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袁淑

袁淑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881 更新时间:2023/12/4 12:38:25

袁淑(408年—453年),字阳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宋大臣。出身官宦之家,丹阳尹袁豹少子、袁湛侄子。初任彭城王刘义康司徒祭酒,免官。补衡阳王刘义季右军主簿,临川王刘义庆卫将军谘议参军,迁司徒左西属。出为宣城太守,后任补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六年(449年),迁尚书吏部郎。其年秋,宋文帝北伐,袁淑出任始兴王刘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征拜御史中丞、太子左卫率。元嘉三十年,太子刘劭弑杀宋文帝,袁淑不从刘邵,亦被杀。孝武帝刘骏即位后,赠袁淑侍中、太尉,谥号忠宪。有文集。

基本资料

本名:袁淑

别名:袁阳源

字:阳源

所处时代:南朝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出生日期:408年

逝世日期:453年

主要作品:《袁阳源集》

主要成就: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太子左卫率

人物生平

袁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是丹阳尹袁豹的小儿子。袁淑小时就有风致,没有几岁他的伯父袁湛对家人说:“袁淑不是一般的小孩。”

到了十几岁时,袁淑被姑父王弘赏识。他不研究章句之学,而是旁征博览,学习各种知识。喜欢写文章,文辞艳丽,风格遒劲,气势纵横,极富学识才气。州里任命他为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都未接受。彭城王刘义康任命他为军司祭酒。刘义康不喜欢文学,虽然对他以礼相待,但终究比较疏远。刘湛是袁淑叔母的哥哥,想要袁淑投靠他,但袁淑却不愿意,从此两人关系很不好。袁淑不久因病被免官。后补任衡阳王刘义季右军主簿,迁任太子洗马,因脚有疾病未接受。卫军临川王刘义庆非常爱好文学,请他任咨议参军。不久,调任司徒左西属。出朝任宣城太守,入补中书侍郎,因服母丧而辞职。丧期完毕后任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袁淑调任尚书吏部郎。这年秋天,宋大举北伐,袁淑在陪同宋文帝刘义隆时镇定自若地说:“如今我们北伐,定会在中岳鸣銮,横扫赵魏的敌人,正是到泰山封禅的大好时机。我欣逢这千年一遇的盛事,愿进献一篇《封禅书》。”宋文帝笑着说:“那可是盛德伟业才能做的事,我怎么配得上!”袁淑出朝任始兴王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他刚到府衙时,始兴王刘浚引见他,对他说:“想不到你屈尊低就。”袁淑答道:“朝廷派下官来本来就是要光耀你的府衙。”随后还朝任御史中丞。

袁淑出口夸诞,常被当时人嘲笑。始兴王刘浚曾送三万钱币给袁淑作为饷金,一夜之后又派人去追回,说是送的人搞错了,想以此戏弄袁淑。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太子刘劭将要杀君叛逆时,那日晚上袁淑值班,二更多时,刘劭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他痛哭流涕地说:“皇帝听信谗言,要废弃我。我自省并没有过错,怎能受这个冤枉。明天我就要行大事,希望你们鼎力相助。”袁、萧二人说:“从古到今没有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你三思。”刘劭勃怒变色,手下就要动手。萧斌害怕了,说:“我过去在你手下供职,总想为你效力,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我会竭力听从你的号令。”袁淑斥责萧斌说:“你就觉得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候曾中风,可能这时是他的病又发了。”刘劭更加愤怒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你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还担心不能成功吗?但是,成功之后会为天地不容,大祸也就随即临头了。希望你迅速打消这个念头。”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说不干!”袁淑出来回到其官署,围着椅子不停走动,一直到四更才睡。劭就要出发,已经与萧斌一起上了车子,急切地呼喊袁淑,袁淑睡着不起来。劭将车子停在奉化门,催促袁淑出来的人接二连三。袁淑慢慢起床,走到他们的车后,刘劭让他上车,袁淑拒绝了。刘劭就令手下:“用刀砍了他!”袁淑即被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刘劭即位后,追赠袁淑为太常。对他的亲属给以丰厚的赏赐。

刘骏接位后,下诏追赠袁淑为侍中、太尉,谥号为“忠宪”。袁淑以及徐湛之、王僧绰、卜天与四家从此长期得到朝廷的俸禄。袁淑有文集流传于世。

人物评价

萧子显:“谢庄、袁淑又以才藻系之,朝廷之士及闾阎衣冠,莫不昂其风流,竞为诗赋之事。”(《通典·卷十六》)、

《宋书》:天长地久,人道则异于斯。蕣华朝露,未足以言也。其间夭遽,曾何足云。宜任心去留,不以存没婴心。徒以灵化悠远,生不再来,虽天行路险,而未之斯遇,谓七尺常存,百年可保也。所以据洪图而轻天下,吝寸阴而败尺璧。若乃义重乎生,空炳前诰,投躯殉主,世罕其人。若无阳源之节,丹青何贵焉尔!

宋孝武帝:夫轻道重义,亟闻其教;世弊国危,希遇其人。自非达义之至,识正之深者,孰能抗心卫主,遗身固节者哉!故太子左卫率袁淑,文辩优洽,秉尚贞悫。当要逼之切,意色不桡,厉辞道逆,气震凶党。虐刃交至,取毙不移。古之怀忠陨难,未云出其右者。兴言嗟悼,无废乎心。宜在加礼,永旌宋有臣焉。可赠侍中、太尉,谥曰忠宪公。

王夫之《读通鉴论》:生人之大节,至于不惮死而可无余憾矣。然士苟不惮死,则于以自靖也,何不可为,而犹使人有余憾焉,是可惜也。袁淑死于元凶之难,从容就义以蹈白刃,其视王僧绰与废立之谋,变而受其吏部尚书,以迹露而被杀者远矣。虽然,元凶劭之与君父有不两立之势也,自其怨江、徐而造巫蛊已然矣。淑为其左卫率,无能改其凶德,辞宫僚而去之,不可乎?可弗死也。及其日飨将士,亲行酒以奉之,枭獍之谋决矣,发其不轨而闻之于帝,不可乎?言以召祸,于此而死焉,可也。伐国不问仁人,其严气有以詟之也。风稜峻削岳立,而为元凶所忌,或殒其身,可也。何至露刃行逆之时,元凶尚敢就谋成败乎?且其官卫率也,将士之主也,元凶不逞,握符麾众,禽之以献,不济而死焉,可也。何踌蹰永夜,而被其胁使登车,而泯泯以受刃乎?伤哉!淑之能以死免于从逆,而荏苒以徒亡也。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淑之于义曙矣,而勇不足以堪之,将无有掣其情而使无勇者存邪?勇于定乱,勇于讨贼,难矣;勇于去官,决于一念而唯己所欲为者也,此之不决,则死有余憾。为君子者,可不决之于早哉!养勇以处不测之险阻,无他,爵禄不系其心,则思过半矣。

轶事典故

红鹦鹉赋

写作的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明智本难,他能够做到急流勇退,把作品来束之高阁,则更不易了。《南史·谢庄传》,讲到这位出身名门的贵族子弟袁淑,年纪才有七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历史的记载,不免有夸张之弊,但他从小就表现出聪明的才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谢庄生逢盛时,成年以后,更是一表人才,文采俊逸。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王谢为顶尖级的豪门望族,谢庄在富庶优裕环境中长大,又受到贵族传统的长期熏陶,自然,他的文化教养,他的超群才华,他的优雅举止,他的言谈风采,使得宋文帝也不禁赞叹,对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说:“蓝田生玉,岂虚也哉!”那时候,贵族间的酬应燕集,讲究文化品位,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可知道。南北朝的帝室,大都武将出身,也很仰慕这些门第,拼命要使自己贵族化,因此宫廷里的文化氛围,也是相当浓郁的。

元嘉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时南平王刘铄献红鹦鹉,因为这种热带鸟类,长江一带少有,而且是红色的,尤为罕见,宋文帝就召集群臣为赋,来庆贺这件盛事。同在东宫任太子左卫率的袁淑,他的文才,声震江东,名噪一时,自然也是要参加这次竞赛的。席间,不假思索,援笔立就,作品完成后,就拿给在场的谢庄看。谢庄也把自己写的这篇同题文章《红鹦鹉赋》请袁淑指教。他看完谢庄的作品后,不禁叹了口气说:“江东要是没有我的话,你就是一枝独秀,我要是没有你这样的对手,我也成称雄一时的俊杰了。”说到这里,袁淑把自己写的那篇应试的赋,隐藏起来,退出了这次竞赛。

袁淑这样做,第一种可能是他明显看到自己作品与谢庄的差距,与其被评委们评头品足,然后毙掉,弄得挺栽面子的话,还不如干脆从一开始就退出竞赛。也许古人不如后人聪明,感到自愧弗如的同时,其实是可以通过关系啊、活动啊、疏通啊、红包啊种种见不得人的手段来弥补的,水平不够,公关来凑。君不见如今有些评奖,打通关节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这个袁淑,从他所说的话“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来看,也许他不强于谢庄,至少也不弱于他的。《宋书·袁淑传》称他,“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辨。”他也是一位饱学经纶之士,文采斐丽之流,否则他不会任左卫率,和任中庶子的谢庄一起,在太子的东宫里任职做事了。皇帝挑选给他儿子的官员,是绝不会滥竽充数的。

第二个可能,就是席间这两人所写的同题文章撞车了。当场就一个题目写诗作赋,在旧中国,是文人间唱和联句的风雅事,甚至连韵脚都限制得死死的,给你留下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是极其狭窄的。这种比赛,很大程度上是一次作家才力和捷智的较量。因此,参与者笔下出现雷同啊、重复啊、撞车啊、相仿啊等等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估计,袁淑卒卷以后,与谢庄易稿互看,显然是难分伯仲,各有千秋,既发现对方写得不错,也觉得自己笔下不差。命题作文,这种不约而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他俩在同一时间内写成的这篇《红鹦鹉赋》,说不上谁模仿谁,也就用不着打笔墨官司。但袁淑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占特别的压倒优势,而且也不想并列冠军,于是,就出现“遂隐其赋”的文坛逸事。

推诿来源

南朝宋武帝刘裕有个长女,在刘裕建立宋朝后,被封为会稽公主。公主的丈夫徐逵之,被刘裕派去作战,在战场上阵亡,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徐谌之。他的外祖父宋武帝非常喜欢他。在徐湛之幼小之时,就给了不少的封赏。徐湛之长大以后,担任了不少的官职,虽曾经因为一个舅父的案件牵涉进去,但在会稽公主的努力下,没有酿成灾祸,依然在朝中做官。

有一段时期,徐湛之在朝廷中担任尚书仆射的官职,当时的尚书令叫何尚之。按照当时的情况,这尚书仆射本是副职。但何尚之考虑到徐湛之是皇亲国戚,又受到皇帝的信任与宠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自己哪里好让他来协助,因此,很多事情就不怎么管,渐渐地将朝廷中的事务推给了徐湛之。可是,这徐谌之也有自己的想法:你是尚书令,是应当负责的,我哪能什么都管呢?他也不过问,而把事情推给何尚之。结果是两人你推给我,我推给你,办事的效率极低。看着这种情况,御史中丞袁淑非常着急,于是就给皇上写奏章,报告了两人互相推委的情况,并建议免除两人的官职。

后来皇帝作了裁决,下了诏令说:尚书令和仆射都是受了委托的,不是共同努力把事情处理得恰当合适,而是互相推来推去(原文就是“互相推委”),这种情况必须要纠正。诏令并没有给两人罢官,还是让何尚之担任尚书令,但明确规定,朝中之事全由徐湛之处理。

“推委”一词就是这样产生的。它的意思是推卸责任。“推委”也可写作“推诿”。见于《宋书·徐湛之传》。

家族成员

袁盛,袁灏次子。元端时,官拜尚书。娶妻李氏,有二子:长子袁涣;次子袁淑。《袁氏世考》33页记载:豹子盛,居建康。盛三子洵、濯、淑。把袁盛列为袁豹之子,住南京。长子成了袁洵而不是袁焕,袁淑成了笫三子。

袁淑,袁盛次子,字阳源。陈郡阳夏人,是南朝宋文学家,曾任彭城王军司祭酒。宋元嘉年间,官至太子左卫率,官拜尚书。元凶刘劭(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将作乱时,胁迫他参与,他叱责道:“这样作为天地之所不容!”于是被杀害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因此,获得“叱逆怀忠,谁出其右”的美誉。后来武陵王刘骏平定刘劭之乱,嗣文帝之位,称宋孝武帝。孝武帝追赠袁淑为侍中、太尉,追谥为忠宪公。

袁淑娶妻赵氏,有三子:长子袁灿(灿);次子袁燿;三子袁煇。按《袁氏世考》33页及35页记载:把袁灿列为袁濯的独子。《中华姓氏谱袁姓卷》:袁淑五子:几、敳、棱、凝、标。袁敳,世祖步兵校尉。

袁凝,太宗世御史中丞,出为晋陵太守。太宗(刘彧)初与四方同反,兵败归降,以补刘湛冠军府主簿。淑诸子并早卒。

根据《宋故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临沣侯刘使君墓志》(南朝宋临澧忠侯刘袭的墓志),袁淑有个女儿袁妙□(缺字)嫁给了桂阳恭侯刘义融(长沙景王刘道怜第三子)第五个儿子海陵太守刘季。《宋书》记载刘义融第五子名刘爽。

史籍记载

《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

标签: 袁淑

更多文章

  • 桓温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桓温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权臣,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宣城太守桓彝长子。出身谯国桓氏,姿貌伟岸,豪爽大度。迎娶南康公主,拜驸马都尉,袭封万宁县男。咸康元年(335年),出任琅琊太守。参与庾翼北伐,迁徐州刺史。永和元年(345

  • 夏侯湛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夏侯湛

    夏侯湛(243年-291年),字孝若,谯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西晋文学家。东汉征西将军夏侯渊曾孙,曹魏兖州刺史夏侯威之孙,淮南太守夏侯庄之子。夏侯湛少为太尉掾。晋武帝泰始年间,举贤良,对策中第。后为中书侍郎、南阳相,不久升任太子仆,但他还未就职,晋武帝便去世了。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元康元年五月壬辰

  • 徐悱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徐悱

    徐悱(?~524年),字敬业,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大臣、文学家,中书令徐勉第二子。自幼聪敏,颇能属文。起家著作佐郎,转太子舍人,迁太子中舍人、掌书记,辅佐东宫数年。以足疾,出为湘东王友,迁晋安内史。梁武帝普通六年,去世。父亲徐勉非常悲伤,作《答客喻》。妻子刘令娴撰写祭文,辞甚凄恻。《玉

  • 殷仲文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殷仲文

    殷仲文(?~407年),字仲文,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太常殷融之孙,吴兴太守殷康之子,南蛮校尉殷觊(殷顗)之弟,东晋大臣、诗人。殷仲文少有才华,容貌俊美。被堂兄殷仲堪推荐,担任会稽王司马道子的骠骑参军。殷仲文的妻子是桓玄的姐姐,恰逢桓玄与朝廷有矛盾,因此受到怀疑被人离间,降为新安太守。桓玄占

  • 孙楚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楚

    孙楚(220年-293年),字子荆,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西晋官员、文学家。曹魏骠骑将军孙资之孙,南阳太守孙宏之子。出身于官宦世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时期。四十多岁,担任镇东(石苞)参军,迁著作佐郎、骠骑参军。投靠扶风王司马骏,担任征西参军,迁卫军司马。晋惠帝初为冯翊太守。元康三年(293

  • 孙绰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绰

    孙绰(314年~371年),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人。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是玄言诗派代表人物。生于会稽,博学善文,放旷山水,与高阳许询齐名,袭封长乐侯。起家太学博士,迁尚书郎,出任章安县令,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晋哀帝时,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阻止大司马桓温迁都洛阳,迁廷尉

  • 曹冏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冏

    曹冏,字元首,东汉曹叔兴之后,曹植族兄弟,曹志族父,魏少帝曹芳的族祖。有才学。当时曹芳年幼,曹爽掌权,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氏世族觊觎魏国政权,阴谋政变,暗蓄力量。曹冏《六代论》,冀以此论感悟曹爽,可惜曹爽不采纳。本名:曹冏字:元首所处时代:三国魏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豫州沛国谯(安徽亳州市亳县)主要作品

  • 曹摅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摅

    曹摅(?—308年),字颜远,谯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大司马曹休曾孙,卫将军曹肇之孙,西晋官员、文学家,官至襄城太守、征南司马。曹摅善治地方,爱民如子,担任临淄令期间更被称为“圣君”。其生平见载于《晋书·良吏传》中,张隐《文士传》中亦简载其生平。中文名:曹摅别名:曹颜远、圣君国籍:晋朝民族:汉

  • 郭泰机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泰机

    郭泰机(约239年-294年),字不详,西晋河南郡(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出身寒门,有才气,能诗。曾与傅咸以诗赠答,在世约当与咸同时。家世素,不能自拔,故情见乎辞。《答傅咸》一诗,今尚存《文选》中。本名:郭泰机出生地:河南洛阳主要作品:《答傅咸》性别:男傅咸:河南郭泰机,寒素后门之士,不知余无能为益,

  • 张协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协

    张协(?~307?),字景阳。西晋文学家,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父亲张收,蜀郡太守。张协少有俊才,与兄长张载齐名。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永宁元年(301年),为成都王、征北将军司马颖的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初