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骧(1876.8.16—1922.8.28),字幼伯,汉族,云南省大理县下关镇(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街道)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前身),是云南省最早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之一,与杨振鸿、黄毓英合称为“云南革命三杰”。国民政府护国军军法处处长,云南民军总司令。1922年被军阀唐继尧杀害。
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云南大理
出生日期:1876年
逝世日期:1922年
职业:革命家
信仰:三民主义
人物生平
马骧,1901年任下关两级小学校长,1906年由杨振鸿、王九龄介绍在昆明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年下半年,在下关成立中国同盟会小组。
1907年在下关召开群众大会宣讲革命道理被清吏通缉。
1908年参加黄兴领导的河口起义,后到缅甸仰光参与创办《光华日报》,继续反清。随后和黄毓英、杜韩甫、杨振鸿先后回云南,在昆明、下关、保山等地开展反清活动,
1908年向华侨借巨款购买枪弹运入境内,组织农民军举行了保山起义,后失败。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云南腾冲起义光复,率领军外民众武装力量参加昆明重九起义,并被派回滇西做大理和腾越的团结工作。
1912年从缅甸赴日本学习法政。
1913年回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
1914年在昆明创办《滇声报》反对袁世凯称帝,宣传革命思想。
1915年冬参加“护国运动”,任护国军军法处长,深入敌后增强护国军力量。护法国运动中,孙中山称其为“爱国弃家,实为民党中不可多得之名士”。
1917年9月任广州军政府大元帅府参议官、四川宁远各属慰问使,并被孙中山委任为“云南民军总司令”。1918年任第7军参谋长。
1921年2月顾品珍倒唐主持云南工作,委任为参议不就。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马骧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
1922年4月唐继尧重新统治云南,提倡“联省自治”,搞独裁统治。马骧继续在中国国民党云南省支部负责工作,受孙中山指示,秘密组织“云南自治讨贼军”,后被叛徒滇军营长林启志和团长杨有堂出卖。8月27日被以请客吃饭为名与鄢仕周、崔文英、刘古愚、李梧、李成武等人被逮捕。
1922年8月28日(农历七月初六,被捕的次日)被唐继尧迫不及待地下令杀害了这六位志士。马骧牺牲时年46岁,孙中山闻讯悲痛拍电报吊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人物作品
马骧著有《致李印泉书》、《大元帅府参议官兼宁远各属慰问使马幼伯谨上书》等。其侄子马德荣著有《马幼伯烈士事略》、女儿马德芝著有《先父马骧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