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邹冈

邹冈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357 更新时间:2023/12/31 23:50:50

邹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享誉中外的著名药理学家,复旦大学著名校友。主要从事神经药理学的基础研究。在学术上最为突出的成就,是第一个提出吗啡镇痛的有效部位。这一发现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吗啡作用机理研究的“里程碑”。

基本资料

名:邹冈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2.01

逝世日期:1999.2.24

职业: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毕业院校:上海第一医学院

性别:男

人物简介

邹冈(1932.01—1999.2.24)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神经药理学家。上海人。1954年于毕业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对吗啡、内源性阿片肽作用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昌绍教授共同发表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在第三脑室大脑导水管周围中央灰质的论文,被国际上誉为吗啡作用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在针麻原理研究中证明针刺释放脑啡肽。1964年首先发现bicuculline的GABA拮抗作用。近年来从事内源性大麻研究,首次用拮抗剂触发大麻耐受动物的戒断症状(1995)和首次证明大多数中枢大麻受体存在于GABA能神经原(1998)。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生平经历

邹冈,1932年1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的一个医生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家由上海沿长江逃难到重庆。先后在重庆市立第一女中附设初小、南山小学、广益小学、广益中学求学。1946年夏,邹冈随全家由重庆回到上海。经人介绍在私立美国长老会办的清心中学就读高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邹冈以优良的成绩考取国立上海医学院(后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大学的5年,通过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他正确树立了青年人应追求的人生观。1952年5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9月,邹冈被抽调参加在母校药理科举办的高级师资培养班学习,并受训于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获益匪浅。1954年8月,邹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经统一分配到上海第二医学院药理教研组任助教。

在两年半的教学及实验工作中,邹冈认真钻研,完成了各项任务。1957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为该所所外学术委员张昌绍教授的研究生,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开始了神经药理学的研究生涯。

在科研工作中,邹冈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的才能。1961年,年仅29岁的邹冈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中第一次提出了吗啡镇痛的作用部位在第三脑室和大脑导水管周围中央灰质的新观点,受到了在场答辩导师、生理学界老前辈张香桐教授等的充分赞赏和推崇。之后,该论文相继在《生理学报》、《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以后被联邦德国药理学会副会长、生理学家赫尔茨和美国等国的科学家誉为吗啡作用原理研究的“里程碑”。

个人简历

1932年1月27日生于江苏省苏州。

1949-195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药理专业学习。

1954-1957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药理教研组助教。

1957-196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生。

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药理三室副主任、主任、药物所顾问等职。现为中国药理学会、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生化学会、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国际神经化学会、美国神经科学会、美国华人生物学家学会会员,《生理学报》编委,《中国药理学报》副主编,《中国生理科学学报》编委,国际神经化学学会杂志编委。

探索新药

1961年,邹冈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工作。他除了继续深入开展对吗啡作用机理的研究外,还开始探索寻找新药的途径,特别是重视在中草药的提取物中寻找镇痛药。他和同事们发现,江苏省北部产的玄胡中有一种生物碱可以引起动物强烈而短暂的惊厥,其表现与士的宁不同,属脊髓上型。若将沾有这一生物碱溶液的滤纸贴在裸露的大脑皮质上,可以引起局部自发性的表面负波。那时埃克尔斯(Ecckes)报道士的宁可以阻断脊髓神经原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但不阻断脊髓上神经原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也不对抗GABA的抑制作用。邹冈等发现这一生物碱却能翻转GABA对大脑皮质的作用,并在1964年,全国生理科学会大连会议上宣读了这一偶然发现的论文。这一生物碱最初被命名为苏玄胡碱,后证明是Bicucukkine。但因“文化大革命”开始,研究工作被迫中断。1970年,澳大利亚Curtis实验室在《自然杂志》(Nature)上,发表了Bicucukkine是中枢抑制性递质GABA特异性拮抗剂的首篇报道。该杂志评论这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并称Bicucukkine将是神经生理学家分析中枢抑制的强有力武器。可惜我国邹冈等比国外早6年的发现被埋没在萌芽时期,GABA药理学的进展因此被推迟了5年以上。邹冈每谈及此事都感到万分惋惜。1972年,以邹冈为主的神经药理组接受了国家下达的针麻原理的研究任务。在研究针刺镇痛的神经递质过程中,作为组织设计者,邹冈对课题进行了周密的计划,提出了实施方法,并亲自建立了这一研究的动物模型,提出脑内5-羟色胺在针刺镇痛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新设想。在大量的实验中采用同位素标记5-羟色胺灌流脑室,发现针刺时释放增加。又采用化学损毁5-羟色胺神经原和荧光组化等技术,证明了5-羟色胺确是针刺镇痛所必须的,为澄清当时学术界争论5-羟色胺是否参与针刺镇痛起了重要作用。在这项研究课题开展时,邹冈获悉国外发现了脑啡肽,便立即全力投入了对内源性阿片肽的研究,并与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合作,用放射免疫法研究了针刺过程中脑区脑啡肽含量的变化,发现针刺使纹状体及下丘脑中脑啡肽释放增加,合成加速,抑制其降解,还能延长针刺镇痛的效应,证明有两种脑啡肽参与了针刺镇痛。这一研究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这项研究还与前期进行的针刺镇痛的神经递质研究一并获得1980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邹冈和同事合写的《脑啡肽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放射免疫分析》论文,先后被推荐到1979年全国针麻学术讨论会及其在美国召开的中美双边药理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在以后出访原联邦德国、瑞士两国期间,他被特邀作了7次报告,受到与会者的赞扬。许多国际著名学者纷纷主动与他交流学术见解,并邀请他到国外实验室工作。他的这篇论文达到了国际较高水平,被《CurrentCon-tent》专文介绍,且为国外不少文献所引用。

人才培养

邹冈在科研的同时,还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60年代初,邹冈参加工作不久便承担了培养外单位进修人员,共同开展了对电生理、神经内分泌的研究,完成论文3篇。“文化大革命”后,他除继续培养进修人员外,开始招收研究生。自1978年起,他共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5名,其中,已毕业的研究生大都成了科研骨干,有些还担任课题组长、室主任等职。在对研究生的指导中,邹冈十分重视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从1983年起,他与所内其他神经药理工作者一起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各研究所的神经科学研究生开办一门神经药理学课程,并为此主编了《基础神经药理学》一书,对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起到了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1985年,邹冈率先发起设立上海药物所优秀研究生奖励基金(已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用以奖励该所学习成绩优良、关心政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应届研究生。他并将自己所获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1000元奖金捐赠作为基金。7年来,已有10名研究生获得了该基金的奖励,起到了鼓舞和激励年轻研究生奋发学习的作用。

邹冈在科研中的成绩,使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交往日益扩大。1979—1982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校园、密歇根大学及耶鲁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与国外学者一起共同研究了吗啡成瘾后戒断的机制,β-内啡肽神经原的投射途径(免疫组织化学),磷酸化蛋白的神经功能,研究的论文在国外相应的学报上发表。1979年以来,邹冈还以学者、代表团团员、特邀代表等身份相继赴原联邦德国、瑞士、美国、加拿大、香港、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和地区考察、讲学、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活动。1986年6月,邹冈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与美国斯坦福大学A.Gokdstein教授在上海共同主持了中美神经科学讨论会,为增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广交朋友,提高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水平,起到了积极和有效的推动作用。

主要论著

1邹冈,双甲苯氧烷季铵盐的肌肉松弛作用,生理学报,1959,23:64—70。

2邹冈,猫脑室内注射箭毒和毒扁豆碱对条件反射的影响,生理学报,1959,23:211一216。

3邹冈,惊厥剂和r-氨基丁酸猫脑室内注射的观察,生理学报,1961,24:173—179。

4邹冈,张昌绍,脑室内或脑组织内微量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生理学报,1962,25:119—128。

5邹冈,吗啡对大鼠数种操作式条件反射的影响,生理学报,1963,26:143—150。

6邹冈,脑组织内微量注射丙烯吗啡对抗吗啡镇痛的研究,生理学报,1963,26,332—338。

7邹冈,屠曾宏,利血平、α-甲基-Dopa及其交互作用对吗啡镇痛的影响,生理学报,1963,26:360—366。

8邹冈,张志林,吗啡对脊髓电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报,1964,27:369—377。

9邹冈,张昌绍,吗啡镇痛作用部位的脑内微量注射研究,中国科学,1964,13:1099—1109。

成就荣誉

邹冈在学术上最为突出的成就是第一个提出吗啡镇痛的有效部位。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他长期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由此产生的志密切相关。邹冈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家庭的蒙教育对他的影响十分深刻。尽管当时战火弥漫,社会动荡,全家曾背井离乡,漂泊在外,而其父开设的诊所却照营业,这使他感到医生这一职业的光荣。因此,他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医学萌发了特殊的偏爱。1949年,邹冈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种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年代,邹冈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过去那种单纯学技术的趋向逐渐与改变我国科技的落后状况联系在一起。由于酷爱医学,又对医学课程产生浓厚兴趣,邹冈在大学时便立志一生从事基础医学的研究。他认为:“实验研究要从未知的问题着手。高谈别人的研究结果,而对实际工作没有深入的体会,则中国的科学永远不可能提高。”1954年毕业分配时,他选了药理,因为药理与生理及生化关系更为密切。后来他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医学院任药理学助教,但他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志向始终坚定不移。1956年6月,他在一份自传材料上激动地写道:“现在祖国已经号召我们在12年内赶上世界水平,我们每个人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祖国需要一些不辞辛苦,日夜思索问题,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青年。我本人的志愿就是这样。希望组织上考虑和照顾我的志愿。我保证将自己整个生命贡献给赶上世界国际水平的科学事业。”有志者事竟成,任教两年半后,邹冈实现了自己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中国科学院著名药理专家张昌绍教授的研究生。

1957年,邹冈开始神经药理研究工作时,外周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已基本阐明,中枢递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在外周神经药理研究中已经证明,许多药物的高度选择性作用都与干扰化学传递的某个环节有关。因此,他深信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选择性药物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导致新的神经递质或新的化学传递规律的发现。他选择了吗啡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对痛觉有高度选择性而不影响其他感觉。当时,吗啡镇痛作用的原理还不清楚。邹冈采用脑室抽管的方法,将微量吗啡注入清醒家兔的脑室系统,得到了全身性的强效镇痛作用,所需药量仅为全身静脉注射的千分之一。这一现象揭示吗啡的镇痛作用部位很可能在脑室系统的周围结构上。于是,他进一步采用定向仪脑内微量注射方法,首次证明吗啡的镇痛作用部位在第三脑室和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简称中央灰质)。在实验中,他还发现不仅中央灰质内注射微量吗啡可产生强效镇痛作用,而且,在该处微量注射吗啡的特异拮抗剂烯丙吗啡,还可以阻断全身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从而更证明了吗啡镇痛的主要作用部位在中央灰质。1961年,邹冈在他的毕业论文中第一次阐明了这一新观点。有关论文先后在1962年和1963年的《生理学报》上发表。经该学报推荐,1964年,又以英文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很快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70年代初,全世界掀起痛觉研究的高潮,邹冈的发现又被许多国外学者重复证明,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如用受体结合和受体放射自显影方法,证明中央灰质是阿片受体的密集区域,而且直接用电刺激该一区域可以在人及动物身上产生明显镇痛效应,因而证明脑内存在着一个以中央灰质为核心的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邹冈的吗啡镇痛作用部位的研究被称为是开创性的。1981年,《ThePainBook》上曾这样描述:1964年,两位中国科学家一一邹冈与张昌绍报告第三脑室周围灰质及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是吗啡镇痛的作用部位,从而揭开了现代吗啡镇痛原理的研究。他们的发现已为世界上几个著名实验室从不同角度所证实。1982年,他的这一成果被国家评为自然科学二等奖。

标签: 邹冈

更多文章

  • 倪维德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倪维德

    倪维德(1933—1995)字墨龙,号称太湖之子。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宜兴。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天津市音乐文学学会会长,《歌词月报》主编,国家一级编剧。1949年从艺,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专业词作家。其与王莘、唐诃、施光南等几十位著名作曲家有良好合作,其数千件作品为中国

  • 照那斯图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照那斯图

    照那斯图,蒙古族,男,1934年5月11日出生,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少数民族语言学家,著名的八思巴字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86年晋升研究员。1992年获国家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蒙古语言学、八思巴字及其文献。中文名:照那斯图国籍:中国民族:蒙古族出生日期:1934年5月1

  • 吴为章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吴为章

    1934年5月4日—2009年1月10日,女,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0年,17岁的吴为章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28岁的吴为章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研究生,师从语言学大师方光焘。1965年,32岁的吴为章成功毕业,在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吴为章一生致力

  • 邢端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邢端

    邢端(1883—1959)邢端,字冕之,号蛰人,笔名新亭野史,贵州贵阳人,1883年8月6日生。1901年辛丑科举人,1904年甲辰科进士。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及东京法政大学。历任翰林院检讨、奉天八旗工厂总办、天津工业学堂监督、北洋政府工商部佥事、图书馆主任、农商部技监。1917年9月起历

  • 曹传钧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传钧

    火箭发动机专家,航空航天教育家。他是中国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57年主持筹建了中国第一个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1958年主持研制并发射成功中国第一枚高空探测火箭。“文化大革命”后,在担任北京航空学院领导职务期间,他一直致力于学校的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改革工

  • 陈建立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陈建立

    陈建立男,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长沙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浏阳市金刚镇教育办公室主任,小学高级教师。中文名:陈建立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70年6月14日逝世日期:河南省方城县毕业院校:河南师范大学性别:男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3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中外合

  • 郭一岑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郭一岑

    郭一岑,教授。江西万载人。191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大学文科。1928年获德国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暨南大学、贵阳医学院、蓝田师范学院、中山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实验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苏俄新兴心理学》、《现代心理学概观》

  • 赵飞克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飞克

    赵飞克(1909—1976.2.4)中国结构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院士。湖北鄂城人(今鄂州市华容赵家矶人)。193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学院。1935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工学院硕士学位。中文名:赵飞克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09年逝世日期:1976.2.4毕业院校:武汉大学赵飞克1925

  • 雷雨顺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雷雨顺

    雷雨顺(1935—1983),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烈桥村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室主任、副研究员。曾主持将能量天气学理论应用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研究,形成一套较有成效的天气分析预测方

  • 龙德云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龙德云

    龙德云,字腾霄,彝族,贵州盘县糯寨人。建国后,曾任兴仁专署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与他同名的人物还有早期京剧演员龙德云。中文名:龙德云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05年逝世日期:1956年职业:军人少时家有田产二百余石。七岁始读私塾,成绩优异。20世纪20年代,其父受响水的地霸邓云阶及黔军驻盘旅长易德安的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