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48 更新时间:2023/12/4 12:08:59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截至2019年,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历经“六老汉”三代人38年的坚守,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2019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授“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9月25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获得“最美奋斗者”集体称号。

基本资料

名: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

主要成就:获中央宣传部“最美奋斗者”集体称号

治沙成果:38年来,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

矢志不渝

38年前的八步沙,风沙漫天,沙进田无。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人,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那一年,郭朝明年纪最大,有61岁,而最小的张润元也已年近50。

六老汉在沙漠里栽下一万亩树苗。本来能成活七成,然而一场风沙过去,活过来的树苗连30%都不到。六老汉在失败中摸索,他们发现,草墩子旁边的树苗成活率很好。第二年就在树窝周围埋上麦草,把沙子固定住,树苗的成活率明显提高。“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也成为最经济实用的治沙工程技术措施。

在沙漠中种树难,管护更难。为了保护辛辛苦苦种下的林子,六老汉吃住都在沙地里。他们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盖点茅草当房子,再放3块砖支一口锅,饿了就烧点水,啃个馒头,一日三餐在沙窝窝里解决。直到1983年,在古浪县林业局的帮助下,他们修建了三间房子,居住条件才有所改善。

六老汉用十年的时间,征服了曾经每年以7.5米速度南推移的八步沙,4万多亩沙丘披上绿装,周围7800亩土地4个村镇得以保护。

在六老汉的眼里,八步沙就是他们的“命”。即便是90年代面临资金困难,没有经济收入的时候,他们守着千万元的绿色财产,也没伐一根柴、没拔一棵草。

薪火相传

1991年、1992年,贺老汉、石老汉因过度劳累和肝病相继离世,郭老汉和罗老汉于2005年和2018年先后去世。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四个走了,两个年纪大了,但7.5万亩的八步沙才治了一半。

六老汉曾约定:不论多苦多累,六家人必须要有一个继承人,把八步沙管下去。为了完成父辈人的遗愿,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志鹏,接过了治沙接力棒,成为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

在第二代治沙人的努力下,2003年,7.5万亩八步沙的治理任务完成。如今的八步沙形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林草良好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

郭万刚他们又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自2003年至2019年,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

郭朝明的孙子郭玺也是林场的一员,他和林场的一群大学生参与到防沙治沙的事业中,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第三代治沙人的治沙方式,在父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多年来,八步沙三代愚公已经累计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八步沙林场发展为古浪唯一一家由农民联户组建的生态公益性林场,也成为甘肃省农民联户承包治沙造林的典型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0年,八步沙林场实现了企业化转型,成立了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开始通过企业竞标国家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开始加快沙产业培育,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林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八步沙林场先后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油东送、干武铁路古浪段等植被恢复工程,带领八步沙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不仅扩大了治沙队伍,还增加了当地百姓收入,林场职工的年收入从以前的2000元左右增加到2019年的5万元。2015年,他们又承包了甘肃和内蒙古交界的麻黄塘治理任务,管护面积15.7万亩。

郭万刚他们也在探索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的路子。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他们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了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5000亩,还有枸杞、红枣7500亩,帮助贫困移民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搬下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荣誉表彰

1999年,甘肃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古浪县委、县政府为“六老汉”和郭万刚及八步沙林场镌碑立传。

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八步沙林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

2018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9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2019年9月25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获得“最美奋斗者”集体称号。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习近平评)

他们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生命奇迹,而八步沙的精神也将染绿更多沙丘。(《光明日报》评)

绿色在八步沙不断延展。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历经“六老汉”三代人38年的坚守,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人民日报》评)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38年来,三代治沙人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一个个“誓将黄龙变绿洲”的治沙勇士,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了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甘肃日报》评)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向沙漠要“效益”,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人们凭借“让荒漠变绿洲”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治沙奇迹。(《经济日报》评)

更多文章

  •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农村改革的先行者,他们分别是:关延珠、严立富、严立华、严立坤、严金昌、严家芝、严学昌、严立学、严俊昌、严美昌、严宏昌、严付昌、严家其、严国品、关友生、关友章、关友江、韩国云18人。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18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

  • 火箭军某洲际战略导弹旅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火箭军某洲际战略导弹旅

  • “毛泽东号”机车组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毛泽东号”机车组

    “毛泽东号”机车组为“毛泽东号”机车的机组团队。现任司机长为王振强。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集体荣誉。中文名:“毛泽东号”机车组司机长:王振强命名时间:1946年10月30日在我国纵横八方的铁路网上,有一辆特别的机车在奔驰前行。每当机车组在驾驶这辆机车时,都严格遵守“背不靠座椅、眼

  •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群体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群体

  • 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

    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是指1981年至1986年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并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冠的队伍。中国女排坚定“为国争光”的信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战绩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开创了中国女排的新纪元。

  • 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

    2019年9月25日,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获得“最美奋斗者”集体称号。中文名: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主要荣誉:最美奋斗者所属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六0研究所2018年8月20日,2018年第18号台风“温比亚”过境辽宁省大连市,受其影响,停靠在中船重工第七六

  • 载人深潜英雄集体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载人深潜英雄集体

  • “两弹一星”先进群体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两弹一星”先进群体

    “两弹一星”先进群体是钱学森、郭永怀等参与研制工作的人员。中文名:“两弹一星”先进群体主要人员:钱学森、郭永怀表彰时间:1999年9月18日人员总数:23位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

  •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

    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建立,开展试点工作。中文名: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成立时间:1957年破土而出的“红色嫩芽”上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了文化馆,但是草原地广人稀,文化馆并不适合牧区。为此,内蒙古自治区有了一个“在牧区丰富牧民文化

  • 红旗渠建设者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红旗渠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