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小乔

小乔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911 更新时间:2024/1/16 9:59:57

小乔(生卒年不详),本姓桥(小乔为后世误传),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东汉末年国色美女,桥公次女,名将周瑜的夫人。周瑜风度翩翩的才子形象,与堪称国色的小乔可称天作之合,由此成为后世文艺作品中赞美的对象。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激发想象,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将小乔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而令“二乔”闻名于世。概述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基本资料

本名:桥氏

别名:小乔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

人物生平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2月,周瑜随从孙策攻取庐江的皖城。破城后获得了桥公的两个女儿,都是绝色美女。其中年龄较小的被周瑜所纳。当时孙策对周瑜开玩笑说:“桥公二女虽经战乱流离,有我们两个人作丈夫,她们也应该感到满足了。“二桥随后同袁术家眷和刘勋家眷等人一起被送回吴郡。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36岁英年早逝,小桥时无记载。不知周瑜二子一女是否为其所生。

人物考证

二桥之父

桥蕤说

二桥的父亲可能是仲王朝的大将军桥蕤。

桥蕤是当时桥氏人物中确定与孙策认识的。《三国志》“术大将桥蕤张勋皆倾心敬(孙策)焉”。于情于理都能被孙策称为“桥公”。桥蕤在197年战亡。据《袁术传》记载,197年6月袁术死后。他的家人以及“部曲男女”(即袁术部下的家眷)都被带往皖城。这与六个月后孙氏破皖城得二桥,并称她们之前“流离”——父亲战死,逃奔皖城等惨状的时间与处境是相吻合的。

另,破皖城后除了二桥以外,地位高崇的袁术之女袁夫人后来亦成为孙权妃嫔。既然如此,周瑜孙策纳桥蕤二女为妻也是符合逻辑的。孙,周纳二桥,既给了去世的桥蕤一个交代,又拉拢袁术残余势力,两全其美。

乔玄说

又有人认为二桥之父是汉太尉乔玄。

清代人沈钦韩在《两汉书疏证》一书中说:“桥公者,太尉乔玄也。汉制为三公者方称公。”沈钦韩认为,只有官至“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人才能被称作“公”,

不过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指出:“弼按权呼张昭曰张公,时人呼程普为程公,世人呼庞德公为庞公。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见《汉书·贾谊传》。于公治孝妇狱,郡中大敬重于公,见《汉书·于定国传》。是皆不必三公始称公也。”可见在当时,并不是只有官至“三公”的人才能被称作“公”,另外《后汉书·乔玄传》记载玄为梁国睢阳人(河南商丘),其活动范围与江东相去甚远。孙策、周瑜分别纳大、小桥是在攻破皖城之后;是199年的事。而乔玄183年就已正常去世,死时已有七十五岁,总的来说,乔玄是二桥父亲的可能性较低。

史籍记载

《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

墓址

庐江小乔墓(安徽)

年代:东汉

地址:庐江县城新汽车站东侧

小乔为周瑜妻,墓在县城大西门,真武观西百步。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厚葬于庐江东门横街朝墓巷,小乔住守庐江,扶养遗孤。公元223年,小乔病卒,享年四十七岁,葬于县城西郊,旧称乔夫人墓,俗名瑜婆墩,平地起坟,墓有封无表,汉砖结构,墓前有碑,拜台、列台屏石供,墓门向东,明崇祯时毁于兵乱,仅存一座土冢,与城东周瑜墓遥遥相望。

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陵小乔墓(安徽)

在皖南青弋江上游的南陵县境文化馆内,中山公园边上,也有一座小乔墓。据《南陵县志》,此墓建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起因是当时的知县高怡梦见小乔,诉说她的墓在香油寺侧,遂令典史江鲲在香油寺西苑,重建小乔墓。周瑜曾经做过春谷(南陵)长,小乔死后葬在南陵,也就有了依据,为世人所公认。南陵小乔墓前有一块巨碑,阳刻“东吴大都督周公瑾配乔夫人之墓.”两侧阴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安徽宿松文人许文权撰:千年来本贵贱同归,玉容花貌,飘零几处?昭君冢、杨妃茔、真娘墓、苏小坟,更遗此江作名姝,并向天涯留胜迹。下联是芜湖儒士陶宝森作:三国时何夫妻异葬,纸钱酒杯,浇典谁人?笋篁露、芭蕉雨、菡萏风,梧桐月,只借他寺前野景,常为地主作清供。

岳阳小乔墓(湖南)

小乔墓,又名二乔墓,在岳阳楼北面。据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又引《戊申志》载“墓在今广丰仓内。或小乔从周瑜镇巴丘,死葬蔫。大乔不应此。”《巴陵县志》又载“瑜所镇巴陵在庐陵郡,非今巴丘。”又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称:“瑜留镇之巴丘,为庐陵郡巴丘县(今江西省境内),瑜病卒之巴陵,为晋荆州长沙郡巴陵县(即今岳阳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证。小乔墓地一带,传为三国周瑜军府。墓府为当时军府花园。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顶植女贞二株。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清嘉庆前,墓内修葺情况没有记载。《巴陵县志》载:“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以后又无记载。传闻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督学陆保宗重新修建,并在冢上重植女贞二株。1993年又于墓南侧增建小乔墓庐,四周建有围墙。墓园内照壁。正面刻有宋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墓冢为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栏护围。园内建筑,为砖木结构,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小乔墓题词

标签: 小乔

更多文章

  • 宣华夫人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宣华夫人

    宣华夫人陈氏,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宣帝女、陈后主同父异母之妹,封宁远公主,母施姬。隋开皇九年,隋朝平灭陈国完成南北统一后,陈氏与其他陈国皇室成员作为俘虏从建康西入大兴(今西安),被配入掖庭为宫女,后选为隋文帝嫔妾。文献皇后独孤氏在世时,隋文帝的后宫罕得进御,唯有陈氏能够得到宠幸。独孤皇后去世后,陈氏进封

  • 妺喜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妺喜

    妺(mò)喜,嬉(喜)姓,生卒年不详,亦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之女,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的元妃(夏朝最高领袖的妻子称为元妃)。根据先秦时代记述女子名时所用的全称和简称方式,妺喜应姓喜,即嬉(也作僖)。由于其名字的“妺”字与“妹妹”的“妹”字字形相似,且在《庄子》等作中也有以妺为妹的用法,因此常误

  • 妇好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妇好

    妇好,姓好(古音:zǐ,同子姓),“妇”为亲属称谓,先秦女性姓写在最后,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死后庙号“辛”,生活于公元前13世纪后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是因为她的庙号称辛,即乙辛,周祭卜

  • 太姒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太姒

    太姒,生卒年不详,有莘国(今陕西合阳县东南)人,姒姓,周文王的正妃,周武王之母。太姒天生姝丽,聪明淑贤,分忧国事,严教子女,尊上恤下,深得文王厚爱和臣下敬重,被人们尊称为“文母”,在《诗经》和《列女传》中都有对太姒的赞美。武则天在其御制文章《臣轨》中盛赞文母太姒善于治理政事,太姒被上谥号文定皇后,陵

  • 华阳夫人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阳夫人

    库狄氏,唐朝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的继室夫人,武后召入宫,拜为御正,封为华阳夫人。本名:库狄氏所处时代:唐代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官职:御正封号:华阳夫人,开元时加封晋国夫人丈夫:裴行俭子:裴光庭性别:女华阳夫人库狄氏的生平事迹记载寥寥,存世记录有以下:1、《旧唐书·

  • 冯皇后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冯皇后

    冯皇后,生卒年不详,五代时期后晋石重贵的皇后,其父邺都副留守冯濛。本名:不详别名:冯夫人所处时代:五代十国出生地:定州籍贯:定州最初,后晋高祖石敬瑭喜爱幼弟石重胤,竟将其收为养子。及石重胤留守邺都,娶副留守冯濛女儿为妻,石重胤早卒,冯夫人寡居,石敬瑭侄齐王石重贵垂涎于她的美色。高祖石敬瑭去世,尚未出

  • 兰陵公主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兰陵公主

    兰陵公主元氏,本姓拓跋,河南洛阳人。北魏时期公主,孝文帝元宏之女,宣武帝元恪二姐。早年下嫁宋王刘昶次子、员外散骑常侍刘辉。公主性格严妒,与驸马争执不断。清河王元怿和胡灵太后得知,判处离婚。公主复婚。然而双方再起争执,刘辉将怀胎的公主重伤致死。本名:拓跋氏别名:兰陵郡公主所处时代:北魏民族族群:鲜卑族

  • 苻娀娥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苻娀娥

    苻娀娥(?~404年),祖籍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容貌美丽。后燕昭文帝慕容熙的昭仪,中山尹苻谟之女,后燕皇后苻训英的姐姐。元兴元年(402年),苻训英、苻娀娥同被慕容熙纳为妃,苻训英封贵嫔,苻娀娥封贵人。慕容熙对她们言听计从,行刑论赏之事没有不听从她们的。元兴三年(404年)七月,

  • 苻氏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苻氏

    苻氏(生卒年不详),祖籍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后凉大臣吕宪之妻,容颜美丽。其夫吕宪死后自杀,年仅十五岁。本名:苻氏所处时代:五胡十六国民族族群:氐族苻氏,氐族,后凉大臣吕宪之妻,有姿色。其夫吕宪死后自杀。《十六国春秋·卷八十四·后凉录》丈夫:吕宪,后凉宗室大臣,官至建节将军、辽东太

  • 毛皇后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毛皇后

    毛氏(?~389年),武都郡(今甘肃省陇南市)人,氐族。前秦时期皇后。河州刺史毛兴之女,高皇帝苻登之妻。毛氏容貌美丽,擅长骑射。太初二年(387年),毛氏被册封为皇后。太初四年(389年),毛皇后率众抵抗后秦,杀伤后秦兵甚众,因寡不敌众被后秦俘虏,不屈而死。本名:毛皇后所处时代:魏晋南北朝民族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