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胥光义

胥光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095 更新时间:2023/12/9 7:32:00

胥光义(1916—2009),四川平昌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保卫队指导员,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1936年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129师挺进支队政委、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师干部教育科科长,冀南军区宣传部部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南下干部支队支队长,第二野战军兵团后勤部部长;1950年后,历任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政委、军区办公厅主任、后勤部副部长,总后勤部参谋长,地质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基本资料

名:胥光义

别名:原名许光翊,别名许鑫、胥明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平昌县

出生日期:1916年11月

逝世日期:2009年7月10日

职业:解放军少将、原总后勤部副部长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二级八一勋章

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获一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

代表作品:《毕生心血沃华夏·胥光义将军诗词选》

人物简介

胥光义(1916—2009),汉族,原名许光翊,别名许鑫、胥明;生于1916年11月,四川省平昌县长垭乡白马村人。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3年11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保卫局和红30军排长,保卫营副连长,保卫队政治指导员,红军大学分队长,中干队军事连政治指导员兼教员,红军大学政治部地方工作科副科长,援西军随营学校政治主任教员;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政治处副主任,挺进支队政治委员,东进抗日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抗大第6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步兵科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司令员。参加了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阳泉县委书记,中共南京市第7区党委书记兼区长,第2野战军3兵团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政治委员,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军区办公厅主任兼人民武装部部长,总后勤部参谋长,地质部党组书记、地质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常务副部长;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胥光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毕生心血沃华夏·胥光义将军诗词选》等。

胥光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习近平、郭伯雄、徐才厚、乔石、刘华清、梁光烈等分别以不同方式,对胥光义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人物轶事

胥光义1933年17岁便投身革命,深受其父影响;胥将军的父亲胥克寻1930年加入共产党,1934年为了掩护红军壮烈牺牲;自从1933年胥光义投身革命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有见过父亲,至于父亲牺牲的消息,也是在抗战胜利之后才辗转听说。

白色恐怖中,胥克寻多次准确地将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传递到地下基层组织。胥光义将军回忆道:“三二、三三年,我的父亲是地下党员,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很重视,国民党不知道我父亲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希望从他那里了解到共产党的消息以便绞杀共产党。”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解放了四川多个地区,胥克寻在当地组织建立了革命武装力量;胥光义在此时受父亲嘱托,冲突封锁线给红军送情报,并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敌军节节失利后,集中5个旅的兵力转向红军东线中段进攻。红军决定主动撤离,组织上要胥克寻随部队撤走,可胥克寻坚决要求留守掩护。红军主力部队成功撤离,而胥克寻却不幸被俘,惨遭敌人毒手壮烈牺牲。尽管胥将军的父亲英年早逝,然而他的精神却在胥光义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胥光义将军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把无私奉献,为人民谋幸福放在首位,面对种种困难和考验,时刻能感受到父亲的鞭策和激励。

胥光义将军对于长征的回忆,由长征中的红军大学拉开序幕。长征途中条件艰苦,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长征途中仍坚持办有红军大学。长征中的大学边行军边组织学习,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

长征途中,胥光义被调到红军大学上级政治科学习,后到军事连任指导员并任区队长,“长征走到哪里,红军大学就办到哪里。”胥老将军回忆道:“刘帅,刘伯承,是我们的校长,给我们上过课。红军大学选拔有文化、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集中学习政治、军事、历史知识,有专门的课本,毕业还发毕业证。”70年前的红军大学教学科目设置完整,有高级指挥、上级政治、上级指挥、上级参谋这四科。

当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方针,“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和少而精。”因此,尽管一期红军大学的学时为半年到一年左右,然而教学内容却包括: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史、红军政治工作、步兵战斗条令、野战条令、红军和外军作战经验等方方面面精要的知识。

红军大学于1937年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国防大学前身,因此自长征前创办的红军大学,到抗日军政大学,再到如今的国防大学,为我国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在长征中,胥光义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最早踏入雪山地区,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的时间也最长。1936年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分三路撤离了驻足100多天的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向道孚、炉霍、甘孜进军。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翻越雪山,这一次对于红四方面军来说已经有些经验了。然而季节不同,冬末春初,冰雪封山,气候严寒,有不少战士由于体力不支晕倒之后再也没有爬起来。此时,军事连排长何正文昏倒在雪坑里,被指导员胥光义及时发现将他救起。

随后,1936年2月中旬,四方面军南下遇挫后西进,不得不翻越终年积雪的党岭雪山。党岭雪山海拔在5500米左右号称“万年雪山”,是长征中的红军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在翻越党岭雪山途中,空气愈来愈稀薄,夜间的气温达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高度严寒和极度缺氧的环境中,雪山吞噬了许多战士年轻的生命,沿途常见条状的雪堆,下面便是冻僵的红军战士的尸体。

红四方面军夜宿党岭半山腰,第二天爬雪山时,指导员胥光义由于过度疲劳和缺氧昏倒陷进了雪窝里,险些牺牲,恰巧何正文发现了他。胥光义说,“在过党岭山时晕倒了。其实那天天气不错,山也不陡,但是地处高原,空气稀薄,再加上由于吃得不好,休息不好,所以容易晕倒。”何正文与胥光义雪山互相救援的动人事迹,被传为长征佳话。

红军长征之所以能走向胜利,离不开群众的智慧与支持,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军民的血肉联系史。“红军十分重视建立与当地老百姓之间的良好关系。”

胥光义回忆说:“到一个地方,首先沿途做宣传,演戏演节目,慰问老百姓。借老百姓的东西要还,吃老百姓的要给钱,损坏东西要赔偿,制度十分严格。”由于第四方面军经过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发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红四方面军专门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工作须知》。须知详细要求干部战士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情形状况,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和政策,学会回、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回、藏民族的风俗习惯。至今胥光义将军还能记起一条用藏文书写的标语,意思是“红军是中国人民军队,红军是工农红军,红军是人民子弟兵,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

长征后十多年,中央军委决定18军执行进藏任务。泽东、刘伯承邓小平都认为进藏的“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此时,胥光义光荣地肩负起进藏部队的后勤工作。由于胥光义的长征经验,他知道在西藏雪域高原面临最大的挑战是饥饿、寒冷和缺氧。为此,在物资供应方面,胥光义为每位进藏人员准备了“七皮”,即:皮大衣、皮上衣、皮裤、皮帽、皮手套、皮腰带、皮鞋;还准备了防饥的代食品如:饭粉、饼干、蛋黄蜡、酱油粉以及羊肉、牛肉、酥油;另外还有雨衣、斗笠、防潮湿垫布、避光眼镜、风镜马用头罩、汽车暖罩、解冻剂。胥光义一方面组织实施支援进军工作,同时通过长征中积累的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经验,组织号召广大藏族同胞也积极参加到修路和组织牦牛运输工作当中,从而保证了进藏部队的供应补给,成功地完成了进藏后勤工作。

如果说长征中的在川藏地区的实践经验,对于胥光义自己完成18军进藏后勤任务大有裨益,那么用将军自己的话来讲,长征精神对于18军胜利进藏功不可没,“长征精神永存。在战士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结合长征的事迹和经历给战士们讲一讲,战士们很受发,勇敢地克服了雪域高原的困难。”

人物评价

胥光义同志13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6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在近80年的革命生涯中,从文书、班长、排长、副连长、指导员、政治教员、副科长、政治处副主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副部长。

胥光义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我军后勤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和国家地质建设的发展,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精力。

标签: 胥光义

更多文章

  • 黄慕松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黄慕松

    黄慕松(1883—1937),广东省梅县人。早年毕业于广东武备学堂,后被选送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回国任黄埔陆军小学监督。1910年再次赴日本炮工专科学校攻读。进入民国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谋本部第四局局长、北京政府陆地测量总局局长。1916年初,留学日本陆军大学。1920年,前往欧洲考察军事三年

  • 孔庚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孔庚

    孔庚(1873—1950),字文轩,号雯掀,湖北浠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1903年与吴禄贞等人暗组革命机关,后赴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及铁血丈夫团。1907年毕业回国,先后在广西、北京任军职。辛亥革命爆发后,孔庚往来于北京、孝感之间,联络同志,

  • 乐天宇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乐天宇

    乐天宇(1901—1984),中国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毛泽东同志的亲密友人;他是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官桥乡麻池塘村人,1919年,就读于长沙第一中学的乐天宇成了毛泽东的密友,积极参与了毛泽东领导的驱汤(乡铭)驱张(敬尧)运动。先后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推广部主任、河南省第五区农林

  • 钱俊瑞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钱俊瑞

    钱俊瑞(1908—1985),中国经济学家,江苏省无锡人;1929年参加陈翰笙领导的无锡农村经济调查工作,1933年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加入左联,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后历任皖南新四军军部战地文化服务处处长,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建国初期,任北平军管会文管委主任,

  • 张榕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榕

    张榕(1884—1912),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辽宁抚顺人。1903年入北京译学馆学俄文,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弃学回辽,与丁开璋等组织“关东独立自卫军”,并联络王阁臣等组织乡团,谋倡满洲独立,以抵御外侮,挽回主权,后被清政府勒令解散。1905年7月又到北京,创办秘密刊物,宣传革命。同年9月,与吴樾

  • 刘型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型

    刘型(1906年3月19日-1981年8月7日),原名硎,幼名绍新,江西萍乡人,祖籍湖南醴陵。1926年参加革命并加入共青团,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投身革命,后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8年5月下旬,刘型率部上井冈山,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指战员之一,毛泽东

  • 任不齐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任不齐

    任不齐(前545-前468),字子选,汉族,春秋战国时楚国(今湖北)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排名第十七位,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女吉、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因任姓起源甚早

  • 温生才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温生才

    温生才(1870—1911),字练生,汉族,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人,1870年出生于贫苦家庭,幼失怙。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8日,法人组织之远东飞艇社,广州将军孚琦应邀往观,迨回跸,甫至东门直街尾咨议局前麒麟阁门口,温生才手持五响快枪,向孚琦发射,计中太阳穴、脑门、颈项、身部各

  • 余松烈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余松烈

    余松烈(1921.3.13-2016.4.20),浙江省慈溪县人,中国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1942年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院士一生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冬小

  • 赵辛初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赵辛初

    赵辛初,原名帅启泰,1915年3月生,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洪楼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黄冈县区委书记,浠水县委书记,蕲广黄中心县委书记,鄂东专员。新4军5师鄂皖边指挥部政委。鄂皖军分区副政委,政委,鄂皖地委书记,黄冈地委副书记。建国后任黄冈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中南局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