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敬平

王敬平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110 更新时间:2024/1/13 4:20:03

敬平(1946.5—2009.8.6),男,号虎啸堂主,1946年5月生,河南杞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原秘书长,宁夏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原副主任,银川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兰州军区宁夏军分区老战士书画协会原艺术顾问。擅长画虎,人称“王老虎”。另有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基本资料

名:王敬平

别名:号虎啸堂主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杞县

出生日期:1946年5月

逝世日期:2009.8.6

职业:画家

主要成就:国家一级美术师

代表作品:《灵与肉》、《唐诗四十首》《百虎图》《百马图》、《百鸟图》、《百猴图》等

人物简介

王敬平(1946.5—2009.8.6),男,号虎啸堂主,1946年5月生,河南杞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原秘书长,宁夏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原副主任,银川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兰州军区宁夏军分区老战士书画协会原艺术顾问。

擅长画虎,人称“王老虎”。

人物生平

深造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曾任宁夏书画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创作中心艺术总监、河南焦作富安画院院长、中国虎文化艺术研究会秘书长等。

个人作品

师从李际科、羊放、苏葆祯及张杲教授,擅长中国画,尤擅画虎。

创作出版了连环画《灵与肉》、《唐诗四十首》及年画、台历、挂历数十本(册),发表美术作品千余幅。

代表作品:《百虎图》一、二、三卷,《百马图》、《百鸟图》、《百猴图》等。

成就及荣誉

在各地举办个展、联展十余次。先后六次入选全国美展,获银奖一次。

《听经图》获中国画三百家作品展银奖。

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及专家、学者、友好人士收藏,并流传于日、韩、东南亚各国及港、台地区。

浙江·中国金灿文化城收藏巨掣《百虎图》及国画300余幅,建有“王敬平虎图陈列馆”。

其个人辞条被《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人名录》等多种权威辞典和台湾出版的《两岸美术观摩展名鉴》收入。

人物故事

这位画虎只有17年(截止2006年6月)的画家,已完成了在中国画坛上“西北虎王”到“华夏虎王”的“跨栏跳”。这种跳跃不仅体现在他画虎从形到神的跨越,更体现在他对虎文化的认知及对虎的情感上:前者表现在他这两年一直在有关单位吁请在银川成立中国虎文化艺术中心等工作上,后者表现在他不单纯将虎视为完成自己在中国画坛艺术命名的工具,而是将虎视为一种艺术图腾与生命,极其崇敬和尊重。在他的眼里,虎不是画家笔下的“模特”或道具,不是一种威猛的动物,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其实,我常想,能把我调进动物园里去喂养老虎那多好,上帝造就老虎这种动物,简直是一项杰作。我这辈子和老虎可以说有种说不清楚的情感,是神交。”在他的这种“理想”和感叹里,完全体现了一位画虎17年的画家的艺术情感。

在中国画史上,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吴作人的驼、李可染的牛……如同吴作人所言:“实际在反映人的思想感情,都有意图。”画虎17年的历程,使寄居银川的王敬平成了“西北虎王”乃至“华夏虎王”,使虎成了他的艺术情感的归宿与终极追求。和别的画虎名家不同的是,他身上渗透出对虎的深深情感及对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甚至,他常常有一些超出一名艺术家身份的想法与做法,比如在银川这样一个虎文化氛围相对薄弱的地方,成立虎文化研究会、建设虎文化艺术馆,而且以他个人名字命名。

画坛上出了个“王老虎”

银川师范毕业后,王敬平以优异的成绩被母校留校任教。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段时期,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重新寻找方向的郁闷期”。从仕女图到山水,从工笔画到神话人物、宗教人物,他都进行过涉猎,但艺术突破甚微。一个偶然机遇使他对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的文化图腾,真正是一部虎文化的延续过程。自古以来,虎为人们所衷爱,因为它强悍有力,威镇山林,凶猛无比,可谓‘一啸千山震,三掀百兽惊’。虎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和偶像,所以虎比龙更具有平民性。在文学作品中,虎更是作为正义善良、驱魔降妖的化身。然而,虎作为艺术形象的中国画传世之作,却很少见到,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在这种认识下,他开始走上了画虎之途。

如果说刚开始画虎是基于自己对画虎的一种新的看法,后来,逐渐有了一种赌气的因素在里面。“我从1990年开始画虎,全国当时举行的画展中,画虎的作品一直入不了围,一是主持画坛的权威们认为画虎有封建的因素在里面,二是它太民间了,不能登上纯艺术殿堂。我画虎的作品无法入围全国美展,没办法,只好用连环画的形式,以拯救东北虎为题,才得以入围1991年的第九届全国美展。”

古人画虎有的“结屋深山,观虎以得其神”,有的则“独行入山,偷看虎以资画理”。如今,到大自然中去看虎已几近神话,他只好去公园的虎林园、养虎基地等地去观虎。20多年来,因为不知道拉萨动物园里有没有老虎,才没能去,除此之外,他走遍了全国其他省份有老虎的所有动物园。南到广东的番禹,北到黑龙江的二道河,就连宁波动物园,他也曾经每天早进晚出地观察了一个月的虎。每到一个动物园,他往往是最早一个进去,最后一个出来。没有钱买一天两次进动物园的门票,他只好把中午时间也牺牲在画虎上,尤其是在哈尔滨虎林园,一张门票100元,他只好自己带面包进去,在动物园里观看、临摹老虎,一呆就是一天。中午饭往往是面包就白开水。为了逗老虎兴奋,抓老虎的“高兴劲”,自己舍不得吃,却给虎买上肉,逗惹老虎兴奋、发怒。晚上回来,根据白天观摩虎的神态、表情的记忆,将画笔定格在虎的许多精彩瞬间,将白天所画的速写再加工、整理一番,直至深夜才休息。有次去杭州看华南虎、买了个面包放在旁边,后来饿了想吃时,看到旁边有个黑乎乎的“大网球”,仔细看时,才发现原来是面包上爬满了黑蚂蚁。在宁波动物园,刚开始,管理人员不认识他,后来知道他是从西北地区来的画家,管理人员吃完饭,有剩饭时,一则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二则觉得饭菜倒了可惜,就喊他去吃剩下的饭菜,这样才免去了和蚂蚁“争吃”面包的生活。有时,临摹虎太投入,不知不觉会随着虎的走动移动自己的位置,以致自己身边放的包被进园看虎的人拎走都不知道,丢包事件在他画虎的经历里就发生过几次。

南方的酷热、北方的寒冷、西部的清冷、东部的喧哗,祖国大地上,一个个动物园里就这样留下了一位画虎者孤独的身影。20年画虎经历里,最艰难的还是去东北二道河林区的养虎基地,去时是秋末,那里已经很冷了,颜料到那里已经被冻住了,画笔同样冻得无法画画,只好放在嘴里一次次吮着,或者打开自己带的白酒,这样才能蘸开笔。就这样,随着自己对虎的临摹越来越逼真,一幅幅画虎的作品开始走进中国画坛的视野,他虎背熊腰的身材、豪放不羁的性情、侠肠义胆的秉性,使得同行们送给他一个外号“王老虎”,以致后来大家有时反而忘了他的真实姓名,都叫他“王老虎”、“虎王”。

从“虎王”到“虎爹”

选准某种题材,反复研究,使其造型、笔墨都达到精化,是中国美术史上成功的经验。比如杨天咎的梅、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等等。而王敬平的虎则正适合了他的秉性、才情,乃至个人的长相、身材。时至今日,事实证明他画虎是选对了主攻方向:开创了中国画老虎题材雄浑之美,结合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国画领域中传统表现开辟了现代的空间。

他没有把虎看成一个成就自己艺术的道具,随着对虎认识的深入,他的虎情结越来越深。“一代虎王”的桂冠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后,他开始被邀请到一些大城市举办画展,进行艺术创作交流。当地一些官员宴请他时,常常会问“王先生还需要我们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他说:“如果真想帮我的话,能否关照一下,请把我放在动物园里,让我和老虎呆在一起,那是我莫大的享受。”这样的回答总是超乎主人意料,但随即能被主人理解并给予方便。

这两年,随着精力、年龄等因素,他再也不能去外省的动物园看虎了,就常常去银川动物园里看虎。就像要看望一个老朋友似的,每次去总忘不了给老虎带点吃的,时间长了,老虎好像都认识他了。去年6月份,他产生了认养银川动物园里那两只老虎的想法,就和动物园签订了合同,出资认养了那两只老虎,并从自己孩子的名字中挑选了几个字,给老虎取了名字。

吁请成立“王敬平虎文化艺术馆”

王敬平说自己最恨的是那种对滋养自己艺术沃土不认账的人。尽管他出生在河南,“但我认为是宁夏给了我今天的艺术成就,我非常感谢这里,人要有报恩之情。这里的沙漠、草原、边关之地的遗风,传统虎文化的延续,使这里的人对虎的认识并不难。现在,全国好多地方都在积极申办虎馆,既然我得了‘西北虎王’、‘华夏虎王’的薄名,为什么不把全国第一个虎文化艺术馆建在我们银川呢?”

基于这种认识,他晚年开始大力呼吁成立“王敬平虎文化艺术馆”,并把它作为自己晚年的一件大事在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民政厅或银川市的一些相关单位,常常能见到他为此奔波的身影。他向有关单位吁请时,发出了一个本土艺术家对虎的深刻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融入进对宁夏本土文化的认知中:宁夏自秦汉以来的连年战事,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伊斯兰文化及神秘的西夏文化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了博大、厚重、豪放及崇拜英雄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支重要支流的虎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基础,而外省一些地方已经成功地利用当地文化名人成立了艺术馆,在这种大的艺术背景和市场背景下,成立“王敬平虎文化艺术馆”,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标签: 王敬平

更多文章

  • 韦丛芜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韦丛芜

    韦丛芜(1905~1978),原名韦崇武,又名韦立人、韦若愚,1905年农历三月十六日生于安徽六安市叶集区。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为鲁迅组织领导的未名社成员,《莽原》半月刊撰稿人之一。建国后曾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英文编辑。韦丛芜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君山》、《冰块》等,译有陀思妥

  • 刘季洪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季洪

    刘季洪(1903—1989),江苏丰县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继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30年复获化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河南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西北大学校长、国立西安图书馆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制

  • 沈隽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沈隽

    沈隽(1913—1994),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创建了我国果树生理学、果树解剖学和果树矿质营养研究室。首先提出“等高撩壕”栽培法,促进了山地果树的发展。在苹果抗缺铁黄叶病优良砧木筛选、葡萄抗寒新品种选育及化学疏果等方面取得了成果。主编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中国果树志》等。曾多年连任中国

  • 傅筑夫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傅筑夫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学家,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在北师大求学期间,结识了鲁迅先生,从鲁迅先生那里得到宝贵教诲。在鲁迅先生的倡导和指导下,傅筑夫又进行中国古代神话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他后来大规模搜集经济史资料,从事经济史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中文名:傅筑夫国籍:中国民族

  • 熊大仁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熊大仁

    熊大仁,1910年3月17日生,珍珠养殖专家。江西南昌人。193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中文名:熊大仁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西南昌出生日期:1910年3月17日逝世日期:1981年9月9日职业:科学生物学家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代表作品:在珍珠人工养殖领域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研究性别:男1910年3月17日

  • 刘波涛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波涛

    刘波涛,常见人名。著名人物有财经作家及营销观察者刘波涛,重庆大学2007级化学应用系刘波涛。中文名:刘波涛国籍:中国出生地:重庆市丰都县太平坝乡出生日期:1988年逝世日期:2009年7月21日职业:学生毕业院校:重庆大学主要成就:重庆大学优异生奖学金,抢救落水女童,被追认为中共党员暑假返乡的重庆大

  • 章荣初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章荣初

    章荣初(1901—1972),又名增骅,祖籍浙江省湖州荻港,幼时念过小学,青年时贩卖棉布,后去上海开设华丰棉布号,后创建上海纺织印染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变卖住宅和家具,捐献抗战;上海沦陷期间,创办荣丰纱厂及苏中铁工厂、上海皮革厂、泰州纱厂、丰业大楼等;抗战结束后,在上海“湖社”成立了菱湖建

  • 丁绪淮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丁绪淮

    丁绪淮,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早年在工业结晶科研中作出重要贡献。他同张洪沅、顾毓珍合编的《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一书,是中国第一部高等院校化工原理通用教材。他长期讲授化工原理、高等化工原理等课程,经验丰富,成绩卓著,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化工建设人才。中文名:丁绪淮别名:导之国籍:中国出生地:中国安徽出生

  • 洪醒夫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洪醒夫

    原名洪妈从,1941年出生于彰化二林的小村镇,以从事小说创作享誉文坛,虽然文学创作生命只有十五年(十八岁至卅二岁),但却是文坛上的一颗光灿万丈的流星。在他的笔下台湾农村勤恳诚仆的农民精神跃然纸上,社会价值观的转型和冲击也深刻地在他的文字中记录了下来。著有小说《逆流》、《跛脚天助和他的年》、《黑面庆仔

  • 郎世俊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郎世俊

    郎世俊(1914-1997),自动化专家,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长期从事自动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工业自动化的专门人才。为我国钢铁工业推广应用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