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刘筠

刘筠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706 更新时间:2023/12/26 3:18:19

刘筠LiuYun(1929.11.17-2015.1.21),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195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科协原副主席。长期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作物的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及育种的研究。有10项科研成果12次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曾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基本资料

名:刘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9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2015年1月21日

职业:科学家;教师

毕业院校:湖南大学

主要成就: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

性别:男

人物简介

1929年出生在湖南双峰县青树坪乡的一个农民兼小手工业者家庭,小时候全家靠父亲做点小生意、母亲手工织帽为生。

1937年,父母亲带着刘筠和弟妹举家来到武冈县城。小学毕业时,他以全校最好的的成绩考进了洞庭中学(现为武冈市二中)。

1948年,考入湖南国立师范学院。

1949年,转入湖南大学生物系。

1953年,刘筠湖南大学生物系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任助教,兼任系秘书。时任系主任董爽秋对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很有远见,年轻又勤奋的刘筠得到了他的重视。

1956年,在董爽秋的推荐下,刘筠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进修实验胚胎学,师从著名科学家庄孝惠和朱冼两位先生,自此迈进了鱼类研究的大门。

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进修实验胚胎学(发育生物学)。

1958年,从中科院学成回到了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遇上“大跃进”,到长沙市综合农场“开门办学”。

1959-1963年,致力于四大家鱼的繁殖生理学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同协作单位的科研人员最先研究成功草鱼自然产卵受精。最终对家鱼的人工催产排卵获得成功。

1983-1998年,为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2003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杰出贡献奖。

2015年1月21日凌晨5时7分,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86岁。

主要荣誉

1984年刘筠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的光荣称号。

1986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4年获“湖南省技术兴湘奖”、并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1995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2001年初,被湖南省政府授予特立教育奖。

2002年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刘筠主持过的一系列国家和省级重点研究项目中,先后有10项成果13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推广应用”1981年获湖南省政府一等奖,“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生殖生理研究”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鲫鲤杂交研究”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专著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源四化部体鲫鲤和三倍体鲫(鲤)的研究”2001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水产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综合奖“科技兴湘奖”、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

主要成就

刘筠院士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了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1960年,刘筠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推广应用”这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课题。才到而立之年的刘筠,以自己特有的才华和胆略首次结束了中国家鱼不能人工繁殖的历史。这项成果逐步在全省推广,并很快全国各地辐射。湖南师大生物系的教师说,刘老师中青年时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乡间僻壤的渔场度过的,即使如今年逾古稀,也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或在实验室里做学问。

1995年9月,刘筠的“青鱼人工繁殖自行产卵技术”项目,成功解决了雌鱼排卵与雄鱼排精不同步的难题,在我国草、鲢、鳙三大家鱼人工繁殖自产卵受精技术难关,从此宣告中国四大家电的养殖已进入全部可人工繁殖的新纪元。这项科研成果获199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这些重大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据有关部门对湖南省部分地区所做的统计,仅甲鱼的人工繁殖一项,1994年就增加产值4亿元,新增利税5000万元以上。全国甲鱼年增产值不少于25亿元,年增利税不少于3亿元。

1998年4月8日,以推广刘筠院士主持的国家“863”高新技术中试开发项目“湘云鲫”、“湘云鲤”为使命湘云实业有限公司在湖南师大宣告成立。会上,副省长唐之享指出:“这一国际领先的高技术成晰产业化,标志着该校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湖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鱼米之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发挥更加有益的作用。”刘筠院士领导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许委投资1500万元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项目——“年产10亿尾湘云鲫苗种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已在长沙、湘阴、资兴、常德建起了四个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

1999年11月26日,湖南师范大学生物楼报告厅洋溢着一派喜庆气氛。学校刘筠院士隆重庆祝七十大寿,一时间掌声和欢笑声不断,祝福和贺词连绵。湖南省副省长潘贵玉、庞道沐、湖南师大、中国水产学会等单位和个人向刘院士敬献了花篮,宾主盛赞刘院士为发展我国水产事业所所作的突出贡献,深情地祝福老人。

中国四大家鱼繁殖全部由自然国迈上了必然王国。刘筠,被公认为我国家鱼人工繁殖的创始上,也被成千上万个家鱼养殖与特种水产养殖单位和专业户乃至于“鱼王”、“蛙王”,尊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及时雨”、“富星”。他帮助成立的汉寿特种水产研究的所的发展,使汉寿成为全国甲鱼生产基地县。该县仅甲鱼繁养单位和专业户就有1100多家,近几年已向全国29个省(市)的5万多家单位和专业户提供种鳖100多吨、稚鳖500多万只、幼鳖3万多公斤。

近十几年,刘筠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50篇,在研究青鱼(雌)与三角鲂(雄)的受精细胞学时,他首次发现鱼类远缘杂交具有受精细胞学过程,从而否定了国外一些专家认为鱼类远缘杂交异源精子只能起激活卵子限育的作用。这一理论被国际鱼类研究界称为“刘氏定理”和“最新研究成果”。在鲫鲤杂交研究中,刘筠发现雄性部分可育,培育F1-F10代,并培育出一个遗传性状稳定的四倍体种群,首先推翻了国内外认为鲫鱼杂交F代雄性完全不育的观点。这些发现,对于澄清学术是非和发展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生殖生理与育种科学,具有重大意义。

由著名生物学家刘筠院士和某种著名蛋白质化学家梁平教授主持的湖南师范大学蛋白质与鱼类发育生物学实验室,200年被正式批准纳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则,成为我国地方师范院校中第一个进入这种“国家队”建设体系的重点实验室。湖南师大蛋白质化学与鱼类生物实验室,是由蛋白质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鱼类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组成的。其中蛋白质化学与分子生物科学为湖南省次批省级重点实验室,1997年在全省省级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名列第一,它的蛋白质化学研究方向是留美博士后梁宋平教授1990年归国来此发展起来的,在蜘蛛毒中发现新型类Ca?#离子通道抑制剂和分子量最小的细胞凝集素并完成其化学结构测定。以刘筠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鱼类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50年代末由刘筠和几名学生办的一个课题小组发展起来的,当年这个仅几千元资产的实验室,如今拥有资产1700多万元,与蛋白质化学实验室合并成的我国拥有2900多万元资产的生物研究的航空母舰,在生物学界赫然瞩目。

社会评价

中国人的餐桌因他多了一条鱼。(媒体评价)

社会任职

中国著名鱼类繁殖生理学家,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

《内陆水产》编委会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实验室(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室)主任。

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水产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水产原种良种审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

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文著作

1.《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1993年,农业出版社,

2.《鳖和牛蛙的人工养殖》,1990年,农业出版社

3.撰有《草鱼卵子受精细胞学的研究》、《草鱼人工繁殖试验的研究》等论文50多篇。

主要论文

1.刘筠.家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工作的现状和展望.水产学报,1965,2(3):50-56

2.刘筠等.草鱼产卵类型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78,6(3):247-262

3.刘筠.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鱼种的现状和展望.水生生物学集刊,1979,6(4):471-484

4.刘筠等.三角鲂精子与青鱼卵子的受精细胞学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81,7(3):229-239

5.刘筠等.尼罗罗非鱼性腺发育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83,8(1):17-32

6.刘筠等.鳖性腺发育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84,8(2)

7.刘筠等.红鲫(♀)×湘江野鲤(♂)杂交一代生殖腺的细胞学研究.水生生物学报,1986,10(2):101-111

8.鲁双庆,刘筠,陈淑群,刘少军.草鱼垂体STH细胞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动物学研究,1996,17(1):75-78

9.刘少军,姚占州,刘筠.用性反转方法研究革胡子鲇的性别遗传机制.水产学报,1997,21(1):77-79

10.黎双飞,刘少军,刘筠,罗琛,张轩杰,周工建.异源四倍体湘鲫肝组织线粒体DNA研究.水产学报,2000,24(6):489-493

11.黎双飞,刘少军,张轩杰,罗琛,刘筠.四个鲫鱼品系线粒体DNA的限制性酶切分析.动物学研究,2000,21(6):432-436

12.刘少军,胡芳,周工建,张轩杰,晓晓,冯浩,刘筠.三倍体湘云鲫繁殖季节的性腺结构观察.水生生物学报,2000,24(4):301-306

13.LiuShaojun,LiuYunetal.Theformationoftetraploidstocksofredcruciancarp×commoncarphybridsasaneffectofinterspecichybridization.Aquaculture,2001,,192(2-4):171-186.

14.刘飞张轩杰刘少军,罗琛,周工建,刘筠.湘云鲫(鲤)的消化道组织学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1(1):72-76

15.黎双飞,刘少军,张轩杰,罗琛,周工建,刘筠.三倍体湘云鲫及其亲本线粒体DNA的比较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1,8:1-5

16.冯浩,刘少军,张轩杰,罗琛,周工键,姚占州,刘筠.红鲫(♀)×湘江野鲤(♂)F2和F3的染色体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1,18:1-4

17.谭立军,刘筠,陈淑群.乌龟胚胎发育.水生生物学报,2001,25(6):605-612

个人生活

刘筠一心扑在教学、科研上。他从事于研究,他的家庭也同鱼类牵挂着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1959年,刘筠的大女儿出生时,他正在进行鲢鱼的人工繁殖方面的研究,为铭记这一奔向新目标的垦荒性冲刺,他为女儿取名刘白鲢。老二降生的1960年,刘筠正在探索草鱼,而草鱼又称鲩鱼,他又为二儿子取名为刘鲩。

刘院士的妻子胡运瑾同是生命科学院的教师,胡老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上是骨干,在家里又骒管吃和管喝的主人。她称刘院士为“鱼痴,他这辈子除了鱼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知道,3个孩子出生,没有一个在他身边带过;如今70多岁的人了,仍然是成天泡在实验室、蹲在养鱼基地摆弄在那几条鱼。”她理解自己的老伴:“鱼类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实验有其特有的连续性,一项实验没有完成就不能离开,否则就可能半途而废。”

刘院士把自己对科学研究工作和教学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工作上从不计较时间,不计较报酬。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自动加班,他的脚印几乎都是教室、实验室、实验基地这三点一线。学校实行科研奖励制度,他多次获奖,在这些奖金的分配上,他想得多的是同科研课题组的其他同事。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期,刘筠的工资长期是84元,一家5口人,还要负责担老人的生活费,每月各项开支常常是捉襟见肘。穿戴上经常实行“继承制”:老三捡老二的,老二捡爸爸穿过的,老大是女孩,则捡妈妈的”。他认为这是“物尽其用”。不仅如此,家里每月都要拿出一些钱接济乡下的亲友。

按照党和政府的有关规章,院士住房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的面积,但他前年搬的新房也只一百来个平方,对此他从不向组织上“伸手”。他觉得,湖南师大许多教师住房都不够宽敞,相比之下,自己的住宿困难要小得多。他认为一个人看重的应该是自己的事业,而不应该是物质利益。

人物轶事

1945年初,洞庭中学全校师生逃难到湘贵两省交界的会同山区,刘筠仍然坚持每天在煤油灯下学习3小时以上。刘筠爱好体育,他小学时就爱游泳,上中学后,跑步、爬山、打球样样爱好。当时武风县城附近名胜古迹如云山,南山寨、东塔等地,他每年都要光顾,早出晚归,常常一天要走七八十里山路,从不叫累,说起武冈法相岩的8沿,刘老至今记忆犹新。

学生阶段的刘筠还是学校有名的活跃分子,担任过学会体育部长、生活部长、学生会主席等职。洞庭中学有办学生伙食合作社的传统,学生种菜、养猪、养鸡改善生活,刘筠即是组织者,又带头实干,卖文具、卖花生米,刘筠带头为学生伙食合作社积累资金。因此学生每月伙食只需从家里带来30斤米,还能每周吃上一顿猪肉,调剂生活。

“搞鱼类研究,我们刘院士是从三湘农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熬出来的”。原湖南师大生物系主任张天晓教授对此钦佩不已。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是新中国鱼类生殖生理研究的起步阶段。1958年初秋,刚刚从中科院深造归来的刘筠血管里奔腾着不甘平庸的血液。他坚信,事业的价值就在于有着高尚而执著的追求,有敢于面对未来的创造。

后生可畏!刘筠给学校打报告,主动请缨,要求下乡实地考察和实验是否能对洞庭湖区草、青、鲢、鳙四大家鱼进行人工繁殖。理由是:中国淡水鱼的生产由于自古以来只能依靠在自然条件下生殖繁衍,有限的渔业资源严重制约了渔业的发展,他要开始从一个新的领域开垦!为此,他顾不得与新婚妻子的团聚,卷起铺盖带着学生直奔祁东县农村。自此,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刘筠的足迹踏遍了湖南省的40多个县。

上帝要求人们只有具备三件东西才能赐予帮助——一颗坚定的心、两条强壮的腿和一张咬紧牙关的嘴唇。在祁东县,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刘筠和他的弟子们每天早晨做完了县渔场的实验后,紧接着要步行35公里赶往归阳渔场去进行另一组实验。完成实验后的当天又得赶回渔场,如此风雪冰霜、日晒雨淋地每天往返70多公里,每天工作时间常常达十七、八个小时,有时一天还只能吃上两顿饭。晚上睡觉,常常是“横堆罗汉”一张床上要横躺四五个人。有多少次,他甚至干脆躺在渔棚的长椅上过夜。

标签: 刘筠

更多文章

  • 严良堃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严良堃

    严良堃(1923年12月28日—2017年6月18日),男,中国指挥家,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前为中央乐团合唱团)创办人之一,生于湖北武昌。曾从冼星海学指挥,自学乐理、和声。在1938年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严良堃是中国专业合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指挥细腻严谨,乐风含蓄抒情,动作潇洒

  • 马少波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马少波

    马少波,原名马志远,笔名苏扬、红石等。中国艺术语言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会长、文化部振兴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曲学院名誉教授、《中国京剧史》及《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任、文化部振兴京剧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京剧院副院长。他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中国戏曲改

  • 陈新民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陈新民

    陈新民(1912.11.18-1992.12.23)安徽望江人,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家。中国有色金属冶金教育的开拓者。1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在美国从事钢中氢含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1952年赴长沙筹建中南矿冶学院(现

  • 郎毓秀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郎毓秀

    郎毓秀(1918.11.04~2012.07.07),女,1918年生于中国上海,祖籍中国杭州。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最高荣誉——终身荣誉勋章获,被声乐界誉为“中国四大女高音”之一。其父是世界闻名的摄影大师郎静山。2012年7月7

  • 魏可镁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魏可镁

    魏可镁(1939.8.29-2014.10.23)生于日本人吉市,福建省福清市人,化肥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可镁主要从事化肥催化剂、汽车尾气催化剂和净化器的研发。他先后研发成功并产业化4个系列12个化肥催化剂,在全国上百家合成氨厂推广应用并取

  • 黄祖洽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黄祖洽

    黄祖洽(1924.10.2—2014.9.7),男,生于湖南长沙。理论物理和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杰出贡献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北京第九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物理学报》主编。黄祖恰主要从事核理论

  • 孙瀛洲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瀛洲

    孙瀛洲(1893—1966),男,河北冀县人,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向故宫博物院捐赠大量珍贵文物,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奖励,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故宫任职期间,对故宫所藏的陶瓷进行了重新鉴定,并协助故宫为国家抢救性收购了大批的文物珍品。中文名:孙瀛洲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

  • 商承祚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商承祚

    商承祚(1902年3月7日-1991年5月12日),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广东番禺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出身书香仕宦之家,早年从罗振玉选研甲骨文字。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有《殷虚文字类编》、《商承祚篆隶册》行世。中文名:商承祚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

  • 潘菽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潘菽

    潘菽(1897.7.13-1988.3.26),早年称潘淑,原名有年,字水叔,江苏宜兴人,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晋升为教授,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潘菽从事记忆

  • 贾植芳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贾植芳

    贾植芳(1915-2008)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七月派”重要作家,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之一。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学习,早年主要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曾任《时事新报》、文艺周刊《青光》主编。建国后,历任震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一届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第一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