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通模,男,1939年11月生于江苏如皋,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通模于1961年7月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锅炉制造专业毕业;1983年12月至1988年10月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系主任;1988年7月至1995年11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1998年1月至2003年8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徐通模长期从事热能动力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通模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9年11月
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出生地:江苏如皋
人物经历
1939年11月,徐通模生于江苏如皋。
1961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锅炉制造专业。
1983年12月—1988年10月,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系主任。
1988年7月—1995年11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1998年1月—2003年8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
徐通模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徐通模一直从事能源动力、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气固两相流动与燃烧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长期担任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团体的学术工作。
徐通模首次提出充分发挥一次风向火侧着火优势,以形成稳定着火源的煤粉着火稳定性理论;在中国国内外最早提出组织水平方向浓淡煤粉燃烧的全新构思。
徐通模发现煤粉燃烧中存在最佳煤粉浓度和最佳浓度比的新燃烧理论,提出了典型锅炉用煤最佳煤粉浓度和最佳浓度比的重要科学实验数据。
徐通模发现并掌握了W型火焰锅炉出现短路工况的基本规律,创建了W型火焰燃烧工况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条件。首次提出强湍动、充满度高的γ型火焰燃烧工况的组织思想和空气动力学参数。
徐通模首次理论分析发现四角切圆燃烧大容量锅炉炉膛出口烟温气温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残余旋流动量流率矩所致,提出用反、正切旋转动量流率矩之比的无量纲准则数来控制和消除炉膛出口烟温偏差的科学方法。
发展和完善了管内气固两相流动准则和水平管内气固相流动颗粒沉积关系式。并首次发现空间连续弯头气固两相流动规律和颗粒恢复的基本特性。
徐通模首次建立了“α形火焰”燃烧新理论,创新地提出火床炉炉拱设计新方法。初步解决近两个世纪以来工业锅炉炉拱只能凭经验布置没有计算方法更不能适应实际煤种变化的难题。
承担项目
徐通模承担国家、部(委)及大型企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10余项。
科研成果奖励
在多年的科学研究中,徐通模先后获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8项,中国专利5项。
徐通模发明了一次风折边型夹心风燃烧器,广泛应用于中国燃烧烟煤、贫煤、无烟煤、劣质煤的电站锅炉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获198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徐通模发明了变异煤粉浓淡燃烧器,解决了煤粉锅炉低负荷稳定燃烧和调峰运行的难题。该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锅炉不投油低负荷稳定运行,还在降低NOx排放、防止炉内结渣和高温腐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99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学术论著
徐通模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主要著作有《燃烧学》《锅炉燃烧设备》《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实验锅炉手册》等。
徐通模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截至2017年,徐通模已培养博士21人,硕士35人。
徐通模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徐通模兼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973项目“燃煤污染与防治”专家组成员,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任全国热能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动力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陕西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煤洁净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电站锅炉煤的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直属高校巡视专员。
人物评价
徐通模老师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学术思想感染着一届一届的学子,培育着一代一代的新人。(西安交通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