用自己坚实的学养用平易的语言为民主自由背书:萧公权通过有说服力的分析,不赞成当年国府所划定的中国政治发展须经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而主张立即实施宪政。

萧公权特别清楚地论述了:宪政本身就是训政的过程。不能在宪政之外求训政:“我再确切的声明,我对于张(佛泉)胡(适)两先生随时可以开始宪政的意见是同情的。我认为除实行宪政外,别无其他训练宪政能力的方法。我们不能再蹈袭前人“训政论”的错误。然而我们也不要轻视了我国人民的弱点。我们虽不可于实行宪政之外求训政,却必须于实行宪政之中努力“养成民治气质”,知识阶级应时时注意提高自己“参加政治的资格,以为一般后进民众的先趋和榜样”。(《宪政的条件》)“什么是民主?我们简单的答覆是:人民有说话的机会,有听到一切言论和消息的机会,有用和平方式自由选举生活途径的机会,有用和平方式选举政府和政策的机会,——而且这些机会,不待将来,此时此地,便可得着,便可利用——这就是脚踏实地的起码民主。假使这种起码的民主尚且办不到,却明唱玄虚的高调,暗用武断的方法,那决不是民主,而是民主的蟊贼。”(《说民主》)

从早年起,萧公权就对政治多元论下有很大功夫,并也卓有建树。他指出该理论把有关个人自由(individualfreedom)的宪法保障这一古老的观念置于更广泛、积极而坚实的基础之上,这是一元论者应该吸收的重要政治理念。虽然萧讨论的政治多元论后后来的政治学者达尔(RobertA.Dahl)不同。但在笔者看来,萧氏的更古典的略带张力的政治多元论述,更具有理论力量。

萧写作《政治多元论》固然与当时美国学术与政治热点相关,当时政治多元论恰好是美国政治理论界的重要话题,同时对于这位生于清末民初,曾热心阅读《民报》,并亲身参与五四运动的沉思型青年,用政治多元论来对比观照中国的现实政治,显然是富于挑战性的课题。

这种政治多元性对于缓解在美国宪法基地上的政治一元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契机,对萧公权本人思想中的某种黑格尔色彩,是一种平衡。

学术思想

萧公权先生既是二十世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稳健的“老派”人物,他不赞成“打倒孔家店”,主张把孔子的思想与专制帝所利用的“孔教”区别对待;他认为传统蒙学虽有戕害人性的一面,却也未始不是一种基本功的有效训练;他认为“新文化”对旧式家庭的攻击过于偏颇,因为“新家庭不尽是天堂,旧家庭也不纯是地狱”。当代台湾学者林谷芳尝言:“知识分子的一个角色就是拉车与刹车。社会太保守,你要把它往前拉。太冒进,就要帮它刹车。”萧先生在那个急遽变化的时代所承担的,主要是一个刹车者的角色。

从外部观察,萧公权的学术世界,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中西文化的折衷;二、旧学与新知的贯通;三、情感与理智的交融。这三大特征与萧氏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而萧氏思想的内部特征,则有三个突出的方面:对道德优先性的肯定、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的取向,以及对民族文化生命的关怀。这三个方面都与近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萧氏的历史地位,也由此益为彰显。

从学术立场来看,萧氏毕生关切的问题,正是中国历史的变与常,他正是站在这一个基本关切点之上,来从事对中西文化的折衷与融会。在这种旧学与新知的融会,以及中西文化的折衷之中,萧氏在近代中国人文学术史上,树立了一个“治道征前史,多方论折中。人如秋水淡,诗与夕阳红”的典范与人格,永为后世所缅怀追念。

萧公权的学术生涯虽然是研究、传播和发展在西方成长起来的政治思想,但他也赋有很深的国学修养,这不仅表现在他呕心沥血的著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等有关中国政治源流的开创性研究,同时也表现在他的中国格律诗的造诣中。他写了大量诗作,常与吴宓唱和。仅在在成都的几年,他就写了九百多首诗。

抗战年间在成都的燕京大学,有所谓“四大名旦”:陈寅恪,萧公权,吴宓,李方桂。这几位教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吟诗作赋,酬唱应和,是为一时佳话。这种人文景观,几成绝响,很难复现于后世了。

标签: 萧公权

更多文章

  • 向达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向达

    向达(1900-1966),湖南溆浦人。字觉明,笔名方回、佛陀耶舍,土家族。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员、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北京大学讲师;1935年秋到牛津大学鲍德利(Bodley)图书馆工作;在英国博物馆检索敦煌写卷和汉文典籍;1937年赴德国考察劫自中国

  • 芮沐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芮沐

    芮沐(ruìmù)(1908年—2011年),男,祖籍浙江吴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首任系主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是中国共产党员,上世纪30年代,他以优异成绩分别在法国巴黎大学及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35年学成归国,为在抗战前后危难中的中华民族培养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法律人

  • 芦荻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芦荻

    芦荻,原名芦素琴,祖籍湖南,1931年出生于辽阳,书香门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抗美援朝期间在朝鲜担任空军记者。1954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文革”期间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1975年初,毛泽东主席因患眼疾而无法读书,在组织的安排下担任毛泽东主席的古籍助读工作。1992年,芦荻创

  • 段锡朋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段锡朋

    段锡朋(1896年-1948年),1896年生,江西永新人。字书诒。1916年入北京大学政法科学习,1918年发起创办《国民》杂志。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与组织学生集会游行,被选为中国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后出国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回国后任武昌大学历史教授、

  • 李广田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广田

    李广田(1906~1968),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云南大学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2年),云南大学校长(1957-1959年)。1959年

  • 王步高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步高

    王步高,1947年生,江苏扬中市人。196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本科),曾任中学教师和副校长十余年。“文革”中历经磨难。1984年获吉林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专业硕士,曾在江苏古籍出版社任编辑,其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词学研究专业(博士),师从唐圭璋教授。1991年调东南大学文学院,先后任副教授

  • 钟毅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钟毅

    钟毅(1899.9.24-1940.5.9)字天任。广西扶南(今扶绥县)长沙村人。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南宁分校)高级班教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31军第138师第414旅少将旅长,第84军第173师中将师长。在抗战中多次指挥若定,立过战功,1940年5月他又率部到达河南省边境之苍台附近与日军骑兵遭遇。双方

  • 雷海宗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雷海宗

    雷海宗,字伯伦,一九零二年出生,河北永清县人。一九二七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教授、系主任等职。一九五二年全国院系调整,雷海宗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病逝。雷海宗先生硕学高德,

  • 曾缄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曾缄

    曾缄(1892—1968)四川叙永人,字慎言,一作圣言,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系,古典文学造诣颇深,后到蒙藏委员会任职,工作期间搜集、整理、翻译了仓央嘉措的藏语情歌。其翻译版本在现行汉译古本中公认成就最高。文革中,曾缄被迫害致死。中文名:曾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叙永出生日期:1892年逝

  • 闻立鹤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闻立鹤

    闻立鹤(1927—1981),又名高克,闻一多先生的长子。曾就读于清华大学英语系,解放后一直在铁路部门工作。闻一多先生遇害时,闻立鹤与父亲在一起,为保护父亲身中5枪而留下残疾。中文名:闻立鹤别名:高克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27年逝世日期:1981年3月13日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立鹤自幼天资聪颖,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