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彭修文

彭修文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2 更新时间:2024/1/10 18:17:40

彭修文(1931年2月7日-1996年12月28日),湖北武汉人,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生于汉口,从小学习民族乐器;1949年,毕业于商业专科学校,1950年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2年调入中央广播民族乐团,1953年任该乐团指挥兼作曲,创作和改编了一系列民乐乐曲,并建立了中国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最初编制。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章;文革期间,彭修文的音乐事业被迫中断;1981年受聘为香港中乐团客席指挥,同年出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指导;1996年在北京逝世。

基本资料

中文名:彭修文

外文名:pengxiuwen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省武汉市

出生日期:1931年2月7日

逝世日期:1996年12月28日

职业: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指挥

毕业院校: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开拓者

中国著名民族音乐作曲家、指挥家

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大师”

代表作品:创作改编《步步高》《彩云追月》《花好月圆》《瑶族舞曲》等

性别:男

人物生平

彭修文(1931.2.7-1996.12.28),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创始人之一、成就卓著的指挥家、作曲家。

1931年2月7日(农历庚午年腊月二十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五岁丧父,生活靠外祖父供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外祖父一家逃难到四川。

由于父辈的爱好,自幼耳濡目染民族乐器,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7岁从叔父学胡琴,后师从刘泽隆、何轶群先生学习琵琶和小提琴,1944年就读四川江津国立九中,师从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瞿安华先生。1946年在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求学期间,参加当地广播电台国乐团的演奏活动,1950年进入重庆西南人民广播电台任文艺组编辑,开始接触世界诸多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同时刻苦研读大量音乐专著,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1952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他从此踏上了探索、实践、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艰辛的艺术道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逐步成为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

1953年4月,彭修文先生应调参加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创建工作。在广播民族乐团首任团长张晋德的倡导下,彭修文先生首先抓乐队编制和乐器改革。

在吸收前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弓弦、弹拨、吹管、打击四个声部组合的中国现代民族乐队编制的构想,使民族管弦乐队进一步扩大音域、增加音量、提高音质,并以此为指导思想首创了新中国第一支新型的专业民族管弦乐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1954年12月开始,他任该团责任指挥,此后又任副团长、团长、艺术指导、首席指挥,他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一贡献被民乐界所公认,并为许多海内外民乐团体所效仿。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倡导和推动乐器改革。并被国家文化部聘任为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专家组组长。在他的推动下,广播民族乐团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并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许多乐器改革成果被海内外民乐界广泛推广和应用。

彭修文先生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四百余首。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民族管弦乐多声部写作及交响性的研究和探索。

彭修文1931年生于长江边上的汉口,童年时期饱尝的家国沦丧,在他心中塑就了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切期望和责任感。也许是书香世家的渊源,使他也像许多中国传统文人那样,以自己的生命去与时代和历史作相互的渗透。如何将传统的辉煌推进到未来,再造中华的光辉?他选择了民族管弦乐这一形式,作为自己建设中国新文化的努力。几十年来,从《瑶族舞曲》、《彩云追月》、《月儿高》、《花好月圆》、《丰收锣鼓》、《乱云飞》,到《二泉映月》、音诗《流水操》、交响曲《金陵》以及《天鹅》、《图画展览会》等外国乐曲的移植。他以移植、改编、创作等手法,几乎遍尝了合奏、组曲、套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乐等音乐体裁和各类乐队的组合形式。这个努力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他从不讳言自己是个标题作曲家,他的数百部作品,每一部都有题记,那是他以音声讴歌人民、祖国、时代和历史的斑斑心迹。

彭修文时时意识到音乐与听众的关系,为此,他将旋律的写作摆在创作的首位,甚至以人们将他的旋律认同为民间音调为慰。文革中,他在家中为300多首唐诗和宋词谱曲,以化解内心的郁闷。虽然这些谱子没能保留下来,但却激活了他写作旋律的能力。他没有受过音乐学院的科班训练,他的课堂在民间。在他的倡导下,中国广播乐团多次深入民间,学习舟山锣鼓、内蒙二人台、冀中笙管乐、广西文场……民族乐队只有遨游在民间音乐的海洋中,才能获得新的自由。也正是由于民间音乐的滋养,才使他在指挥和演绎每一部作品中,对乐队配置和演奏法有着独到的要求和见地,展示了特有风格。

他的音乐让人们感到,艺术创作绝非空穴来风,没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和传统功力,虽能出新,但不能出精,不能叫好。他是个戏迷,在他看来,对中国的音乐家而言,戏曲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山。他引程砚秋而共鸣,《文姬归汉》、《荒山泪》、《锁麟囊》,这是民族情怀的激荡,这也是心灵深处的悲剧意识他已将此写入了将要创作的清唱剧剧目中……他想做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了!他无暇顾及人言世事,他只想抓紧时间,而时间却又如此吝啬!

人物评价

彭修文为现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参照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声学、配器法、乐器制作标准和乐队编制建立起来的中国民族乐队,被称为“彭修文模式”,是中国在20世纪中叶最有代表性乐队形式,在他之后成立的中乐团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他的模式。另外,40余年来他先后创作、改编了400余部民族管弦乐曲,其配器之精妙广为人所称道。他去世后,音乐界评价他为“民族音乐大师”。

彭修文先生为传播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他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和《关山月》,获得金质奖章。此后的几十年中,他先后率团赴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马耳他、意大利、德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无不引起轰动,受到赞誉。

1994年在新加坡举办的“亚洲表演艺术节”上他以惊人的毅力,三天指挥演出了四套内容完全不同的音乐会,引起海外华人的强烈共鸣。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应邀指挥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台湾高雄市实验国乐团等,并在这些地区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扩大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推动了当地的民族音乐发展。

人物成就

代表作品有五十年代的《步步高》、《彩云追月》、《瑶族舞曲》、《气壮山河》、音乐传奇《秦香莲》;六十年的《月儿高》、《抗日战争歌曲主题狂想曲》;七十年代的《丰收锣鼓》、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乱云飞》、交响诗《流水操》;八十年代的《灵山梵呗》、《云中鹤》、交响诗《怀》、幻想曲《秦兵马俑》;九十年代的套曲《十二月》、第一交响乐《金陵》等,都成为中国民族管弦各个发展阶段的典范和标志。

交响诗《流水操》曾获1984年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选一等奖,《怀》获三等奖。他的作品数量多、题材广、体裁丰富,体现了他高深的文学、历史和艺术修养,为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法、中国民族器乐作曲法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器法提供了范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一位东西方音乐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实践者,他有意识地将世界音乐经典如莫扎特《弦乐小夜曲》、贝多芬《雅典的废墟》、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比才《卡门》组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德彪西《云》、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等三十余部作品,移植改编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雄辩地验证了中国现代民族乐队广泛的兼容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作为中国现代民族乐队杰出的指挥家,彭修文先生的指挥艺术坚持“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注重形象思维。诠释作品构思恢弘缜密,独具匠心。指挥手法自成一家,雄浑大度,严谨细腻,富于激情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气派、风格与韵味。

他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执棒43年之久,这在世界乐坛是罕见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由此成为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的著名乐团,1989年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1992年彭修文被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金唱片奖》指挥特别奖。

彭修文先生出版的音乐作品有:板胡独奏《大姑娘美》、民间音乐《紫竹调》、广东音乐《凯旋》、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伟大的北京》、《丰收锣鼓》、《乱云飞》、二胡与乐队《二泉映月》、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等。

他指挥录制的音像制品近百种,其中以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彩云追月》,日本EMI公司的《将军令》、《图画展览会》,荷兰宝丽金公司的《赛龙夺锦》,台湾福茂唱片公司的《十二月》,香港BMG有限公司的《舞台巨人》等专辑传播影响最为广泛。

人物历程

彭修文先生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活动家和其他知名专家一起,于1986年创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并被推选为会长。学会成立后,他尽管工作繁忙,体弱多病,但仍以极大的热情组织领导学会工作,为团结民乐同仁,推动民乐发展,组织了一系列重要活动,他亲自指挥千人《中华大乐》演奏,组织了多次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95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等活动。

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学会已从最初四十多人发展到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会员在内的近两千名会员的大型民间社会团体。

彭修文先生十分重视青少年一代音乐蒙和艺术教育,在他仅有的休息日子里,他还热情参加对大中小学民族乐队的辅导工作,为少年儿童创作歌曲数十首;鉴于彭修文先生高深的艺术造诣和突出贡献,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指挥,1985年被任命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彭修文先生的一生,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奋斗不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生活俭朴,淡泊名利,他所追求的惟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他冥思苦想和日夜操劳的就是要“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病魔缠身,他始终初衷不改。

十年浩劫中,他受到冲击,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他编创了《我爱北京天安门》、《伟大的北京》、《丰收锣鼓》、《乱云飞》等作品,表达了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为处境艰难的中国民族音乐闯出了一条生路。

“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是彭修文先生指挥艺术的特点之一;他的指挥细腻严谨而又不失热情。在他的指挥下,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在协和、平衡、准确、和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彭修文先生一生襟怀淡泊、不计名利,为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改编、创作的音乐作品达五百首以上,包括有《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月儿高》、《将军令》、《流水操》、《步步高》、《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丰收锣鼓》、《二泉映月》、《阿细跳月》、《瑶族舞曲》、《乱云飞》和《不屈的苏武》等广受全国各族人民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以及用我国传统乐器演奏的外国名曲,如《美丽的梭罗河》、《霍拉舞曲》、和《伐木歌》等;民族管弦乐(贝多芬的《雅典的废墟》和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和欧洲近现代音乐(德彪西的《云》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扩大了民族乐队的表现力。

彭修文先生的一生创作的大批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为传播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不朽的努力;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满足着几代中国民众、乃至全球华人对民族音乐广泛的、不同层面的欣赏需求。应当说,彭修文先生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丰、涉猎之广、流传率之高、影响之深,在中国民族音乐界是少有的。

彭修文先生创建和完善了现代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同时以这个团的成功实践及其杰出成果,为中国及世界提供并确立了一个民族管弦乐乐队的基本编制范式。

实践证明——采用这种范式建立和训练出来的民族乐队,具有自如有效地演奏从供民众日常生活所用的音乐小品,到反映厚重的现实及史诗性鸿篇巨著等各种类型民族音乐作品的优越性能。它还包含有若干不见诸于形而又十分重要的方面。诸如:乐队各部分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和功能特色的充分发挥;为适应和完成乐曲特定表现要求乐队必须具备的统一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乐队所有成员对含蕴在乐曲中特有的民族风格和神韵的敏锐而精妙的集体感觉;以及获得并掌握这一切所必须实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排练方法和过程等。这些是带有规律性的、能够引领民族乐团建设发展走向成功的、普遍适用的基本法则,至今仍对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彭修文先生的音乐大中有细,大中见精,总是浓浓地弥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民族管弦乐乃至民族音乐的发展在今天仍是许多音乐家、他别是民族音乐家为之努力和奋斗的。

1996年12月28日凌晨,在北京城西,被誉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开拓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先生,永远垂下了他那拨动过无数人心弦的双手;中央电视台破例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他辞世的新闻报道后,海内外民乐界为之震惊、惋惜。

彭修文在辞世前一周,刚刚写完《揭天鼓吹——香港节日序曲》的总谱。51页的总谱,从8月酷暑到岁末隆冬,面对医生绝对禁止工作的再三警告和家人的劝阻、担忧,他,写得很艰难。也许他真的知道属于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在总谱的扉页上,他自慰“总算了却了一桩大心事”。

完稿的当夜,那双因腹水而肿胀的腿已是行走困难,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欢乐和轻松,这也感染了前来探访的友人。他说,人要有人格,国要有国格。对香港结束百年屈辱,回归祖国的重大题材,他的内心早就冲动着创作的欲望。尽管不同的艺术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现,但他却认定了自己的方式,正像他这一生是为了民族乐队的存在而存在,他要用这民族的音调、民族的音乐形式去酣畅淋漓地欢庆香港的回归。没有人能阻拦他,连死神也要却步!

就在他去世之前,香港中乐团刚刚宣布了他将就任该团艺术总监的消息。这位香港回归后的首任中乐团总监,永远不能赴任了。但是,有谁知道,他之所以不顾虚弱的病体,允诺了这个为期两年的职务,是为了给自己心爱的乐团开音乐会筹措资金,为民乐的发展之路再做老骥!

这个来自江岸的大汉,持着铜琶铁板唱尽了他的生命!他已经在中国20世纪的音乐史上,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标签: 彭修文

更多文章

  • 吴凯声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吴凯声

    吴凯声(1900—1997),江苏省宜兴人,1922年毕业于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文科,赴法国留学,1924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30年回国,任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上海法学院、东亚大学等校董及教授,并任中外文化协会理事长。抗战期间,投靠汪伪政府,沦为汉奸,历任汪伪政府要职,抗战胜利

  • 刘正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正

    刘正(1929年1月—2006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他在青少年时期就追求进步思想,心忧国运,以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为己任。刘正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湖南省人民政府原省长、湖南省政协原主席。2006年6月6日2时,刘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

  • 朱震达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朱震达

    朱震达(1930—2006),中国著名的沙漠学、地貌学家,浙江海宁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历任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地貌及沙漠的研究。对中国沙漠地表形态的形成、风沙运动及不同类型沙漠的治理作出了贡献。他是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兰

  • 刘鸿生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鸿生

    刘鸿生(1888—1956),浙江定海(今舟山)人,出生于上海,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后将资本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业,被誉为“中国火柴大王”和“毛纺业大王”。他由一个从事十年买办生涯的商人,成为集“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大王、水泥大王”等于一身的“企业大王”,经营领域遍布轻

  • 尹克升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尹克升

    尹克升,男,汉族,1932年3月生,河北通县(今属北京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工程师。曾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副省长,中共青海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正部长级),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十二届(1985年9月增选)、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 叶澄衷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叶澄衷

    叶澄衷(1840-1899),原名叶成忠,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在萧条中仍旧昂首前行。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

  • 范子侠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范子侠

    范子侠(1908—1942),江苏丰县人,少年时代投笔从戎,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范子侠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直接关怀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2月12日,在粉碎日本侵略军扫荡的河北省沙河县柴关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4岁。范子侠将军牺牲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新华

  • 葛云飞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葛云飞

    葛云飞(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鹏起,又字凌召,号雨田,汉族,清代山阴天乐乡(今属杭州萧山)人,是中国统率一军、镇守一方的武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葛云飞出生在下级军官家庭,七岁进私塾,同时习武。嘉庆十九年(1814)应试,补本学武生。嘉庆二十四年(1819)考中武举人。道

  • 彭家珍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彭家珍

    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青年时期即受文天祥、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1906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赴日本考察军事,又入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1911年秋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军事部长。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

  • 朱屺瞻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屺瞻

    朱屺瞻(1892-1996),男,汉族,江苏太仓人,1892年生,八岁起临摹古画,中年时期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油画,五十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创作继承传统,融会中西,致力创新,所作笔墨雄劲,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生前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