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照寰(1888~1968年),字曜生,广东南海人。美国哈佛大学理科学士,纽约大学商科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科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科硕士。在美国留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历任香港工商银行行长,广东航政局长,广东通商银行经理,国民政府财政部参事,国民政府广九铁路管理局长,交通部铁路处长,铁道部次长等职。曾任交通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1968年9月16日逝世。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黎照寰
出生地:广东南海
出生日期:1898年
逝世日期:1968年9月16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
学位/学历:硕士
字:曜生
人物经历
1907年赴美国留学,起先攻读理学,后转学经济,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理学士、纽约大学商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硕士等四个学位。在美国留学时,黎照寰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活动,一度充任孙中山秘书。
1919年至1924年,黎照寰曾先后担任香港工商银行行长、广东航政局局长、广九铁路管理局局长等职。
1925年任中国公学教授。
1927年任交通部铁道处长、财政部参事。
1928年任铁道部参事、常务次长。
1929年6月,以铁道部次长身份兼任交通大学副校长,实际主持校务。
1930年10月,被正式任命为交通大学校长后,辞去铁道部次长职务,专心办学。
1942年,交通大学被迫为汪伪政权接管,黎照寰离职,其任职交通大学长达13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
1968年9月16日逝世。
主要成就
黎照寰提倡科研,将学校原工业研究所扩建并更名为交通大学研究所,亲自兼任所长。他继承和发扬交大的优良办学传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思想,任校长14年,与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使交大初步成为一所理、工、管相结合的研究型大学。
在黎照寰的带领下,交通大学培养出了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王之卓、张煦、辛一心、黄志千、汪道涵、董寅初、许国璋、宦乡、王安、沈家桢等人才。“黄金时期”的三十年代的老交大,人才辈出、声誉远播,曾享有“东方MIT”、“中国最高工业学府”之称。
人物事件
秉公招生
黎照寰秉公招生,宁缺不滥,坚决杜绝后门。孙科之子孙治平,曾经报考交大,因国文一科成绩不及格,未能被录取,只得作为一名选科生来交大旁听。
院名之争
1929年,教育部即颁文明定大学应分文、理、工、商、农、医、法、师范八大学院,而黎照寰主持下的交大却将包涵数理化三系的学院称理学院,机械、电机、土木应属工学院内的学系在交大却升格为三大学院;管理学院更在八大学院之外,当属交大一家,全国绝无仅有。
从1934年开始的院系设置及名实之争,一直持续到1937年8月交通大学由铁道部改隶教育部后方告结束。失去铁道部支持的黎照寰已无力也无法再对抗教育部,只得将机械、电机、土木三个工程学院降格为系,合组工学院;科学学院改称理学院。不过,管理学院实在与商学院性质相去很远,仍然保持原名,维持其独立性。这场名实之争反映了黎照寰自由的办学思想以及教育独立的原则。
所获荣誉
为了表彰黎照寰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的成绩,美国夏佛福大学百年校庆时,专门来函授予黎照寰名誉博士学位。
人物评价
黎照寰继承和发扬交大的优良办学传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思想,任校长14年,与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使交大初步成为一所理、工、管相结合的研究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评)
黎照寰兢兢业业,身体力行,对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植作出了重大贡献。(上海交通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