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1936年生,汉族,福建连城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北师大文艺学中心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家学会副会长。2015年6月14日18时18分,童庆炳教授因心脏病医治无效,享年79岁。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培养出大批学者、作家,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基本资料
中文名:童庆炳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福建连城
出生日期:1936年
逝世日期:2015-06-14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主要成就: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
人物生平
1936年,出生在连城县一个清贫的农家。
1953年,毕业于连城第一中学初中,同年考入龙岩师范学校范卓娅班就读。他不仅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而且从师范时代起,便喜欢读书、研究和写作。
1955年,毕业于福建龙岩师范学校,保送考大学。
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一直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1983年,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兼副书记;
1985-1995年,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团委书记。
1988年秋,北师大研究生院与鲁迅文学院合办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和何镇邦被任命为总导师。他同时也教授莫言、刘震云、余华、毕淑敏、迟子建、徐星、肖亦农、白冰等人的“创作美学”课程。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文坛“教父”。
他曾先后出国讲学多次。早些年任越南国立河内师范大学外语系专家、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客座教授,近些年又为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
2010年起,兼职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教授。
童先生喜欢锻炼,于2015年6月13日前往雁栖湖游览,14日从金山岭长城下山时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9岁。
学术兼职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
越南国立河内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1963年-1965年);
阿尔巴尼亚国立地拉那大学客座教授(1967年-1970年);
韩国高丽大学校中文系客员教授(1995年3月-1996年2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2000年起);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兼职教授(2010年起);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
创作风格
纵观童庆炳的小说,内容深刻,主题昂扬,人物生动,读来给人以教益,给人们启迪。小说中多含古今诗词、谚语、格言,似乎信手拈来,娓娓而叙,自然、流畅而不露刀斧雕琢痕迹,颇有行云流水之状。作品所涉及的古今中外的有关知识,极其丰富,并且多是鲜为人知的,根据行文的需要纳入文章的内容。因而显得具体充实,饱满丰盈,富有创新意识,深为读者所喜爱。创造而形成这一特色,又谈何容易,非得广泛的阅读基础和深厚的生活阅历,以及长期潜心研究学问不可。而作为一位教授的他,正是具备了这些创作上的优越条件。一如作者的其他文章,这两部小说也保持了童庆炳的学者型文章的独特风格。
人物成就
他精通俄语、英语、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对曹雪芹及其著作的研究也卓有成就,始终是一位在立身、为人、著述、学问诸方面都受人敬重的学者。红学家刘梦溪在《红学三十年》中肯定了他的毕业论文对高鹗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功过评价的贡献。
在北师大执教40年当中,童庆炳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大量作品。粉碎“四人帮”之后,他的佳作尤多。作为文学教授,他立足本乡本土,热切希望福建文化繁荣发展,像当年的严复、林纾抑或稍后的冰心时代,跃居全国之首。
童庆炳教授长期致力于文艺理论研究。先后招收博士生10届共33人,已毕业并获博士学位的10届共32人。仍然每年以超过5人的速度培养博士生。
1982年第五期《文艺报》发表了他题为《评袁康、晓文的“一部违反真实的影片”》一文,对指向《天云山传奇》的错误批评,首先提出了理直气壮、精辟独到的反批评,此文已收入《新华文摘》。
1982年第四期《新文学论丛》,他又发表了二万余字的著名论文《长篇小说新作的审美素质初探》。
他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有专著和教材18部、主编各种丛书24种。
获奖情况
首届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成果二等奖(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出版的《现代心理美学》获);
《文学审美特征论》获第三届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主编的高校教材《文学理论教程》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专著《维那斯的腰带——创作美学》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革命回忆录的新范式——读王于耕同志的〈长江的女儿〉获〈大江南北〉1992年三等奖3000字。
荣誉称号
全国模范教师;
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北京十佳教师
著有长篇小说《生活之帆》(合作)、《淡紫色的霞光》,随笔散文集《苦日子甜日子》,专著《文学概论》、《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文体与文体创造》、《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合作)、《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童庆炳文学五说》、《中国古代意义》、《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等。
其中26万字的《淡紫色的霞光》,这是一部描写当代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上,展示了丛小华及其女友范小乔同他们前辈在思想性格上的冲突和差异,都写得真切感人,富有回味。
·原型经验与文学创作北京师大学报1994/3期1万字
·审美投射与艺术欣赏〈名作欣赏〉1990/1期头条1.5万字
·自主性开放性弹性刊于〈当代文艺学探索与思考〉1.5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0出版)
·文学研究的主视角〈批评家〉1988/2期8000字
·文学的结构图式和“格式塔质”〈北京社会科学〉1988/1期1.8万字
·漫谈文学概论课的自学和考试问题北京自学考试报1988/4/188000字
·从古典的“移情”说到现代的“异质同构”说〈百科知识〉1988/5期6000字
·风沙中的胡杨、红柳、白刺——悼念黄药眠先生〈群言〉1987/12期4000字
·论文学的格式塔和审美本质〈批评家〉1988/1期8000字
·论艺术想象的意向性和认识性〈文艺理论研究〉1987/5期1.5万字
·听泉经验与艺术创作规律北京自学考试报1987/12/81000字
·论审美知觉及其形成过程〈文学理论研究〉1988/4期1.5万字
·从“断片的人”到完整的人——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文史知识1989/1期5000字
·“虚静说”与“距离说”——中西审美注意理论的比较研究《东西方文化研究》1987/1辑1.5万字(河南人民出版社)
·完整倾向纪律北京自学考试报1987/9/81000字
·“心理距离”与艺术欣赏《名作欣赏》1987/3期1.2万字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北京自学考试报1987/7/281000字
·主体心理意象的诗话——谈审美联想文史知识1989/2期6000字
·从拷问自我——关于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再思考文艺报1989/2/185500字
·从心理定向与美的幻觉——谈审美投射《文史知识》1989/4期5000字
·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谈审美移情《文史知识》1989/5期5000字
·换另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文史知识》1989/6期5000字
·论文学的结构原理及其审美心理学的根据北京师大学报1987/3期1.3万字
·艺术形象:隐与显北京自学考试报1987/6/281000字·胸次淡泊与美的发现——谈审美虚静《文史知识》1989/7期5000字
·心灵与自然的沟通——谈异质同构《文史知识》1989/8期5000字
·黄荃拒改吴道子“掐鬼图”的启示北京自学考试报1988/5/81000字
·论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河北学刊〉1989/4期1.5万字
·审美想象及其生成的心理机制〈学术之声〉1989/5期1.5万字
·艺术形象:形与神同上1987/3/281000字
·“艺术形象”等十条〈文化生活手册〉1987/12月1万字(北京出版社出版)
·《淡紫色的霞光》(长篇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25万字
·《文学理论基础读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3童写20万字(教材,与梁仲华合著)
·大型〈文艺美学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约1万字(任主编之一,并撰写“民族性”等条目)·艾伦温诺《创造世界——艺术心理学》译本序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8000字
·文艺心理学(词条)〈北京社会科学〉1987/4期1000字
·《文学理论导引》(主编并撰写部分章节)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35万字(童写6万字)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23万字
·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集1.2万字
·文学艺术欣赏辞条(100余条)〈中国老年实用大全〉(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2万字
·“心物同构说”(等10篇)《新知识手册》共1万字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7月
·〈文学概论〉(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考统编教材共497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1990年/3月第二版)
·应该提倡什么样的文学批评(等5篇)载徐中玉主编〈文学概论精解〉1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文学与审美收入《美学、文艺学论文集》2万字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年出版
·《文学概论》上下(与钟子翱、梁仲华合著)北京师大出版社1985年出版58万字(被指定为北京自学高考教材)(童25万字)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导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文学概论》(上、下)红旗出版社1984年出版41万字(〈红旗〉评介过此书)·〈艺术与人类心理〉(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共43万字
·〈写作心理探索〉(金道行著)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上、下册)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出版200万字(7位主编之一)(全书)
·〈文体、素材、思路〉江剑锋编著)序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3000字
·高等师范院校文学概论教学大纲北京师大出版社1982/9出版2.5万字(与梁仲华合写)(教育部委托编写)
·祖母、小溪、山路(散文)〈农民日报〉1991/12/194000字
·〈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共65万字(与黄药眠主编并写“序言”等部分)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中华书局1992年第一版12.7万字
·生活之帆(长篇小说,与曾恬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10万字
·〈文学理论教程〉(教材,主编并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共41万字“绪论”等部分)
·〈现代文学体裁知识〉(小说部分)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3万字
·钢都史诗北京日报1959/6/32000字
·〈现代心理美学〉(主编并写部分章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桃李满天下
童庆炳桃李满天下。国内文艺理论界的知名学者,包括陶东风、王一川、罗钢、李春青、蒋原伦、周小仪等,都曾受教于童庆炳。随着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外界也逐渐了解到,作家莫言、余华、毕淑敏、迟子建、刘震云等,也都曾经是童庆炳的学生。
人物评价
童庆炳是一位严肃认真的学者,几十年来取得很大学术成就,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诺贝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评价)
童庆炳既宽容,又严格。“在思想上宽容,他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但在学风上要求严格。(著名学者余华评价)
人物纪念
北师大文学院在童先生的家里设置了灵堂,告别仪式暂定周四(2015年6月18日)。
2015年6月18日,童庆炳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曾经师从童庆炳的知名作家莫言、余华等人到场,表达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