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鲍永

鲍永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50 更新时间:2023/12/24 9:45:43

鲍永(?~42年),字君长,上党屯留(今山西生长治市屯留县)人。汉朝大臣,司隶校尉鲍宣的儿子。起家上党郡(苟谏)吏,举秀才出身。王莽篡位后,成为绿林军的重要将领。更始帝继位,授尚书仆射,平定“青犊”起义,受封中阳侯。光武帝刘秀即位后,授谏议大夫、鲁郡太守,平定叛乱,册封关内侯。出任扬州牧、司隶校尉,弹劾赵王刘良,使得朝廷肃然。为大司徒韩歆求情,得罪皇帝,出为东海国(刘尚)相,累迁兖州牧。建武十八年,因病去世。

基本资料

本名:鲍永

所处时代:汉

逝世日期: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

字号:君长

人物生平

鲍永出身仕宦之家,其父鲍宣,曾在西汉哀帝时任司隶校尉,被王莽所杀。

年轻时亦被王莽派人追杀,幸得当时的上党太守苟谏保护,才免于一死。国仇家恨,迫使他走上了反抗王莽政权的道路。他在上党郡为吏时,就常在太守苟谏面前谈论西汉末年政局,表示自己反抗王莽的决心。苟谏死后,鲍永被郡中举为秀才,但他一心报仇,没有应征去做官。

王莽的统治,终于导致了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鲍永眼见复仇的时机已到,便迅速参加了“绿林”农民起义军。刘玄更始二年(24年),鲍永被“绿林军”起用,任为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持节将兵,安集河东、并州、朔部,得自置偏稗,辄行军法”。他在担任绿林军的大将军时,“车服敞素,为道路所识。”他在河东一带平定了号为“青犊”的一部农民起义军,被刘玄封为中阳侯。

更始三年(25年),刘玄败死于长安,鲍永尚在河东,由子道途不通,他还不知道这一消息。这时,已在洛阳即了皇帝位的刘秀派人招他,他惟恐受骗而背叛刘玄,便先将刘秀的使者囚禁起来,而后派人去长安打探消息。当他确知刘玄已死后,又封存了大将军印绶,解散了他的军队,只穿着平常的服装,帮着他随身的将领及与他同心的慕僚,一起去投刘秀。当他见到刘秀时,刘秀问他的人马哪里去了,他回答说:“我不愿意以人多势众来为自己谋求富贵,都把他们解散了。”刘秀因此而对他很不满意。

刘秀任鲍永为谏议大夫。由于他本是刘玄的属将,刘秀对他并不信任,总让他在战争的前线,去完成一些艰巨的任务。当时,刘秀坐镇洛阳,与长安赤眉军对峙,急欲攻下关中。向西进军时,在怀县(今河南省沁阳县)遇到绿林军归部的阻击,连攻三日不能攻下。于是,刘秀就派鲍永率军攻击怀地.因为鲍永在绿林军中威望较高,所以他到那里后,不费一兵一卒,就说服绿林所置河内太守归服了刘秀。之后,他又被刘秀任为鲁郡太守,平定了鲁地的割据势力。刘秀统一中原后,鲍永先后被任为扬州刺史、司隶校尉。

鲍永在做东汉司隶校尉时,一次出巡,路过霸陵,还亲自为刘玄扫墓,哭拜这位率先揭竿而起,推翻西汉政权的农民领袖,随从人员惟恐他因此而得罪于刘秀,劝告他不要下拜,他表示,即使以此获罪,也不畏避。

鲍永在做司隶校尉时,以打击豪强而著称。当时,刘秀的叔父刘良以仗权势常常凌辱京城官吏。一次,在为来歙送丧归来时,与右中郎将张邯相遇于城门之中,由于城门内道路狭近,刘良一面呵斥张邯回车让道,一面又召来城门官训斥,并让城门官为他磕头谢罪。鲍永得知此事后,就上章劾奏刘良的强霸行为。由此打击了贵戚的嚣张气焰,整肃了朝廷法度。同时,他还召辟扶风人鲍恢为都官从事,鲍恢也是敢于惩治豪门贵戚的人。所以刘秀常说:“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

大司徒韩歆因直言上谏而获罪,鲍永不避风险,反复为他求情,触怒了刘秀,被刘秀贬出京城,担任东海国国相,后在刘秀度田期间,被拜为兖州刺史,三年后病逝于任上。

亲属成员

父亲:鲍宣,司隶校尉

儿子:鲍昱,司徒、太尉

史料记载

《后汉书-二十九》原文: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

初为郡功曹。莽以宣不附己,欲不其子孙。都尉路平承望风旨,规欲害永。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谏每戒永曰:“君长几事不密,祸倚人门。”永感其言。及谏卒,自送丧归扶风,路平遂收永弟升。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敕县出升,复署永功曹。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欲谒之。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乃止,后数日,莽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由是知名。举秀才,不应。

更始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持节将兵,安集河东、并州、朔部,得自置偏裨,辄行军法。永至河东,因击青犊,大破之,更始封为中阳侯。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

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征永诣行在所。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帝见永,问曰:“卿众所在?”永离席叩头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帝曰:“卿言大!”而意不悦。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御,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帝大喜,赐永洛阳商里宅,固辞不受。

时,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乃拜永为鲁郡太守。永到,击讨,大破之,降者数千人。唯别帅彭丰、休、皮常等各千余人,称“将军”,不胀下。顷之,孔子阙里无故荆棘自除,从讲堂至于里门。永异之,谓府丞及鲁令曰:“方今危急而阙里自开,斯岂夫子欲令太守行礼,助吾诛无道邪?”乃会人众,修乡射之礼,请丰等共会观视,欲因此禽之。丰等亦欲图永,乃持牛酒劳飨,而潜挟兵器。永觉之,手格杀丰等,禽破党与。帝嘉其略,封为关内侯,迁杨州牧。时南土尚多寇暴,永以吏人痍伤之后,乃缓其衔辔,示诛强横而镇抚其余,百姓安之。会遭母忧,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

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强御。帝常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其见惮如此。

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引车入陌,从事谏止之。永曰:“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张湛对曰:“仁者行之宗,忠者义之主也。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释。

后大司徒韩歆坐事,永固请之不得,以此忤帝意,出为东海相。坐度田事不实,被征,诸郡守多下狱。永至成皋,诏书逆拜为兖州牧,便道之官。视事三年,病卒。子昱。

论曰:鲍永守义于故主,斯可以事新主矣。耻以其众受宠,斯可以受大宠矣。若乃言之者虽诚,而闻之未譬,岂苟进之悦,易以情纳,持正之忤,难以理求乎?诚能释利以循道,居方以从义,君子之概也。

翻译:

鲍永字君长,是上党屯留人。他的父亲鲍宣,在哀帝时候担任司隶校尉,被王莽所杀。鲍永年少时就有志向与节操,学习欧阳生的《尚书)。起初担任郡功曹。王莽因为鲍宣不阿附自己,就想灭掉他的子孙。都尉路平揣摩迎合王莽的心意,打算要杀害鲍永。太守苟谏保护鲍永,把他召来担任自己手下的官吏,经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府中。鲍永于是就屡次向苟谏陈说兴复汉室,除去篡权叛逆的策略。苟竦常劝戒鲍永说:“你谋划机密事却作得不够隐秘,当心祸患累及家人。”鲍永为他的话所打动。等到苟诔死去,鲍永亲自护送他的遗体回到扶风,路平就趁这个机会关押了鲍永韵弟弟鲍升。太守赵兴到任,听说这事叹息说:“我接受汉朝廷的册封,却不能成就名节,现在鲍宣为名节而死了,我怎么能害他的儿子呵!”于是就命令县令释放鲍升,又恢复了鲍永的功曹一职。当时,有假冒宫中侍中身份的人住在传舍中,赵兴想要去拜谒。鲍永怀疑其中有诈,劝说赵兴,赵兴不听从仍执意出府,当他驾车前往时,鲍永拔出佩刀割断了马胸前的皮带(当胸:束在马胸前的皮带),赵兴才没有去成。几天后,王莽的诏书果然下达,要求追捕假冒身份的人,鲍永因此而知名。

更始帝(刘玄)二年,鲍永被朝廷征召,连续二次升迁担任了尚书仆射,井履行大将军职务。他到了河东,攻打青犊,大破敌军,朝廷封他为中阳侯。鲍永虽身为将帅,然而他乘的车辆所着的服装陈旧而俭朴,凭这一特点,而被路上的行人所辨识。

这时赤眉军杀害了更始帝,京城附近的道路被阻断。光武帝(刘秀)即位,派遣诛议大夫储大伯拿着符节征召鲍永到光武所在的地方去。鲍永有所怀疑而没有听从,并扣押了储大伯,派遣使者骑快马赶到长安去打探情况。这才知道更始帝已死,鲍永就为更始发丧,释放了储大伯等人,封存好上将军列侯的印绶,全都遣散了士兵,只用幅巾束发(幅巾谓不着冠,只用幅巾束首)和诸将以及自己的心腹百余人到河内去。光武帝见到鲍永,问他:“你的士兵在哪里?”鲍永离开座席叩头说:“臣侍奉更始帝,却不能保全他,我确实为率领他的士兵来求得富贵而惭愧,所以全都解散了他们。”当时汉军攻打怀而未能攻下,光武帝对鲍永说:“我攻打怀三天都没能攻下,关东的人都敬畏佩服你,你可以暂且带你的人亲自去城下劝说他们。”于是就授予鲍永谏议大夫之职。到了怀,鲍永就劝说更始帝封的河内大守,于是河内太守就打开城门而降。

当时,董宪的副将屯兵于鲁,危害百姓,朝廷就授鲍永为鲁郡太守。鲍永到了以后,攻打敌军,大败他们,投降的就达数千人。皇帝表彰他的功劳,封他为关内侯,调任杨州牧。正赶上他的母亲去世,鲍永辞去官职,把财产全都分给那此贫苦孤弱的弟子。

建武十一年,被朝廷征召担任司隶校尉。皇帝的叔父赵王刘良是尊崇的皇亲,位贵而权重,鲍永因事而弹劾他大不敬之罪,因此朝廷上下一片肃然,官员们没有不小心谨慎的。此时朝廷征召扶风的鲍恢担任都官从事,鲍恢也刚正直耿而不惧强暴有势力的人。皇帝常说:“皇室的内外亲族应收敛一下自己的行为了,这样才能免受二鲍的惩处。”他们两人就是这样地被人惧怕。

鲍永巡视郡县来到霸陵,路上经过更始帝的陵墓,便要引车进入墓地,随从的官员都劝说阻止他。鲍永说:“我曾亲身面向北而侍奉他,哪里有经过他的陵墓却不拜祭的道理!即使因此获罪,我也不会逃避主管部门的惩处的。”于是就下车拜祭,大哭一场,极尽哀痛而离去。向西到达扶风,就杀牛作祭品拜祭苟谏坟墓。皇帝听说这事以后,心中不满,问公卿说:“奉使命出巡却做这样的事,该怎么处置呢?”大中大夫张湛回答说:“仁义是德行的根本,忠诚是道义的主旨。仁义而不忘死去的老朋友,忠诚而不忘故去的君主,这是德行高尚的人呵。”皇帝才心中释然。

标签: 鲍永

更多文章

  • 吉大文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吉大文

    吉大文(1828-1897),字少史,又字仲郁,号观察,谥文献,清代崖州镜湖人(今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镜湖村人)。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刻苦力学,博览群书。中文名:吉大文国籍:中国出生地:镜湖村出生日期:1828逝世日期:1897少年曾赋诗述志,诗曰“少年立志要登科,有甚文章奈我何?书读五车犹算少,

  • 陈銮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陈銮

    陈銮,字仲和,亦字玉生、芝楣,湖北江夏(今武昌)人。清朝官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道光二年(1822年),副主浙江乡试.京官考核为一等。五年,擢松江知府,调署江宁。值水灾,赈恤得宜。调苏松太道。设黄浦江救生船,浚吴淞江口。升苏松粮道。历广东盐运使、浙江按察使,升江苏布政使

  • 张佩芳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佩芳

    张佩芳(1732—1793),初名汝芳,字荪圃,亦字公路,号卜山。平定城里人,后迁居大阳泉村。幼孤贫,由其祖父抚养成人。七岁读经,旁及子、史,手不释卷,能过目成诵。乾隆二十年(1756),中举,次年,中进士。中文名:张佩芳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732逝世日期:1793《陆宣公翰苑集注》二十四卷、《平

  • 黄彻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黄彻

    黄彻(1090—1168),字常明,号太甲,晚号巩溪居士,行元十七。宋哲宗元佑庚午年八月十五日生。宋进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黄中庸长孙、宋特奏进士侍御史长春令黄偊长子,游洋龙溪令黄龙兄。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北宋宣和进士。历辰溪县丞、沅州军事判官、嘉鱼令、知平江县等,忤权贵弃官归里。宋

  • 来鹏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来鹏

    来鹏,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咸通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曾作七律《寒食山馆书情》,以遣羁旅

  • 伍乔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伍乔

    伍乔,生卒年月不详,南唐庐江人(今安徽省中部偏南、巢湖西南岸),自幼入庐山国学,工诗文。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赋》中进士第一,元宗命石勒乔赋于国门。后官歙州通判、考功员外郎。年70卒。中文名:伍乔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职业:官员毕业院校:庐山国学主要成就:庐江县历史上

  • 刘权之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权之

    刘权之(1739——1819),字德舆,号云房,湖南长沙人。纪晓岚之门生。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司经局洗马,督安徽学政、曾预修《四库全书》,在事最久,及《总目提要》成,擢侍讲。中文名:刘权之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南长沙人出生日期:1739年逝世日期:1819年职业:体仁阁大学士

  • 冯成修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冯成修

    冯成修(1702~1796年)字达夫,号潜斋。丹灶梅庄人。清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适文选司员外郎,充乾隆十五年福建副考官,升礼部祠祭司郎中。乾隆十八年典试四川;二十四年督学贵州,曾制订学规训士,巡试所至,讲求实学,端正文风。不久,被召回京。年61假归,掌教广州粤秀、越华书

  • 吴少微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吴少微

    唐代文学家。新安(今安徽黄山休宁)人。字仲材,号遂谷。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明皇天宝八年(750年),与夫人朱氏合葬休宁石叶山(后改名凤凰山)。唐长安元年(701年)辛丑进士。累授晋阳尉。中文名:吴少微国籍:中国出生地:新安出生日期:663年逝世日期:750年职业:文学家

  • 胡培翚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胡培翚

    胡培翚[huī](1782~1849),字载屏,一字竹村、紫蒙,清代安徽绩溪人。胡匡衷之孙,胡秉钦之子。清代礼学三胡之一。嘉庆十五年(1810)举于乡,次年赴京寓叔父秉虔处,每夜读书必烬银烛两条。1819年成进士(殿试二甲),授内阁中书,实录馆详校,擢户部广东司主事。为官清正,一丝不苟,目睹户部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