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典,山东滕州人,1956年3月4日生,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6年作为国内首批史学理论专业硕士毕业生留校任教。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学典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56年3月4日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
出生地:山东滕州
职称:教授
人物履历
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6年作为国内首批史学理论专业硕士毕业生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山东大学讲师,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2002—2006年组建并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2006年调任《文史哲》杂志主编。2012年1月起出任新组建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现为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人文学部主任、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
2018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9年11月,任第六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学术兼职
学术兼职有:第六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孔子研究》主编、《史学理论研究》编委、《史学月刊》编委、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编委、《社会科学论坛》编委、《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委等。同时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山东省文史馆馆员、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省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第二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等。
学术研究
长期致力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现已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并主编有《史学引论》、《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一书,编选有翦伯赞文集《历史理念》、黎澍文集《历史文化》等。其中,《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在知识界赢得较高声誉,而《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一书则被普遍认为是近50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拓荒之作,为海内外同行所瞩目。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及《史学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刊发论文9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
曾承担的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翦伯赞史学思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地位研究”;台湾中流基金项目:“通向大师之路——对20世纪前半期国学名家的社会学考察”;山东大学杰出基金项目:“乾嘉范式与年鉴范式——史料考订派与唯物史观派的的对抗与融合(1919—1949)”;山东大学985工程二期项目:“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山东省政府特批重大项目:“山东文献集成”;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专项:“中国史论通史研究”。
教学活动
为研究生开设史学理论、当代史学理论前沿、马克思历史理论专题、中外史学经典名著研究、中国现代史学思想史专题、“五四”以来主要史学流派研究、中国现代史学名家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通论等课程。
著作一览
一、著作
1、《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33.7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1995年8月重印;《读书》杂志1994年9期刊登何祚榕的长篇书评文章;《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2期刊登丁守和的长篇书评文章,此篇书评《新华文摘》1995年9期作为要文转载;《文史哲》1994年4期刊登孟祥才的书评文章;《历史学年鉴·1995》专门介绍、评价此书;《文汇读书周报》刊登本书出版消息。
2、《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33.1万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1998年6月重印,2000年第二版第三次重印;《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2期刊登长篇书评;《20世纪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在正文中三处介绍评价此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载文认为此书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极为精湛”;中山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将此书列为论述20世纪学术史的五本必读书之一;《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在封二介绍此书;《学术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新书集锦”栏目介绍此书;《历史学年鉴·1997》专门介绍、评价此书;众多学者在他们的专著、论文中称引此书。
3、《史学概论教学大纲》(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主要撰稿人之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4、《〈隋书〉选译》(20万字)
济南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5、《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31.4万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6、《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5.4万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2000年9月重印。中华书局2011年1月出增订本;《全国新书目》杂志2000年10期在“特别推荐”栏目中推荐此书,并给予高度评价;《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16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10月1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书摘》杂志2000年12期对此书作了长篇摘录;《作家文摘》杂志2001年1月19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汇报》2001年4月2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摘报》2001年4月6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两本关于顾颉刚的新书》,《书品》2001年第3期对此书作了评介;《好书告诉你》(罗志田),《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1日向读者推荐此书;《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2期刊发长篇书评;《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刊发长篇书评。
7.《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32万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此篇书评又被人民网、学术批评网等各大学术网站转载;《中国学术》2003年3期发表专门评论文章。
8.《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30万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9.《史学引论》(主编,41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此书出版后立即被全国20多家大学历史系采用为史学理论课教材。
1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4.《新史学与新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5.《良史的命运》,三联书店,2013年
16.《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商务印书馆,2014
二、论文
1.JianBozan’TheoreticalContributiontoChina’HistoricalScience,SocialSciencesinChina,June1991.
2.HistoriographyTrendsinNewPeriod,SocialSciencesinChina,Spring1996.
3.HistoriographyinChinaintheLastFiftyYears,SocialSciencesinChina,Autumn2004.
4.《新时期史学思潮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2期;
《新华文摘》1994年6期全文转载;
《历史学》1994年6期转载;
《历史学年鉴·1995》摘要评价;
《文摘报》1994年4月10日摘要报道。
5.《翦伯赞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
《历史研究》1990年3期。
《中国现代史》1990年7期转载。
6.《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
《历史研究》2004年1期(纪念《历史研究》创刊50周年专号);
《新华文摘》2004年8期主体转载;
《历史研究》2004年4期发表《对〈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一文的几点看法》的文章,回应此文;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3期节要转载此文。
7.《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
《文史哲》1988年1期《人民日报》1988年2月22日摘要介绍;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2月26日摘要介绍;
《解放军报》1988年3月18日摘要介绍;
《文汇报》1988年3月6日摘要介绍;
《文摘报》1988年2月11日摘要介绍;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3期摘要介绍;
《历史学》1988年3期转载;
《文史哲》1988年3期发表黎澍的回应文章;
《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黎澍著)一书收录此文。
《世纪回望》(20世纪重要论文选编,张岱年主编)一书收录此文。
8.《阶级观点再认识》
《史学理论》1988年2期。
《文摘报》1998年8月3日摘要介绍;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10期摘要介绍;
《中国历史学年鉴·1989》摘要介绍;
《新华文摘》1988年10期作为要文转载;
《历史学》1988年8期转载;
《史学理论》1988年4期发表学者沈立邦的回应文章;
《东岳论丛》1990年1期发表学者孟庆仁的回应文章;
《中国改革备忘录》一书认为此文的基本论点“是1988年史学界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
9.《实证追求与阐释取向之间的百年史学》
《文史哲》1997年6期;
《新华文摘》1998年3期作为要文转载。
10.《翦伯赞:整合两大学术谱系的史坛巨子》
《北京大学学报·北大百年校庆纪念特刊》1998年2期。
11.《从偏重方法到史论并重——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
《文史哲》1991年3期;
《历史学》1991年9期转载。
12.《历史研究的致用寓于求真之中》
《文史哲》1993年6期;
《历史学》1994年3期转载。
13.《关于建立“史学社会学”的初步设想》
《文史哲》1995年3期;
《新华文摘》1995年9期摘要刊载。
14.《中国当代史学思想基本走向:就〈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答客问》
《文史哲》》1996年6期。
15.《德才学识兼具的一代良史翦伯赞》
《文史哲》1997年1期。
16.《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在天津召开》
《文史哲》1986年6期。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17.《“历史”与“科学”》
《文史哲》2000年3期;
《新华文摘》2000年9期全文转载。
18.《80年代的“新启蒙”与黎澍》
《文史哲》2002年2期。
19.《探索中国当代史学思潮的变迁——王学典教授访谈录》(邓京力采访)
《文史哲》2001年3期。
20.《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
《文史哲》2004年4期。
21.《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
《文史哲》2004年6期。
22.《放逐“现实”回避“问题”:90年代学风的致命伤》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
《新华文摘》2004年21期作为要文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5期转载。
23.《〈“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的再检讨(笔谈)〉编者按》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
《新华文摘》2004年21期转载。
24.《“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史学月刊》2003年11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1期转载;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一书收录此文。
25.《历史科学的基本观念在变动》
《近代史研究》1993年1期。
26.《翦伯赞与中国当代史学界的历史主义思潮》
《史学理论》1987年2期。
《史学情报》l988年1期摘要介绍;
《历史学》1987年5期转载。
27.《史学,危机何在》
《史学理论》1988年3期。
28.《从强调一般到注重特殊——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4期;
《历史学》1993年2期转载。
2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一部“掘井”之作》
《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2期。
30.《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值得倡导》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3期
《史学新书评·1999年》一书收录此文;
《1997——1999年史学评论状况评析》(《史学月刊》2001年2期)重点评析了此文。
31.《向内转:市场经济背景下历史的应有选择》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2期
32.《从追求致用到向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动向之一》
《史学月刊》1999年1期。
33.《史学界的思想解放应向纵深发展》(合作)
《回顾与展望》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34.《新时期十年史学思潮演变》
(香港)《法言》1989年3期。
35.《五十年代初期的史界传统学人》
《读书》1995年5期。
《流年岁影》(张中行著)一书充分肯定此文的学术价值;
《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随笔》一书收录此文;
《重读大师》一书收录此文。
何兆武在《读书》1995年10期著《若干回忆》回应此文。
36.《良史的命运:翦伯赞之死的文化意味》
《读书》1998年12期;
美国《华夏文摘》(“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全文转载;
《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历史》一书收录此文。
37.《斯大林地理环境观评析》
《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4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3期转载。
38.《发掘乡村:21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知识的增长点》
《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3期。
《历史学》1999年11期转载。
39.《征服与同化是既定历史条件下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
《东岳论丛》1989年1期;
《文摘报》1989年2月25日摘要介绍;
《历史学》1990年3期转载。
40.《偶然性、可能性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东岳论丛》1992年4期;
《历史学》1992年11期转载。
41.《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论略》
《东岳论丛》1995年1期;
《新华文摘》1995年5期摘要刊载;
《历史学》1995年3期转载。
42.《〈中国历史学反思专栏〉编者按》
《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
43.《建国后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反思》
《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
《光明日报》1988年8月报道。
44.《在反封建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入地研究胡适》
《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1期。
45.《新时期十年的历史学评估》(合作)
《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1期;
《历史学》1989年3期转载。
46.《〈毛泽东的历史理论再认识专栏〉编者按》
《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3期。
47.《毛泽东关于农民战争论述的理论意义》
《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2期。
48.《评〈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撰〉》(合作)
《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1期;
《历史学》1992年3期转载。
49.《史学的新世纪:走学科整合之路》
《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
50.《论翦伯赞关于历史学社会作用的理论》
《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5期;
《历史学》1989年12期转载。
51.《为创造历史而研究历史》
《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1期。
5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评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
《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总7期)。
53.《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合法性危机及其克服》
《山东大学报》1999年1月6日。
54.《从“五四”到“抗战”:唯物史观派历史观念的重要变动》
《齐鲁学刊》2000年3期。
55.《“假问题”与“真学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讨论的一点思考》
《东岳论丛》2000年4期。
56.《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
《史学月刊》2001年3期;
《中国近代史》2001年7期转载;
《义和团研究一百年》一书收录此文。
57.《历史是怎样被叙述的——论历史知识的人文主义属性》
《我的人文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学者心目中的科学与人文(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8.《五朵金花: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战》
《文史知识》2002年1期;
《北京日报》理论版2002年6月3日转载;
《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1月25日摘要推荐此文。
59.《思想史上的“80年代”:新时期黎澍侧记》
《学术界》2002年1期。
60.《近20年间中国大陆史学的几种主要趋势》
《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1期。
61.《20世纪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史意义》(合作)
《东岳论丛》2002年2期;
《新华文摘》2002年8期摘要刊载。
62.《华岗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传统的形成》,《光明日报》2003年6月3日A3版。
63.《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东岳论丛》2004年1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2004年2期转载。
64.《〈名家主持: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编者按》
《东岳论丛》2004年1期
65.《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与历史学:塑造、同化与区别》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
《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4期转载。
66.《现代学术史上的唯物史观——论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67.《中国智慧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是可能的——卫礼贤〈中国心灵〉及其〈中国经济心理〉读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
《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一书收录此文;
《卫礼贤:两个世界的使者》(德文版,2003年,主编克劳斯·黑尔舍)收录此文。
68.《从排斥政治到兼容政治——评〈中国政治通史〉》
《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期。
69.《大学校史与学术史的关联——读〈青岛海洋大学大事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6期。
70.《一份正在崛起的学术期刊:评〈山东社会科学〉》
《光明日报》2004年10月28日C1版。
71.《学术著作是活历史》
《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9日《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少年读书周特刊》。
72.《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5年4期
73.《从“历史理论”到“史学理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6期
陈启能等主编《消解历史的秩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收录此文
74.《意识形态与历史:近50年来农战史研究之检讨》,《史学月刊》2005年7期
75.《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6年2期
76.《从“战士”到“学者”——访老辈史学家赵俪生先生》,《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3期
77.《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4期
78.《选择一种更符合学术本性的论文注释体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
79.《欧洲汉学与美国中国学对峙下的民国史学界》,《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5期
80.《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2007年1期
81.《治学的功力与见识》,《文史知识》2007年6期
82.《“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83.《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史学月刊》2008年6期
84.《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85.《“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
86.《六十年来中国史学之变迁》,《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87.《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写在《顾颉刚全集》出版之际》,《光明日报》2011年1月11日第13版
88.《华岗: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的构建者》,《文史哲》2011年第5期
89.《“红楼梦研究”大批判缘起揭秘——两个“小人物”致函〈文艺报〉的事是否存在?》,《中华读书报》2011年9月21日第5版
90.《学术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绾合——山东大学1950年代文科辉煌的由来》,《山东大学报》“110周年校庆特刊”2011年10月11日。
91.《〈尚书〉学:从顾颉刚到刘起釪》,《文汇报》2011年4月4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